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言谏”和“诗谏”是代表知识阶层的唐代文人群体参与政治的两种形式。唐代文人或出于职司言责、或仅凭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而直言极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进步,并直接促成了唐代帝王在某些历史阶段“从谏如流”局面的形成。唐诗具有针砭时弊、抨击社会阴暗面的强烈政治色彩,因此,唐诗也就具备了诗谏的特色。文人是诗谏队伍的主体,诗谏的内容涉及唐代政治、经济、军事等有关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诗谏这种形式也与唐代相始终。  相似文献   

2.
唐代和亲诗创作丰富,既反映了人们对和亲政策的思考,也反映了人们对和亲公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亲公主们的命运与大唐国力息息相关,是当时民族关系的晴雨表:国力上升期的初唐、盛唐的和亲公主们,基本上保持了被尊崇的地位,反映出的民族关系相对融洽;而中晚唐时期的和亲公主们则命运多舛,其时的民族关系较为紧张。  相似文献   

3.
岑参的西域诗及历史功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岑参西域诗不能称边塞诗.其诗的特点是纪实,确证了轮台城的位置,填补了唐代西域历史、地理、民族、战争的实情。并和封常清一起维护了统一,加强了民族团结,立下了不朽功绩。  相似文献   

4.
“和亲”外交策略对中国古代解决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中原王朝和西北少数游牧民族的“和亲”为民族间的“通贡、互市”提供了政治保障,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华多民族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为世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榜样。本文通过简述中国古代和亲外交历史,阐释“和亲”对各民族之间“通贡、互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文学渗透着丰富的西北诸民族文化精髓。仅以诗、词、歌舞戏为例,唐人在诗歌审美、唐代七言诗等方面深受西北民族文化的影响;词体文学及歌舞戏也是因广泛吸收西北民族乐舞文化而得到了长足发展。把唐代文学与西北民族文化研究相结合,对拓展和深化唐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唐代,表现闺情宫怨题材的诗人、诗作大量涌现。这种情况无论是在唐代之前,还是唐代之后都是少有的,因而很有必要对之作深入的研究。首先对闺情诗和宫怨诗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述唐代闺情宫怨诗产生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条件,唐代闺情诗和宫怨诗的创作概况,从而对唐代闺情宫怨诗的创作做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在其周边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经济形态不一、语言风习迥异的众多民族。唐中央政府统治这众多民族的一个主要方式,是按民族或部落建立府州,以其原有的酋领、君长为都督、刺史,直接统治本民族,中央政府通过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进行管辖。这其中都护府管辖的区域最广,治理的民族最多,对唐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影响也最大。因此,都护府是研究唐代民族关系、唐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等课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都护府问题作一略述。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继承唐以前诗歌融合历史素材的手法,掌握了将史与诗融合的有效方式,诗人善于选择历史传记式、历史论赞式、历史情境式等文本模式及其组合方式来建构历史要素,使历史成为诗歌内容的主体或局部结构,以此达到史在形式上向诗歌的转化。三种文本模式中,历史传记式和历史论赞式受到史传文体样式的影响,是史与诗文体结合的产物;历史情境式虽也受到史著笔法的影响,却是更具诗歌艺术传统样式的文本模式。唐代历史诗歌的三种文本模式代表了唐诗处理历史要素的三种基本结构,体现了唐诗在文体方面融合历史的多样性探索,证明唐代诗人大大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辋川山水名胜的历史文献二、唐代诗人和辋川三、关于辋川山水的唐人作品四、有关辋川山水和唐人活动的其它资料编析五、结语要点 1、山水田园诗的历史基础 2、山水田园诗的美学基础 3、山水田园诗是民族爱国主义的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10.
唐代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民族和亲事件。唐代诗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对汉代的昭君出塞进行了历史咏叹,同时也对当朝的公主和亲事件作了现实关注。唐人的诗歌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他们对和亲政策或反对或赞同的态度,探其原因与诗人个人经历、朝廷政策以及唐边疆稳定与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唐代统治者较少歧视少数民族,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华夷一家、全国一体的观念,羁縻制度、和亲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唐代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形象记录,它生动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处理民族矛盾、解决民族冲突、实行民族统治的政策,真实再现了唐代化干戈为玉帛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2.
