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透过巴赫的精神内核,从音乐风格、音乐元素等方面对巴赫音乐的含蓄性和规范性、矛盾性与叙事性、流线性与意境性作了初步的剖析,由此提炼出巴赫音乐由自律、戏剧色彩和诗意所构成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自由低音手风琴的不断普及,巴赫键盘音乐受到愈来愈普遍的重视,并成为手风琴演奏者的必修课程,但由于自由低音手风琴传入我国时间较短,巴赫键盘音乐又是我们以前不曾接触过的,因此在演奏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触键法、延留音与连线音、装饰音及风箱运用等演奏技法的研究,探讨了手风琴演奏巴赫键盘音乐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文艺复兴以来,宗教与世俗之间孰去孰从的两难抉择一直是困扰着西方作家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乔叟和霍桑作品的分析,揭示二者在宗教和世俗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和对这一难题的共同答案宗教爱的世俗化与世俗爱的宗教化,而这也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美学思想内部同时凝结着认知理性和宗教感性两种因素.其理性部分开辟了西方理论美学的思辨之路,后入所说的审美活动,在他那里就被归结为一种对美的理式展开的理性认知的活动;而其感性部分又对现有的新旧宗教,尤其是荷马史诗所代表的古老的神话文明有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情感依恋,代表了西方美学、艺术浓厚的宗教情调.柏拉图美学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原型,其内部情、理二元的相互交织和矛盾,体现出西方文化内部理性与感性动态平衡的结构,这也正是其美学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摘耍:波普尔的“客客观知识”在其客观性属性上,类似于超脱贝多芬的自我性、体现客观美感的巴赫型音乐。巴赫音乐音符与音符之间具有严谨又不失美感的客观秩序、不能被理性所摒弃的严密的数的逻辑构架,其客观性诉求与波普尔寻求超脱于主观、从而能够在客观形式中达到统一的知识类型——“客观知识”学说建构之间,存在发生学关联,直接导致波普尔对世界2与世界3的医分。巴赫型音乐对于波普尔科学哲学的深刻影响,为音乐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彼此通约,提供了典型的个案。关键词:波普尔;巴赫型音乐;贝多芬;客观知识;世界3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纤维创作的总结和思考,论述了纤维艺术中理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这相反相成的两部分存在纤维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并指导纤维创作者如何更好的思考和创作,在创作者、作品和观赏者之间形成理性与感性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在音乐艺术领域,中世纪音乐以其独特的理性色彩显示出在西方音乐历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音乐美学方面,中世纪是一个将继承自古以来的宝贵遗产与发展全新的文化意识进行有机结合的历史时期,它将柏拉图的实用主义音乐美学、亚里士多德的"高尚的享乐"中庸音乐美学与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音乐美学等美学成果继承下来,融入到几乎成为中世纪唯一思想体系的神学的意识形态中,开创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神学音乐美学时代。中世纪的音乐美学绝不是由于在所谓黑暗统治之下而缺乏建树的,它的独到之处正是基于对音乐功能的独特认识:音乐在当时作为服务于神学的工具,只有使人们达到所谓心灵净化的境界,将世俗情感与宗教情感这组对立矛盾解决并使之统一的时候,它才会受到尊重,获取在神学统治下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邓小平理论之前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历了漫长的思维进程。在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处于感性具体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从感性具体向理性抽象的起步阶段 ;列宁、斯大林时期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展到理性抽象阶段 ;毛泽东时期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开始了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升华。到邓小平时期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才真正达到理性具体阶段  相似文献   

9.
在拜占庭帝国由兴盛到衰落的千年历史中,世俗音乐始终是人们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了教会及其基督教作家的严厉打击和尖刻的批评,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音乐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衍生下来,在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光彩夺目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一个兼集贫弱与宽松的社会历史时代.国家内贫外弱之势激发着主流士人群体图强奋发的使命意识;政治宽松及其文治需求激促着儒家学者及其儒学思想发荣繁茂.身当于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朱熹以"章句"与"集注"相适别的诠释文体,合辑并注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生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环绕<四书>与<四书章句集注>而开展的经学活动是为宋代<四书>学.宋代<四书>学涵载着:赵宋政权应用儒学的社会文治理性,宋代学者开新儒学传统的学术理性,宋代学者群体奋发作为的使命践履理性.  相似文献   

11.
技术与自由之间的冲突及其解决是马尔库塞哲学思想的主题。在现代技术文明社会,人的自由丧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支撑文明社会起源和进步的理性对感性的压抑和控制。理性要求将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社会元素都整合起来去实现由技术所决定的效率目标,从而,本应是目的的人却成为实现外在于人的目标的手段。而物质化的感性则把控制和获取外在物质世界的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的生存意义的标准,这又必然导致人成为外在物质世界的奴隶。因此,人的解放的关键在于恢复人作为真正感性的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人可以通过感性革命——借助于审美,在未来实现一个真正的自由社会。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个古老的哲学范畴。马克思在吸取以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范畴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划清了同一切旧哲学的界线。因此,实践范畴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实践的两个内在向度——物质感性向度与理论理性向度的剖析,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造型艺术是理性与感性相互作用的产物.艺术创新仍需要有基本功--理性与感性,优秀的传统不是创新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论席勒的和谐美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审美教育书简》是以书信的形式讲人性的完整和美育问题,但席勒在论述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人性的完满、美的作用、审美一体性等方面都体现了和谐美育的观点。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提到“完美的人性”,并以游戏冲动来调和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他对美的分析、游戏冲动说的提出、对艺术起源问题的分析,都是让人摆脱物质、自然的限制,进而摆脱道德状态的限制,最终进入审美状态。和谐的人性美是其和谐美育的核心及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15.
《语法学》探讨了经典之书和当代文本的区别,区分了写作传统模式和现代文本创新.具有边界缺失、非线性秩序和多元性等特征的文本旨在解构经典之书.贝克特小说三部曲揭示传统再现的虚幻,强调了小说叙述者、写作过程、作品结尾的不确定性,彰显了多重声音.没有稳定中心,写作的多元性依靠重复存在,文本的自我创造在于不断地重复过去的语言,文本创作不是个人的产物,而是多重声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驳斥对康德"物自体"的种种非难,文章指出遭遇鄙视的"物自体"调和性蕴涵了积极的哲学养分,其中折射出了哲学特质内涵,从更深层面反映的是人类一直在追问的科学、神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研讨,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研究框架,对我们重新认识"调和性"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视广告中的人文关怀主要通过感性诉求、理性诉求以及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以鲁迅的创作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参照,分析新写实小说在创作上存在的缺陷。新写实小说着重表现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琐屑与艰辛;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环境的销蚀之下丧失个性,满足于平庸的生活,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缺乏挣扎与抗争。新写实小说在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方面陷入平民意识而没有超越,缺乏对现实人生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9.
对多重著作权的权利尽可能准确的度量定位,对于该权利能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多重著作权一般是指创造性地利用他人作品后产生新作品或者其他成果(主要表现为涉及邻接权),由有关作者或其他主体分别享有著作权或邻接权的现象。分析侵权作品能否产生多重著作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幽默的理性品格是幽默中蕴含的人的精神内涵、人格价值、机敏智慧和理智感以及领悟幽默所需要的理性过程,是人对自身理性品质的审美观照;幽默的理性是具有科学理性特征的艺术理性,不同于感性喜剧形态的单一的艺术感受;幽默是审美的而非审丑的。总之,幽默的理性品格和审美特征使它拥有优于一般喜剧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