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上篇 倒转"红轮":索尔仁尼琴与"俄国历史的断裂" 不只是"伟大作家"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4日去世了. 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非  相似文献   

2.
一 2008年8月3日,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去世。为此,我国的报纸杂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俄罗斯座标上的雕像》《俄罗斯为什么会诞生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为什么是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的忠告》《俄罗斯的良心》等等连篇累牍,以致有人撰文说《索尔仁尼琴应该敬重但不要神化》。  相似文献   

3.
自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美苏就针对此事提出各自不同的战略,苏联明确反对索尔仁尼琴授奖一事,并于1974年将之驱逐出国门;与之相反,美国则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于同年10月授予其"荣誉公民"的称号。针对美苏两国的做法,索尔仁尼琴表示既反对苏联的做法,又不认同西方的主张。他这种超越政治与历史而仅从文化理念去理解世界的主张来源于他的民粹主义思想,来源于他的带有宗教性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4.
2008年8月3日,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去世.为此,我国的报纸杂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俄罗斯座标上的雕像><俄罗斯为什么会诞生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为什么是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的忠告><俄罗斯的良心>等等连篇累牍,以致有人撰文说<索尔仁尼琴应该敬重但不要神化>.  相似文献   

5.
从17世纪以来,黑龙江的别名“阿穆尔”已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但对其由来,国内外学者至今尚未搞清。主要有五种说法: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阿穆尔”是达斡尔语“卡拉穆尔”的转音;俄国人马克认为,“阿穆尔”来自黑龙江的另外一种地方名称“玛穆”,是俄罗斯人发音变样的结果;苏联学者达斡尔斯基认为俄国科学院院士菲舍尔的见解比较真实,即通古斯人、基里亚克人称黑龙江为“阿玛尔”,“阿穆尔”来自“阿玛尔”;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写的《沙俄侵华史简编》干脆认定“俄国人把黑龙江叫阿穆尔”;王鹏林在其《“阿穆尔”的由来》一文中写道:“达斡尔人对黑龙江的称谓有两种:卡拉穆尔和阿穆尔。前一名称是在历史上按照“黑水”的含义译而形成的传统称呼,后一名称  相似文献   

6.
苏联时期以前的俄国哲学史研究最初是基于纯粹的“个人兴趣”和“学术目的”,后来哲学史视域成了政治斗争的阵地,苏联时期的“俄国哲学史”研究体现了某种特定的“俄国哲学史观”。1947年亚历山大洛夫《西欧哲学史》全苏哲学讨论会成为苏联“哲学史”和“俄国哲学史”研究的转折点,自此后所有作品都遵循以定义开始、引经据典等体例。马斯林主编的《俄国哲学史》成为哲学史观和俄国哲学史观变化的标志之一,该书的框架和内容表明了他们自己的“俄国哲学史观”,虽并不代表现今整个俄国哲学界的观点,但却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审视和解读当今俄国哲学界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的具体参照物。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 2 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 ,无论是他的文学观念、批评实践还是艺术创作都打上了中外文化交融的烙印。鲁迅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是多元的 ,但他主要接受的是俄国文学 ,在俄国文学中 ,契诃夫又是他“顶喜欢的作者”。① 鲁迅与契诃夫文学从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到美学追求都有着深刻的相通之处 ,契诃夫作品中所体现的“忧郁情怀”正是鲁迅在自身创作中注意借鉴并加以创造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忧郁情怀”自始至终充溢在《呐喊》、《彷徨》、《野草》之中 ,成为鲁迅作品中的基调。契诃夫成熟时期的作品 ,叙事元素都是日常事 ,却饱含…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在中国读者中的认知度较低。而在作家良知和责任感日渐受到质疑的今天,追踪索尔仁尼琴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而对其文学贡献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引人注目的俄侨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以及传奇的一生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民和世界各图文学家的关注,作家本人和他的作品因其复杂的经历而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这位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唯灵主义作家,对道德和真理的探求体现出俄罗斯文学的悠久传统,并将这种传统应用于小说<古拉格群岛>的创作中.作家在作品中以"写真实"的写作手法,以发散性的风格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当代俄国艺术中的托尔斯泰倪蕊琴托尔斯泰被誉为思想的艺术家。由于他终生探索解脱社会苦难、追求人生的真谛,人们还尊奉他为“人类的良心”,“生活的导师”。在俄国,托尔斯泰的思想体系从形成、传播、产生影响到受批判、被冷落,而后又再度兴起,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与列夫·托尔斯泰齐名的俄国作家。卢那察尔斯基称他是“第一个伟大的小市民小说家。”高尔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是无可争辩的,就艺术表现力来讲,他的才华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之并列。”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社会心理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其主要作品有:《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和《罪与罚》。 今年11月11日是陀氏诞生160周年,2月9日又是他逝世100周年,苏联将广泛开展纪念他的活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1年的重大节目表中也列入了这位作家的纪念日。苏联《外国文学》杂志今年一月号刊登了该刊为纪念陀氏而举行的座谈纪要,发  相似文献   

