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于1913年经《东方杂志》的介绍而传入中国,1919年至20年代初在中国哲学界广为传播,成为影响中国哲学界的“显学”之一。20世纪中国新儒家的儒化的生命哲学就是在柏格森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梁漱溟热烈地推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不仅在西方哲学史上是“迈越古人”,而且是替儒家学说的复兴“开了先路”。帕格森的生命哲学启迪他用这一新传入的西方哲学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学,从而也用儒学来改造西方哲学而使之“中国化”(实为儒学化)。他在1921年发表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就是儒化的生命哲学的一部代表作。 目前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史的论著至多只是简略地提到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梁漱溟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对此作专题研究,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以推动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在1923年的“科学与立学论战”中,张君劢走上建立儒化生命哲学之途。他精心建构了一个以“心为实在”为逻辑起点,以“自由意志”论为核心,以提倡复归宋明理学的“内生活之修养”为归宿的“新玄学”体系,由此而成为与梁漱溟齐名的中国现代新儒学的第一代的代表人物。论创建儒化生命哲学之先后,当推梁漱溟为开山;但论对柏格森生命哲学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之把握,从而更巧妙地使之儒学化方面,则张君励远胜过梁漱溟,因此其思想体系更具有“中西合壁”的特征。时下学术界对梁漱仅、熊十力、冯友兰等新儒家的思想研究颇多,但对张君励的…  相似文献   

3.
对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指出梁氏思想具有中西哲学融汇的特点。杨文认为,梁漱溟思想既受到近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制约,又以传统文化为其历史根据,在总体上表现为儒学、佛学与叔本华、柏格森的思想之融合。儒学中的“王学”构成了梁氏哲学体系的传统根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则从另一侧面制约着其体系的建构,此二者的结合使梁氏完成了重建儒学的尝试,但个中的理论缺陷,却又给后人留下了若干值得注意的见解及理论思维的教训。  相似文献   

4.
1984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人心与人生》一书在内容上已有许多解放后的思想掺入其中,但其大旨则与当年相去不远。总的说来,梁漱溟此后对柏格森哲学的理解受到了中国哲学的背景影响,并且他又反过来用柏格森的一些学说企图对儒家的道德人性论作出新的解释。我们姑且把这以后的哲学称为后期哲学。梁漱溟前期的哲学基本以佛教唯识学为主体,后期则可视为以儒家心性学说为主体的道德人性论。在前期,梁漱溟并未将柏格森哲学和佛学揉为一体。在后期,他则企图将柏格森哲学和儒学揉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思想和柏格森哲学的关系,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批判梁漱溟”运动中多有人论述。其时,人多以为梁漱溟属柏格森一派的唯意志论。三十年过去了,这种印象仍未消除。吕希晨所著《中国现代哲学史》一书亦从此种角度出发分析梁漱溟的哲学。虽然这些论述都有偏颇之处,但梁漱溟思想和柏格森哲学有关系已为学术界许多人认定的结论。连梁漱溟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在《朝话》一书的《中西学术之不同》一文中他说过:“中国儒家、西洋生命  相似文献   

6.
论柏格森哲学黄颂杰“五四”时期,柏格森哲学和实用主义、马赫主义同是流传到中国的最有影响的西方哲学派别。1919年梁启超在巴黎会见过柏格森,对他深表钦佩,梁所组织的尚学会翻译了柏氏的三本主要著作。陈立夫的“唯心论”、梁漱溟的新儒学都吸取了柏格森的生命哲...  相似文献   

7.
一一、_一极格森的生命哲学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有相当影响脱芙学流派_。一它以“生命”为宇宙本原国歪曲阳片面夸大生命增的意义和作用。带有浓厚的反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一色彩。可以说是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美学的第二代。不同的只是唯意志论美学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以来,梁漱溟怀着对中国和人生两大问题的忧思,强调行重于知,以“践形尽性”概括儒学的真精神;同时以西方生命哲学来诠释他的儒家哲学,开启了现代新儒家“援西学入儒”的先河。梁漱溟坚守儒学理性主义的传统,认为儒学在近代中国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是未来儒家学说必然重光于世界。  相似文献   

