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叙事学角度来解读《祝福》,确有其独特之处。第一人称叙事的潜对话形式与复调关系、叙事视角的多重性、叙事技巧与叙事策略的恰当运用等,使小说的主题集中鲜明。  相似文献   

2.
对话的艰难和交流的隔绝,已成为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从外在表现来看,《城堡》中的对话有两个特点,一是所占的篇幅相当可观,二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实现了对于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颠覆。从小说的情节结构来讲,《城堡》中的对话使得小说的基本构架臃肿、繁琐,与传统小说中的对话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其复杂性和开放性,又使小说在内容上呈现出相互冲突、自我消解的特点。进而构成了贯穿小说全篇的悖谬的美学意境和无边界和无中心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邱凌  马汉钦 《船山学刊》2009,(3):159-161
小说中人物对话是现实话语的模拟,《红楼梦》蕴涵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人物对话比比皆是。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语境理论探讨《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的这一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与道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边城》到《长河》,沈从文完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转变,这可以从其审美“功利主义”文学观中得到解释。而老庄诗学的悖论,直接导致了沈从文小说写作中的叙事方式与理性归趋方面的矛盾。沈从文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资源正是老庄道家文化,而道家相对主义的评价立场却削弱了沈从文小说应具的国民性批判力度。沈从文构建的湘西边城世界,充溢了和谐自由的人性赞歌,体现了道家式的自然逍遥精神。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早期小说受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影响。《边城》的产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不是突兀的现象,同样得到《迟桂花》的深刻启迪,沈从文始终关注着郁达夫的创作,并抱着不变的钦服之情。郁达夫和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嬗变,也具有着某种相似的面貌。另外,《边城》人物的塑造,也有废名小说《竹林的故事》的影响。但是,《边城》依然是一部超拔之作。  相似文献   

6.
《边城》的翠翠和《熊》中的艾克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孤儿,由老人陪伴长大,他们都有追求,且都没有因为残酷的现实放弃自己的追寻。这种对爱情的追寻和对理想的追寻显示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边城》无疑是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的最重要的作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围绕着《边城》,已经出现了无数的评论文章。我关心的是,《边城》和作为一个作家的沈从文的内心世界的关系。《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叫做翠翠的湘西女孩的故事。湘西边境的一个小山城,城外的一条小溪,溪边的一座白塔,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环境。终日陪伴这个15岁的美丽湘西女孩的,是一个老人和一条黄狗。故事所发生的场景和小说的人物设置,太容易让人把《边城》看作是一首田园牧歌。但赞颂湘西景色的美好和歌唱田园生活的幸福,并不是沈从文写作《边城》的主要目…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8,(3):143-148
沈从文通过小说《边城》,在一个自然无为的空间里展现了纯美的道德人性,他试图通过剔除人性之"恶"去重塑人性之"美",排斥病态"都市"且回归精神"原乡"。这种披着道家"虚静无为"的外衣,其实质却是张扬儒家"人和"思想的乌托邦理想,使《边城》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彻底摆脱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话语,最终只能是一曲沈从文哀叹传统被现代逐渐消解的生命挽歌。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张爱玲与钱钟书创作了三部以“城”命名的小说:《边城》、《倾城之恋》、《围城》。这三部小说避开了时代大潮面前的政治选择,冷静观照整个人类生存困境和现代工业文明侵入后的道德沦丧,沈从文、张爱玲和钱钟书虽然背向中国现代主流文学,却与整个20世纪现代哲学思潮相适应。“三城”以现代小说的形式,对我国这个文明古国提出了更深的精神与人类命运的思索,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主题样本。  相似文献   

10.
牛竞凡 《兰州学刊》2006,(4):63-64,144
作为法兰西学院40位“不朽者”之一的华裔学者、作家程抱一(Franois Cheng),不仅是中西方文化的“摆渡人”,更是文学和艺术领域里活跃的创造者。他的诗歌、小说、书法创作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创作手法深入人心。本文从他的长篇小说《天一言》的文本分析入手,试图从多个角度剖析小说的主题,指出特殊生活经历与生命感悟对其创作构成的决定性影响;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还自觉借鉴了很多西方小说的观念与手法,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世界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11.
《蝇王》赋予不同人物以不同的象征意义,使其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齐鲁风情与湘西世界──《山雨》、《边城》比较刘增人从1921年前后周作人热心倡导“乡土艺术”、“乡土色彩”以来,能否提供渗透着特定地域文化精神的风俗画面,便成为现代乡土文学最鲜明的个性标志与最杰出的历史贡献。如果说二十年代乡土小说家(如王鲁彦、黎锦明...  相似文献   

