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生产价格范畴,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由于生产价格问题实际上是平均利润率问题,因此,关于社会主义生产价格问题的讨论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平均利润率问题上。六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平均利润率的探讨大致围绕这样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平均利润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其二,社会主义平均利润率能否形成,其三,社会主义平均利润率在社会主义经济运动中有何作用。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谈谈一孔之见。一、社会主义存在平均利润率的客观必然性。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创立了完整的平均利润  相似文献   

2.
《江汉学报》今年第十期刊登了马正同志的《关于社会主义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探讨》一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所谓“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这种“平均利润率”是“不断提高”的;“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对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资金的分配、价格的形成,以及选择投资方案、设计近期的和长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评价部门和企业经济效果等一系列重大经济问题,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认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本文打算从实际工作的角度谈一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还存在利润。但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平均利润范畴?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什么原则、什么条件下讲求利润?社会主义的利润与资本主义的利润在本质上和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地位与作用上有些什么不同?应当怎样正确地看待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利润?这些都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理论问题,很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作者马正同志在他的文章中提出:社会主义存在“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认为社会主义的“高级平均利润率”应当高于资本主义的平均利润率,并且是不断提高的;每一枚资金都能够取得而且也应当取得“高级平均利润率”所规定的利润。他还认为,利润率高的企业,经济效果就大,利润率低的企业,经济效果就较差,利润越高就越能满足社会需要,违反了“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也就必然违反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高级平均利润率”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罗盘,按照这个罗盘的指针,应当选择“高级平均利润率”最高而且提高较快的方案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他还指出,应该按照原来生产资金的多少分配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社会主义的商品价格不是以价值为基础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工人创造的价值与农民创造的价值是基本相等的。在投资效果问题上,他主张个别生产价格愈低的方案,经济效果愈大。马正同志所提出的这等等问题,我们认为都值得进行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史哉书同志在《价值转形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一文(以下简称史文)中,批评马克思创立的生产价格理论“自己违反了自己的一些已有的原理”之后,提出了——“平均利润价格”理论。指出:“在平均利润率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下,资本家怎样得到平均利润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利用价格与价值背离对价值进行再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平均利润率规律,本来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规律。只有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在资本家之间自由竞爭的条件下,利润才比例于垫支资本的多少进行分配,价格才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既不存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又不存在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爭,当然也就不会存在什么平均利润率规律。然而,马正同志却硬说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还存在平均利润率规律(马正同志把它称  相似文献   

6.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新鲜事物。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并不存在着按劳分配。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银行家是在平均利润率的条件下,按资本量获得收入的,这就是“按资分配”。劳动群  相似文献   

7.
计划价格中的利润如何确定,是社会主义价格形成理论中争论的焦点。进一步探讨价格形成理论,这对价格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不赞成“生产价格论”、“价值价格论”以及其他利润平均化的主张,而主张利润合理化,即社会主义计划价格是在补偿成本(C V)的基础上对纯收入(m)进行有差别分配而形成的。本文就是对此展开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读了熊映悟同志《关于地租理论问题》(见《房产通讯》1982年第9期)和《生产价格的构成应包括地租》(见《经济学周报》第22期)两篇文章后,很受启发。但是,在说到生产价格的公式时,熊映梧同志认为:“通常人们把商品的生产价格解释为成本加平均利润,我对这个传统观念是不赞同的。”“完全的生产价格(PP)是由成本(K)和平均利润(AP)、地租(GR)构成的,即PP=K AP GR”。作者还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承认一切产品(不论是农产品,还是矿产品,或加工业产品)的生产价格都是由成本、平均利润、地租三部分构成。”我认为,熊映梧同志所谓的完全生产价格公式中应包括地租的说法,并不符合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和地租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部门之间争夺利润的竞争,使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其结果,各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马克思说:“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按一般利润率计算,按百分比应加到这个成本价格上的利润,或者说,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6—177页。以下引文都出自同书,只注页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能不能把生产价格作为价格形成的基础,我们的看法,在实际工作中是行不通的。首先,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价格自发波动、资金自由转移和利润平均化的现象。价格要由国家有计划地制订。如果以生产价格作为价格形成的基础,那么,各级物价主管部门在制订与调整各种产品的具体价格时,就必须根据平均资金利润率来进行安排,这  相似文献   

