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1969年苏联当局因索尔仁尼琴不顾禁令坚持创作并在国外出版苏联劳改营题材的文学作品而将他开除作协,次年瑞典科学院却因索氏"在发扬俄罗斯文学的宝贵传统方面显示的美学力量"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随后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围绕索氏及其作品展开了激烈的舆论交锋,对索氏的处置问题随之也被提上了苏共中央的日程,但由于对索氏的处置既要顾及国际舆论又要顾及国内舆论,由于高层领导因看法不同或相互间的恩怨而造成的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也由于具体负责处理这一问题的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不愿在这件事上承担太大的责任和给自己的政治声誉造成太大的损害,致使对索氏的处置决定迟迟难以做出,直到1974年2月索氏才在安德罗波夫不乏超等手段的运作下遭到了被逐出境的惩罚.  相似文献   

2.
上篇 倒转"红轮":索尔仁尼琴与"俄国历史的断裂" 不只是"伟大作家"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4日去世了. 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非  相似文献   

3.
张平 《学术探索》2013,(3):136-139
摘要:从俄罗斯文化的视角诠释走下神坛的俄罗斯文化主教索尔仁尼琴,主要有以下六个文化视角:俄罗斯地下文化的传播者;俄罗斯侨民文化的领袖者;俄罗斯宗教文化的布道者;俄罗斯政治文化的认同者;俄罗斯西方文化的反对者;俄罗斯思想文化的谎言者。总之,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文化界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索尔仁尼琴伴随争议引领俄罗斯文化前行。  相似文献   

4.
一 2008年8月3日,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去世。为此,我国的报纸杂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俄罗斯座标上的雕像》《俄罗斯为什么会诞生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为什么是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的忠告》《俄罗斯的良心》等等连篇累牍,以致有人撰文说《索尔仁尼琴应该敬重但不要神化》。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在中国读者中的认知度较低。而在作家良知和责任感日渐受到质疑的今天,追踪索尔仁尼琴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而对其文学贡献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美苏就针对此事提出各自不同的战略,苏联明确反对索尔仁尼琴授奖一事,并于1974年将之驱逐出国门;与之相反,美国则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于同年10月授予其"荣誉公民"的称号。针对美苏两国的做法,索尔仁尼琴表示既反对苏联的做法,又不认同西方的主张。他这种超越政治与历史而仅从文化理念去理解世界的主张来源于他的民粹主义思想,来源于他的带有宗教性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索尔仁尼琴的创作经历、创作特色及其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概括,揭示了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对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关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再现了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对人性与人道、社会与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反思,此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展现了一个丰富、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8.
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问题成为中国学界近二十年来颇为关注的对象。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资源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亦是聚讼纷纭。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传统“公”、“私”观念发展演变的视角,论析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仁”观念不仅可以有效参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弭现代公民社会型塑过程中社会与国家二元对立思维所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