9.
标志着柏格森哲学的时间观和绵延概念,与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创造性结合在一起,使得近代哲学研究有了新的指向,焕发出新的生机.柏格森哲学中所揭示的表层自我与深层自我的对立关系,在生命面前更加公开化,自由成为了精神对物质的一种突破.我们的智力在面对生命的自由本质时,也显得无能为力.柏格森的这种生命进化观点是纯主观的,虽然带有明显非理性因素,但是给我们理解生命、考察自我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作为汉家思想旗帜的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对墨家学说进行过吸收融摄和借鉴发挥,主要表现在天道观、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厘清董仲舒新儒学体系与墨家思想的内在关联,对于我们理解秦汉以后墨学思想演变发展的脉络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文珊 《船山学刊》2004,(3):96-98,145
梁漱溟的新儒学政治观在现代史上诸多政治思潮中独树一帜。它以现代新儒学思想作为理论前导 ,以中国社会特殊论为国情认识基础 ,以乡村建设为具体实现途径。梁漱溟的新儒学政治观在理论上陷入了文化决定论和中国特殊论的单一化思维 ,在实践中也因没有抓住实质问题而难以成功。但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儒家实践精神令世人赞赏。  相似文献   

12.
柏格森生命哲学与中国现代思想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格森生命哲学与中国现代思想界董德福以伯格森(1859—1941)为代表的生命哲学是在对西方近代智识至上主义和科技文明之流弊作深刻反省的基础上产生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它把生命看作是世界的真正基础和唯一实在,将人类生命现象神秘化,强调生命之流的创造进化和...  相似文献   

13.
许宁 《齐鲁学刊》2007,(5):23-26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着眼于儒学思想与乡村改造的结合,致力于儒学的社会化,重构社会组织系统。梁漱溟的文化哲学体系通过文化批判、文化价值、文化主张和文化实践诸层面获得展开,展示了与熊十力、牟宗三等不同的致思理路,较为鲜明地体现了现代新儒学的理论特点,是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重要创获。  相似文献   

14.
心性论是梁漱溟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梁漱溟曾说,他一生所着力探究的是人生的出路和中国的出路两大问题。他认为,世间至可宝贵的东西莫如人,而人之可贵在于心。探讨人的心性,就是为了正确认识人。只有正确地认识人的心性,才会真正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谛,从而解决人生的出路和社会的出路问题。梁漱溟数十年如一日,围绕着心性问题来思考认识世界,构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他自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用功颇力,而有所得”。本文拟对梁漱溟研究人类心性的思想成果及其哲学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作一初步的评述。  相似文献   

15.
16.
在本世纪初中西方思想文化激烈碰撞之际,梁漱溟为复兴儒学,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引入儒学,使儒学获得了新生命。他从儒家思想中发掘出不为特定时期和社会形态限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东西,这构成了20世纪新人本主义的初始环节。梁漱溟深刻认识到了西方社会的弊病和极端唯科学主义的危机,试图以人文关切扫除理智的冷酷,让伦理情谊温暖人心。同时重建儒家道德主义传统,给现代化事业筑立一个精神根基,为人们找回安身立命之所,以回应西化派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杨远征  陈宇 《船山学刊》2009,(4):147-149
黄庭坚在宋一代的书家中对于书法是有着深刻理解的,他提出的以“不俗”“韵”为核心的书学思想,是宋代“尚意”书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所有的书学理论、书法创作与评论都是围绕着这个“韵”和“不俗”来展开的,他的这一书学思想,是受到宋代新儒学强调心性修养,强调入世苦行思想的影响而最终形成的.是宋代新儒学在艺术创造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昂利·路易·柏格森,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941年1月4日病逝。柏格森是现代西方生命派哲学的最重要代表,其最主要的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1896)、《形而上学导言》(1903)、《创造进化论》(1907)等。柏格森创立生命哲学的旨意是为了反对西方哲学历史悠远的智识主义(Intellectualism)及十九世纪甚为盛行的实证主义的泛滥。智识主义注重于概念的分析,实证主义注重于把对象分解  相似文献   

19.
20.
郑大华 《中州学刊》2004,1(1):96-101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前后发展的过程,五四时期:批评科学主义,主张意志自由;20世纪三四十年代:探索文化出路,弘扬民族精神;五六十年代:阐发儒家思想,倡导儒学复兴.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上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五四以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化与变动,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张氏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及其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缺乏认真研究.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方家与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