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是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转化的中介环节。费尔巴哈给马克思的思想解放和哲学转换首先提供了一个唯物主义人本学的立场和方法,即从自然的、感性的、经验事实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出发。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没有真正领会实践的真正含意。以至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有着很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对费尔巴哈的人本思维方式有着巨大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还受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较多影响。因此,他也接受并使用了费尔巴哈的许多哲学范畴,如异化、人本主义等等。但是,随着马克思世界观的。进一步发展,他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就越来越深刻、全面地批判和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观点,并且基本上不再使用“异化”这个概念了。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是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转化的中介环节。费尔巴哈为马克思的思想解放和哲学转换提供了一个唯物主义人本学的立场和方法,即从自然的、感性的、经验事实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出发。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没有真正领会实践的真正含意。以至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有着很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雏方式有着巨大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在普遍意义上被理解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理论并没有进行考察,更没有研究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关联。理论研究表明,马克思在早年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三部理论著作创作,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扬弃与超越,形成了实践哲学这一科学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当我们按历史的本来面目去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时,就会看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经历了一个接受其影响、逐步超越到完成超越的过程,因而也就会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特别是与人本  相似文献   

7.
8.
在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变化发展有过深刻的影响,但不能由此推断青年马克思曾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者。因为青年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线索,同时两者的哲学性质不同,追求的个人与社会生活的目标不同,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考察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亦不同。  相似文献   

9.
在《因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而论基督教的本质》一文中,费尔巴哈将自己称为共产主义者,他的根据在于他承认每一个人只能占有人的全部本质的一个方面,而只有一切个人的总体才能占有人的全部本质。费尔巴哈的共产主义在本质上是小资产阶级的。承认每一个人只能占有人的一种特殊本质是对小资产阶级生产工具私人占有制的确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握到自动化体系,并且将自动化体系理解为生产工具唯一全体。生产工具唯一全体是人的全部本质的个体化表现,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生产工具唯一全体而直接占有人的任何特殊本质。马克思由此决定性地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小资产阶级视野。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费尔巴哈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作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加速了马克思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进程。但是,犹如一直都不是纯粹的黑格尔派一样,马克思从来也不是纯粹的费尔巴哈主义。马克思不仅依据费尔巴哈的宗教理论展开了对黑格尔宗教观的批判,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脱离现实,忽视政治,这正是他对宗教批判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11.
在谈论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关系时,我们往往忽略了施蒂纳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常常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来给施蒂纳定性,认为施蒂纳的思想完全是荒谬的和可笑的。然而实际上,正是通过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马克思才最终超越了费尔巴哈,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思想的提出和施蒂纳的"惟一者"也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本文试图重新还原施蒂纳在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过程中起到的中介作用,重新考察施蒂纳在马克思思想形成中起到的革命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提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共同的哲学主题,他们也同样聚焦于辩证法的本体论批判这一角度。然而,费尔巴哈只专注于本体论批判这一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而未能领会辩证法与本体论的互释性,只是依据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神学”本性的认定而完全抛弃了辩证法。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在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内在统一的基础上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颠倒”,不仅重构了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而且揭示了本体论的辩证本性。在这样一种批判与建构的过程中,马克思刺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并且充分阐明了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最终实现了对辩证法的真正扬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在自然观问题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哲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差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体现在:人化自然对感性自然的超越;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对自然之于人的优先地位的超越;实践自然观对感性自然观的超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分歧,源自于两者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费尔巴哈将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感性直观的对象,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则将其理解为感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中的利益斗争导致了社会共同体和伦理总体性的分裂与瓦解,其直接后果就是主体的异化。尽管黑格尔早已提出了该命题,然而其唯心主义立场只是将异化的原因归之于理性的分裂,从而使之消除的途径直指作为政治解放成果的国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则对此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它从“现实的人”的交往关系出发寻求异化的根源与现实基础,即旧式分工与私有制。于是,废除旧式分工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解放,成为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解放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试图颠覆中世纪以来的整个哲学史,并在接续古希腊质料概念的基础上重建哲学,但由于对社会这一关键因素的看法不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这一批判主要集中在非历史性和唯心主义这两种倾向上,如果不了解这个思想史背景,便很难弄清马克思思想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中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不同,并从中揭示青年马克思在自己的思想转变中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认同和超越过程,说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创立并不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简单的结合,而是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中不断改造与超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是两个几乎同时的批判费尔巴哈的文本。同样面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这两个文本体现了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不同批判思路。马克思通过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反对费尔巴哈将人作为"类"的"自然存在"观点,施蒂纳则试图以个人的独特性来颠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在稍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继而批判了施蒂纳,完成了对施蒂纳的超越,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系问题的研究,自从马克思决定性地超越费尔巴哈、对整个德国古典哲学行之真正批判的那一刻起,有着伴随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长达一个半世纪多的追问历程。对此问题的研究中,“二阶段论”和“三阶段论”最具代表性。“三阶段论”者确认马克思哲学变革中有一个所谓的“费尔巴哈派”阶段的存在,夸大了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唯物主义观形成中的地位和意义;与之相反,“二阶段论”者则极力贬低马克思哲学变革中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消解费尔巴哈的一般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马克思思想转变所起到的积极影响。对此问题所作的各种探究之间内涵着的巨大差异,仅仅预示着针对这一问题所作的研究远远没有达到问题本身所包含的深度。  相似文献   

19.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40年—1872年)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个法学家的家庭。他生活和活动的时代,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当时的德国在西欧虽然是一个政治上、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可是,自三十年代起,德国的工业开始迅速发展,並促进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资产阶级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产生了激进的民主派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他们在1830年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提出了对德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进行资本主义的改革並实现德国民族统一的主张。正是在这种社会政治改革的风云之中,费尔巴哈成为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思想代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历史上最杰出的唯物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和思维成果的集大成,它必然有自己的思想来源。已成定论的说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概括地说,它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实际上,真实的历史过程和内容,要远比这样的定论包含的东西复杂得多,丰富得多,当然,吸取的过程也艰难得多。《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著作。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