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综述立足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培养,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的分析,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整个德育中的地位,以及对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观缺失原因的分析,找准症结,提出一些优化和提高大学生自觉塑造和培养职业道德观的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2.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而职业道德评价则是判断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的重要标尺。学生不是终身职业,它只是各种职业的预备队。但学生时期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他们以后走上各种职业 相似文献
3.
4.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发展水平对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特征等的形成都发挥着直接的作用,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本文从各方面探讨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功能,分析了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发展校园文化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体育运动对塑造健康心理的重要意义,并从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转移不良情绪,培养坚强意志,建立正确自我认知以及建立健康人际交往心理五个方面阐述了体育运动对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体育运动对塑造健康心理的重要意义,并从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转移不良情绪,培养坚强意志,建立正确自我认知以及建立健康人际交往心理五个方面阐述了体育运动对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本文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所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入手,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观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加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提高大学生认识与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内容、方式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而寻求对策,通过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几方面的共同努力,找到一条促进大学生就业之路。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探讨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心理治疗的措施.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而职业道德评价则是判断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各个层面都在积极努力地探讨与促进。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的列举与分析,提出了自己初浅的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以期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情感量表》(PANAS)与《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作为测量工具,以山西高校的260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进行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以便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结论为:1.在待人接物的困扰方面,独生子女的困扰更多;2.男性在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更大;3.在人际关系中,大学生交谈困扰、交际与交友困扰两个维度可以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高校扩招带来了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剧增,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其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两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以往对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调查,说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诸多因素,解决就业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心理治疗的措施。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前后一般要签署三种协议:实习协议、就业协议、劳动合同,但是不少学生和用人单位都分不清这三种协议的性质和效力。本文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及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属性入手,分析了三种常用劳动柏关协议对在校大学生的效力和引发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法律层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大学生承担的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一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本文指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探讨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面对激烈的竞争,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时出现许多心理矛盾,为了增加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竞争力,应建立新的教育教学观,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观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