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以278名幼儿和家长为对象,分别调查了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和幼儿入园适应情况,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小班幼儿家庭亲职教育需求水平整体偏高、需求强烈。其中教养知能需求最高,社会资源需求最低;幼儿入园适应整体情况良好,适应最慢的是情绪方面。家长亲职教育需求和幼儿入园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心理调适和教养知能需求与情绪情感适应呈显著相关;沟通社交需求与生活料理、情绪情感适应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278名幼儿和家长为对象,分别调查了家长的亲职需求和幼儿入园适应情况,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小班幼儿家庭亲职教育需求水平整体偏高、需求强烈。其中教养知能需求最高,社会资源需求最低;幼儿入园适应整体情况良好,适应最慢的是情绪方面。家长亲职需求和幼儿入园适应成显著正相关。其中,心理调适和教养知能需求与情绪情感适应成显著相关;沟通社交需求与生活料理、情绪情感适应成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巫筱媛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38(9):1-8
目的:检验共同养育关系在幼儿气质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PTQ)、共同养育关
系量表(CRS)以及入园适应教师问卷,于新小班开学一个月后调查了来自上海市三所公办一级园的250户幼儿及其家庭。结 果:共同养育关系分别在幼儿气质的适应性、反应强度、趋避性维度和入园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气质的其余几个维
度和入园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共同养育关系在幼儿气质和入园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互动仪式链的基础和核心是互动仪式。在情境中参与者通过互动仪式来建立彼此的情感连带,进而形成群体共享符号,产生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幼儿入园焦虑可通过情境、情感、符号体现互动仪式链。因此,从以上三个层次出发,深入探析幼儿入园焦虑之“源”,并从情境的适应、情感的联结、符号的塑造三方面提供纾解幼儿入园焦虑之“法”。 相似文献
5.
汤雅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9):6-9
幼儿的适应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前奏,也是幼儿逐渐融入新环境的必备条件。在和谐视角观照下,影响幼儿不适应行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幼儿身心发展不平衡、社会适应能力欠缺、自然适应能力薄弱。据此,教师和家长可依据 “和合观”、“和处观”以及“和生观”等培养策略来加强幼儿适应行为,从而促使幼儿自身身心、幼儿与社会以及幼儿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6.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2):163-166
幼儿分离焦虑不仅影响幼儿身体健康,而且早期的过度焦虑会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一直是幼儿教师、家长、教育研究工作者包括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现场观察、访谈、比较等多种研究方法,归纳、分析了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分类和表现;发现幼儿分离焦虑在强度和表现形式种类上较以前有所减弱,主要以有声的分离焦虑为主;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发生的过程呈现多样化、反复性;根据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并从幼儿园、教师、家长三个层面提出了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深圳市某幼儿园新入园小班32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绘本教学活动、过渡环节的绘本分享、读书角绘本自主阅读等方式,进行为期三周的安全感建立、适应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建立的三阶段的干预模式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以绘本为载体的干预方案能有效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并从中探索小班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现状的特点,形成可为同行参考借鉴的绘本干预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方案。 相似文献
8.
城区新入园幼儿独立性的调查与分析——以山西省运城市城区幼儿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冬菊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0):76-80
从幼儿睡眠、如厕、进餐、穿脱衣物、语言沟通、主动表达需求、洗漱、整理物品等八个维度设计问卷对幼儿的独立性进行调查,发现城区新入园幼儿的独立性发展不是很好,存在着不少问题,会导致幼儿出现入园焦虑,造成幼儿入园适应困难。 相似文献
9.
孔露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0):125-129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教师和家长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可分为哭闹型、粘人型、恋物型和生理失控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分析,入园焦虑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是,过度焦虑会严重影响入园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是幼儿入园之后的主要活动场所,接触最为频繁的教师将会在幼儿分离焦虑的缓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视阈,以期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出更加有效的应对幼儿入园焦虑之良策。 相似文献
10.
于杨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175-176
幼儿在幼儿园发生了人身伤害事故之后,如何认定事实,如何归结责任,取决于如何界定幼儿园及其教师与幼儿或其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在学前教育阶段,将幼儿园与在园幼儿之间的法律关系定性为委托监护的关系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调查法对西安市城区六所幼儿园66名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园新入职教师适应期的职业样态,试从影响其职业适应境遇内外部因素加以分析,并从幼儿园的维度尝试提出促进新教师快速入职适应和专业成长的建议,以期对同类幼儿园新教师入职适应和专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禄晓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38(8):1-5
目前早期家庭教养实践尤其需要聚焦微观教养事件的理性阐释,以及针对具体教养现象提出指导建议。以极具精神分析色彩的“真实自体”理论为例,其独特的话语体系、思想框架能为早期家庭教养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温尼科特认为“真实自体”是来源于生命核心的、个体独有的、原创的部分。母婴关系对于婴儿“真实自体”的发展极为重要,理想的母婴关系促进其发展,反之则会催生与之相对的“虚假自体”。在母婴关系中,母亲理解、抱持、关注、热爱和理智的态度将有利于个体“真实自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田凤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4):73-80
为研究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以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调查问卷、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为研究工具,对西安市16所幼儿园的294位教师,其中新入职教师157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正相关,社会支持对幼儿园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客观支持可以较好的预测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结论:幼儿园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职业适应。 相似文献
14.
池丽萍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6):82-85
研究表明:幼儿家长在教养活动中同时运用支持、惩戒和溺爱三种教养行为,但三种行为在其全部教养行为中所占比例不同,支持行为最多,惩戒和溺爱行为较少;家长的支持教养行为与其对子女的控制感呈正相关,而惩戒和溺爱行为则与控制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通过采用自编的小学生学校适应相关行为问卷,对816名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家庭因素和小学生的学校适应行为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家庭因素尤其是亲子关系对小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有着明显的影响,两者之间显著相关;父母关系及其文化程度与小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顾倩萍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4):48-51
文章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分析了《欲望号街车》中的女主人公布兰奇的自我分裂以及这种分裂对其与他人关系所造成的影响。布兰奇的分裂始于她发现丈夫艾伦是同性恋时,她的纵欲行为背后有着很复杂的心理机制,而不是单纯的本能欲望。在和斯坦利的关系中,布兰奇把自己的破坏性幻想投射到斯坦利身上,才引起双方的误解,最终酿成悲剧。 相似文献
18.
主客体关系的对立与融通——诠释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早期,吉登斯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廓清它们在主客体问题上存在的偏差。在此基础上,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主张,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社会结构赋予行动所必须的规则与资源的同时,自身又必须通过行动才能得到再生产。从社会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结构化理论在解决主体与客体、宏观与微观、共时与历时等范畴之间的张力方面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幼儿期是亲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能够为其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及良好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尤·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有如下启示:第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正确认识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第二.幼儿园应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创设良好的生态系统;第三,社会应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应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创建幼儿园、家庭及社区一体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研究对沈阳市三所普通幼儿园355名3-6岁幼儿问题行为与其学习品质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究。采用已有的学习品质教师评定问卷和Conners 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TRS)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4-5岁是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幼儿问题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且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即男孩问题行为多于女孩。(3)幼儿问题行为中不注意-被动和多动指数因子与学习品质呈显著负相关,其不注意-被动对幼儿的学习品质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