13.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在主题意蕴方面,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有相通之处,但这种认识一般仍停留在直观式的总体印象上。笔者认为,二者之间不但在精神向度上,而且在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相似、契合之处。比如说《围城》和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萨特的小说《墙》,先后都用  相似文献   

14.
姚晓昕 《理论界》2013,(7):138-140
余华的小说创作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甚大。纵观余华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的小说创作历程,恰与西方经典《圣经》的叙事模式暗合。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对罪恶的极致描写到对无比单纯的精神救赎的追寻之路,并着重分析了余华的新作《兄弟》所体现的新的轮回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数百年来的《水浒传》研究 ,特别是其主题研究 ,不同的角度、语境与释读者 ,从而构成多样的小说主题形态。我们从《水浒》文本的不确定性、主题释义的开放性、接受者前理解的介入性、文化语境的历史变迁 ,探寻出《水浒》主题释读的多重困境。因而 ,决定着小说主题解读方法必然由“非此即彼”的单极思维、“亦此亦彼”的中庸思维向“非此非彼”的多元思维开放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 ,新时期小说始于刘心武的《班主任》 ,但是 ,从新的视角来分析 ,1 980年发表在《北京文学》十月号上的汪曾祺的《受戒》才是具有“全新”意义的小说。这篇小说具有新的价值坐标 ,呈现为一种“革命性” ,无论是主题、视角、文体还是艺术本质、作家的审美意识、小说的艺术精神都有极大的变革 ,有着全新的面目。它在主题、文体、美学风格等方面对新时期小说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忧患是东西方共有的文学主题。然而西方文学的忧患上升到了行而上的哲学高度,属于集体无意识的范畴。格列佛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忧患的代表。本文以《格列佛游记》为代表,从作家的创作背景、主人公的性格发展过程及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由于人性堕落、道德堕落等原因所引发的忧患意识,即一种主动透过人类生活表层的和谐而探寻到其内在的不和谐、不完满,进而向更高层的和谐、完满迈进,这种忧患意识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8.
【知识者精神的守望与自救】谭桂林在《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沧浪之水》等两部小说在精神品质上强烈地显示出一种对话性:既有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对话,也有自尊与自虐、情与理、爱与欲、独醒与同醉、历史与现实、真与假、仕与隐、虚无与实在、神性与魔性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描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的悸动、理性的茫然、文化的尴尬、人格的失落,从而揭示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世俗化潮流中的精神守望与自救问题。在文章最后,作者郑重提到《沧浪之水》结尾的两个细节:一是远远地看到父亲的坟时,“我心中忽然有一种…  相似文献   

19.
1 当"边城小说"崛起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被它那浅层表象所震慑.西南边区(湘黔贵)的荒僻的山村和偏远的集镇所散发出的浓郁四溢的乡土气息和撩拨人心的边城野味,体现了"边城小说"在题材上的新;"边城小说"所叙述的一个个扑朔迷离、神奇变幻的故事,带来了小说内容情节的奇;而沈从文所着意塑造的"乡下人"形象系列,和艾芜笔下的报仇未成而只能"叫出乌鸦一样的声音"的疯子(《乌鸦之歌》),心狠手辣而又不失人性的强盗头子和天真善良而又充满野性的在强盗窝中生长的"野猫子"(《山峡中》),瞎子父女,偷马贼,以及蹇先艾笔下  相似文献   

20.
东西方文学中的法律主题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是文学众多主题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惩恶扬善"与"追求公正与平等"是东西方文学共同的法律主题。但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东西方文学在表现法律主题时在表现形态和价值取向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试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视阈,以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法律主题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东西方文学中法律主题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及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