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过高追求GDP增长忽视城市生活质量等问题。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宜居城市的内涵要求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宜居城市的建设起指导作用。从宜居城市的内涵出发,笔者认为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当对城市的整体性、城市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契合度、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等问题进行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国内外对宜居城市的不同评价标准的了解,结合四平市的实际发展情况,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四平市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打造高品位、人性化、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具有超强承载力的适宜人居城市,建设宜居四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宜居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框架下时宜居城市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宜居城市应有的内涵,认为宜居城市是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相互融合形成的一个复杂巨系统,在比较可持续发展理念内涵和宜居城市判别标准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共生机制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7年通过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莆田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提出宜居莆田建设的重点在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并通过制定宜居莆田建设框架提出了宜居莆田的规划建设途径,包括与总体规划衔接,开展城市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推进规划试点项目、制定工作推...  相似文献   

5.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经济富裕指数、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指数在内的七项指标。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对其中五个指数进行调查分析,对四平市建设宜居城市提出针对性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易红  王植  王志章 《城市观察》2014,34(6):97-109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以重庆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层次分析法、风玫瑰分析法对重庆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发现重庆市的生态宜居性总体水平较差,虽然其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但是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三项指标存在明显短板。在今后的建设中,重庆应该积极寻求"新常态"下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宜居城市建设之路,坚持五大功能区的定位延续其组团式的城市空间格局,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以此构建山水城市、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7.
面向2050年,上海不应放弃“工商之都”的传统优势,政府要摆正位置,把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者生存发展的环境作为主要任务,建立新的衡量创新指标体系;为实现教育作为发展的战略驱动力目标,上海应加大对高等院校的跨学科研究基础建设投入,推动高中和大学教育的课程开放、包容和多元化,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在宜居城市建设上,以“小城市-大城区-大空间”的空间模式,按照城市分工的协作要求,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建设世界级城市.  相似文献   

8.
李群芳 《城市》2007,(10):45-47
一、宜居城市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 近年来,"宜居"概念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目前,尽管国内外还没有一套科学、成熟、公认的宜居城市标准,但各类宜居城市、评估活动层出不穷.就宜居城市的概念及评价标准,诸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日益得到完善的同时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也变得严苛起来,加之现代社会既有的建筑理念、方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千篇一律的住宅让人们没有了新鲜感,于是生态建筑这一现代产物应运而生,并标志着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对生态建筑原理和设计方法上进行分析阐述,并根据相关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物质空间发展迅速,但宜居城市的独特个性却不易取得,“千城一面”,这是存在于当下快速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对珠三角中等城市江门市新区建设实例的研究,指出问题的结症在于快速发展推动力机制的实际作用指向与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之间存在价值取向的矛盾和偏差。在解决的途径上,需要突出“量”之上的“质”,尤其是“形而上质”的建构,即从城市规划的层面开始,重视空间环境的连续性,调整“政府主导”的作用,持续着力于经营城市生活的精神感受,包括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的体验,城市文化认同及归属感等,催生丰富多样的城市气质。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全球城市竞争的背景下,宜居城市既是世界城市发展建设与价值提升的目标,也是我国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落脚点。深圳作为国内高发展强度城市,系统性、结构性地了解居民的宜居满意度对指导深圳未来的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深圳居民宜居满意度调查问卷为基础,利用地理探测器分别从宜居因子和居民属性两个层面,分析了深圳市宜居满意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居民对深圳宜居性总体感知差异明显,需求层次较低的生存发展因子题项解释力较高,高需求层次的环境适宜因子和服务供给因子题项解释力较低,说明深圳居民在高生活压力下呈现出需求层次倒置的现象;第二,宜居满意度在深圳不同居民群体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看,非本地户籍、青年、居住年限短、民营企业员工、原特区外辖区、城中村、男性、低学历等居民群体对深圳市宜居满意度较低;第三,生存发展因子与居民的居住辖区、户籍属性交互后解释力增强最为明显。目前空间资源稀缺、人口持续流入和购房及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为深圳的宜居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能有效针对深圳原特区外辖区、非本地户籍居民的生存发展因子,特别是对住房条件方面进行改善,将最大效益提升深圳...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居环境强调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故应该积极推进生态建筑的发展.生态建筑,充分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创造良好的、富于生气的环境,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体现在健康、节水、节地、节能、制污、循环利用,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当今世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形成与发展有深厚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现实要求,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误区.  相似文献   

13.
冯云  王维国 《城市》2011,(4):73-76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诸多城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绿色环保城市、园林城市和宜居城市等理念,把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纳入政府工作计划,这无疑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正朝着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4.
袁俊 《城市》2007,(1):76-77
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该规划将北京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同时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新规划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格局,将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建设包括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等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  相似文献   

15.
王国胜 《现代妇女》2014,(12):407-407
随着人们对于人类、建豌、环境三者关系认识的不断发展,“生态建筑”与“建筑节能”两个概念已在各个领域频繁出现。本文从“技术决定论”观念的角度,分析影响两者概念的多重因素,以确保我们在实际的科研和设计实践工作中方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2014,(3):30-36
改造"城中村",有利于改善居民居住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盘活存量用地,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改善城乡形象、推进宜居城市建设。上海进一步推进"城中村"改造,须加强领导,推进"城中村"改造的体制机制建设;要均衡各方利益,调动政府、开发商和农民三方的积极性;要摸清底数,对纳入全市统一改造计划内的"城中村"实行目录管理;要因地制宜,针对各个"城中村"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要突破创新,建立、健全支持"城中村"改造的政策体系;要营造氛围,形成有利于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宜居之城”理念,既是城市化和后城市化时代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然产物,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宜居城市的打造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且必须依赖于城市自身的各种资源,其中水资源的作用不可小觑。本文以重庆为例,分析和探讨了江河水资源在构建“宜居之城”中的作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俭 《城市》2009,(1):71-75
在品牌经济时代,品牌就是传播力、生产力、竞争力和发展力。近几年.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休闲之都”、“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内有关机构也先后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市”、“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等评比活动.打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战略。文化品牌是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孙亮 《城市》2011,(7):72-74
现代化大城市在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也造成空气、水体等污染,严重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严峻的形势迫使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意识逐步提升。植树造林、绿化津城是天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大事。草地、绿树、花坛、园林小品等都属于城市绿地系统,如果城市没有绿地系统,就没有好的生态环境,更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宜居城市。因此,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就必须从政策法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王晓芳  苑焕乔 《城市》2009,(9):33-35
一、北京生态涵养区的现状及作用 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了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并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4类区域。其中,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