唐代乐舞类诗序是唐代诗序的重要内容。从类属的角度看,唐代乐舞诗序的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诗序保存了唐前乐舞资料,利用诗序,诗人们开展了对唐前乐舞或追本溯源,或拾缺补漏,或古今互证的"补亡"工作;二是诗序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异域乐舞资料,唐代流行的异域乐舞都在诗序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三是诗人在诗序里特别强调了乐舞的声教作用,这既是传统礼乐文化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是诗人们对诗序可补诗之不足的文学功能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13.
刘衍军 《南都学坛》2003,23(2):61-63
唐宋时代留下了不少除夕诗,唐代的除夕诗充满了豪迈乐观的生命激情,反映了作者的思乡怀亲、孤独悲切之情,表现出唐人对生命短暂的忧虑及对生命的强烈期盼。宋人的除夕诗虽然不乏豪情,但与唐代的火热激情不同,它在对人生荣辱之体悟上,表现出一种理性的珍惜人生的态度;同样,宋人对生命短暂、人生坎坷也忧虑,但他们不是一味穷愁悲叹,而是能理性看待自然界的永恒规律,表现出旷达、超然、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张彦 《南都学坛》2010,30(1):70-74
省亲是归家探望父母的礼俗。唐前省亲诗仅表达了个人思归的家园情结。唐代省亲诗则反映了唐代官员、士子、僧人等社会群体的省亲现象,及这些省亲群体的忠孝观念:官员省亲诗表现了唐代官员"忠大于孝"、"孝大于忠"或"忠孝两全"的不同伦理观念;士人省亲诗体现了科举士子扬名显亲的至孝观念;僧人省亲诗蕴含了中晚唐僧人、士大夫"孝能通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唐代的舞蹈艺术闪烁着灿烂夺目的异彩,艺术成就达到了举世瞩目的高峰。在《全唐诗》中涉及或描写封建社会舞蹈的诗篇,计有三百五十余首,诗中“乐舞之妙,在于进退屈伸,离合变态。”这些诗艺术地再现了唐代舞蹈的整个面貌。其中,既有健舞、软舞,又有巾舞、巴渝舞、白纻舞,还有字舞、花舞和兽舞……。真是舞种繁多,斗奇争胜,千姿百态,五光十色。下面仅就唐诗中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几种舞蹈艺术形象和舞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谈谈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唐代中央王朝对岭南、西域的文人输出是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置贬官流犯和激励忠臣名将的文人输出差异反映了唐代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唐代中央王朝对西域、岭南民族地区的治理在征讨挞伐与羁縻怀柔,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交流,经济政策与经济交往活动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而造成民族政策差异性的原因主要在于羁縻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南北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及南北民族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唐代桃花诗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表达思想情感多种多样,有缠绵的爱意,有悲苦的忧愁,有自然之心,有仙骨道气。在艺术上主要是以形写神,比兴寄托,个性鲜明,风格多样。唐代桃花诗是对古代桃文化历史的继承,是陶渊明桃花源思想的诗意描述,更是繁荣的唐代社会雍容华贵、热情奔放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18.
闺怨诗,即反映闺中思妇离愁别怨的诗,是闺妇对丈夫的相思怨恨之词。它是诗歌中的古老题材,发展到唐代更盛,因唐代闺怨诗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唐代闺怨诗中大量出现月、衣、柳、梦这些意象,成为令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它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含义与诗歌融为一体。唐代闺怨诗中常见的月、衣、柳、梦等意象,为认识唐代闺怨诗的艺术特性和了解诗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提供一扇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诗赋取士制度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选士制度。本文分析了唐代形成诗赋取士的多个原因, 包括儒家的诗教传统、唐代诗歌的繁荣、李唐统治者作为北朝民族的特性、社会风习的作用、不同的政治集团利益和诗赋本身具有的特性等。  相似文献   

20.
出土的唐代墓志中出现了较多的归葬现象:从唐帝国的边缘地区归葬于国家的中心长安、洛阳。唐代国家观念中的天下观与家国观,蕴含着地域观念和家族观念:地域上是对天下中心的王朝核心区的归属与认同,家族上以忠孝方式表达对家国的忠诚。这为分析唐代的国家认同提供了理路。迁葬或归葬这种耗资巨大的行为仪式即唐代士大夫阶层朴素的国家认同的表达方式。分析唐人的国家认同与唐代社会的互动,有助于吸取历史养分,理解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促进现代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