10.
平均利润率规律更直接地调节着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一般都认为价值规律是调节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这种传统观点很值得商榷。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商品生产条件下,价值规律转变为生产价格规律,这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平均利润……已成为生产的调节器。”我认为这种转化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是适用的。单用价值规律,而不用其转化形式来解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不全面的。价值规律要求的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和等价交换,这在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实践中遇到了以下困难;一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法确定。二是在市场的交换活  相似文献   

11.
自从思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中,针对德国讲坛社会主义者的“马克思剽窃洛贝尔图”的谬论,提出了“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的挑战以来,围绕着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问题(以下简称转形问题)的论战一直延  相似文献   

12.
杨坚白、何建章等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格形成要“以生产价格为依据”,或者說“价格应当直接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必須有平均利潤的范畴。他們从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化大生产对生产价格形成的所謂制約作用,直到生产价格对  相似文献   

13.
关于社会主义计划价格形成的基础问题,一九五九年以前,经济学界认为应直接以价值为基础。一九五九年孙冶方同志提出资金利润率,生产价格问题,引起了争论。由于文化大革命,这场争论没能深入展开。粉碎“四人帮”后,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提到日程上来,社会主义计划价格形成的基础问题,又引起了经济界的广泛注意。特别是在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在江苏无锡召开的全国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讨论会上,这个问题的探讨又进一步深入。大家知道,产品的价格接近于价值,这是价格形成的客观要求,原则上是没有多大争论的。然而具体来说:确定社会主义产品价格所依据的价值,究竟指的是什么?却有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社会主义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探讨》一文中,马正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一个“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他还认为,这个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罗盘”,它要求经济发展应该“保证不断取得整个社会的最大的高级盈利”。由于它“可以及时的、精确的、正确的来回答经济发展,是否符合它自己的要求,从而可以推知是否符合其他经济规律的要求”,所以,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还可作为指针帮助我们设计近期的和长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随后,在湖北省经济学会主办的社会主义利  相似文献   

15.
1977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斯梯德曼(Ian,Steedman)出版了他的成名作《依照斯拉法来看马克思》(“MarxafterSraffa”,NLB,London)一书。该书宣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在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决定中,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中是多余的,而且是自身矛盾的、错误的,因此应该抛弃。该书具有很大的影响,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一个里程碑”。斯梯德曼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否定,共分为三个问题:第一,“转形问题”。在此问题的计算上,他认为,在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计算上不需要马克思劳动价值概念,因而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大文献指出,要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当前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疑惑之处在于:按劳分配与精神文明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需要认真探讨的理论问题。 一、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素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马克思说:“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一种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因为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因为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着分配的特定形式,即参与分配时所采取的特定形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力也不是商品,但与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相比,又不够完善,生产力仍不够高,劳动产品也不够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也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唯一合理的就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要求我们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有一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这就是价值量的决定问题。比如说,价值量是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似乎不成什么问题,其实不然。社会主义价格的基础到底是价值还是生产价格的争论,迄今未止,说明这个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在我看来:价值和生产价格在量上是基本一致的,因而上述的争论可以休矣!这里的关键是对社会平均必要劳动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生产价格方程组的数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Frobenius定律”,马克思生产价格方程组有两个数学特征第一,有唯一一组利润率和相对生产价格的正实数解;第二,这个解是由生产耗费矩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转形问题是马克思《资本论》中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界存在广泛争论。争论的内容主要包括 :不变性假定是否必需、一般利润率与生产价格是否同时决定、生产投入是否需要转形、逆转形问题是否存在等。本文试图说明这些争论之所在 ,并指出 :在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中 ,不变性假定不是必需的 ,一般利润率与生产价格不是同时决定的 ,生产投入不需要转形 ,逆转形问题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20.
剩余价值率不能转化为等量利润率,价值转形不涉及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则利润已替代剩余价值,转形的整个过程是通过利润率m/(c+v)意义上的途径(并非剩余价值率m/v意义上的途径)来完成的。价值转形的计量单位表明,价值只能用时间来度量,不可能用交换比来度量。用交换比来度量,就是价格,即价值已经转化为价格。转形问题特别指向资本独占总要素利润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的某个特定时代,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要现实生产中存在总要素联合创造的生产力,就存在劳动价值和劳动利润。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劳资合作。可以尝试,把转形问题的重点针对劳资对立修正为体现劳资和谐,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新成为新要素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