12.
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白银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其中在叙事文体上的成就是创作了两个历史小说三部曲-《基督和反基督考》和《野兽王国》。这两个三部曲,不仅标志着白银时代象征主义从理论建构步入创作实践上的建树,成为世纪之交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品,而且因其在叙事时间上对70年代以来叙事文本存在方式所进行的重大变革,使历史传记小说化、小说由现实主义而象征主义化,深刻影响了白银时代小说发展走势,并在一个世纪后继续显示出人文主义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具体文本分析、论述第一个三部曲在叙事时间上的具体特点,表明19世纪俄国文学在此时发生了从物理时间向心理时间转移的现象,并潜在地为苏联文学发展提供了选择空间.对比出与西欧象征主义之差别。  相似文献   

13.
《尼山萨满》与北方民族在满族民间口承文学遗产中,《尼山萨满》家喻户晓,至今北方民间仍有零星满语传讲,而且在我国北方诸民族中颇有影响。自上个世纪20年代初,俄国人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爱辉等地民间,陆续发现满文《尼山萨满》手抄传本,并于1961年公之于世,尤使《尼山萨满》享誉国内外。自《尼山萨满》面世至今40余年间,又有不少国家先后用德、英、日、朝、意等文字译注发表,评介之文无法数计,国内外已形成专门研究《尼山萨满》的“尼山学”,足见其深远的文化感染力。1早年,《尼山萨满》引起世界学者的青睐与重视,原因不外以下两点:首先,…  相似文献   

14.
今年四月一日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诞辰一百七十五周年。为怀念这位伟大作家对俄国文学的卓越贡献和他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积极影响,我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纪念会,在苏联莫斯科和基辅也举行了纪念活动。 果戈理作为继普希金之后俄国文学的“文坛盟主”,以自己不朽的传世佳品,丰富和发展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开辟了一代新风,并在世界文学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纪念  相似文献   

15.
当我把《论别尔加耶夫关于俄罗斯人道主义的思想》一文(见《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发出去以后,又陆续见到一些苏联学术界研究别尔加耶夫思想的新资料。为了使读者了解苏联的学术动态,现将我编译整理的资料简要地公布出来。 苏联学术界的“别尔加耶夫热”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有的作者将“别尔加耶夫热”与过去的“索尔仁尼琴热”相提并论,并认为“别尔加耶夫热”有更深的思想文化意义。许多人把别尔加耶夫看作是目前苏联“哲学复兴”的“中心人物”,各种权威性的或影响很大的杂志和一些出版社竞相刊登和出版别尔加耶夫的文章和著作。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6月,重新公布的别尔加耶夫论著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伏尔加》,1988年第10期);《人和机器》(《哲学问题》,1989年第2期);《俄罗斯保守主义的命运》(《文化与政治》,1989年第5期);《俄罗斯的命运》,莫斯科,现代作家出版社,1990年;《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根源和意义》,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0年,等15篇。  相似文献   

16.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学说的核心是“仁”。对于“仁”,孔子作过多种解释,但最能说明孔子仁学本质的,是他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这两个命题。为了探讨“仁”的本质,特对上述两个命题进行剖析。一、什么是孔子所认为的礼之本“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命题源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对其得意弟子颜渊的答问。后来,这一命题成为人们引起争论的议题。争论的中心是“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只有弄清这一问题才能理解“仁”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也才能对“仁”的本质作出符合事实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史记》在18世纪被传往俄国,19世纪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带回大量中国藏书使俄藏《史记》的种类繁多,20世纪俄国和苏联时期都曾大规模来华购书,俄藏《史记》更加丰富。俄罗斯汉学家19世纪起就节译过《史记》,20世纪自1972年起启动了俄文全译注释《史记》的宏伟工程,于2010年推出了世界上惟一一种欧洲语言的《史记》全文译注本。《史记》在俄罗斯被收藏、翻译的过程,折射了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孔子哲学的“体”,是“仁”。孔子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怎么体现“仁”的呢?这是关于实现其哲学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篇论文旨在通过以“孝”、“忠·恕”、“中庸”为“用”的研究方法,探索孔子哲学以“仁”与“孝”、“忠·恕”、“中庸”的关系及内容。“仁者人也。”(《中庸·二十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作过多种解释。他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在那个鬼神观念弥漫全社会的时代,人们普遍以为自己是自己头脑创造物的附属品,缺乏独立“人”的观念。这时孔子强调“人”的存在,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二千多年以来,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为此耗尽心血。而关于孔子思想中仁、礼的关系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莫衷一是。特别是近百年来,许多人把属于辩证法范畴的“形式”与“内容”应用到“仁”与“礼”的分析上。具体说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其一,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礼”是“仁”的“形式”,亦即“仁”之为里,“礼”之为表。执此意见的始作俑者已无从可考,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礼本乎仁,是仁的表现,仁的象征。”(一九三二年稽文甫著《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仁是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索尔仁尼琴的创作经历、创作特色及其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概括,揭示了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对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关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再现了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对人性与人道、社会与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反思,此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展现了一个丰富、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