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贫困生和贫困生资助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奖、贷、勤、助、免"为主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贫困生资助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等学校扩招工作的推进和收费标准的调整,贫困学生的数量逐年攀升,贫困生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和政府建立的一整套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对于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长期以来所谓的"输血型"的资助体系难以转化为"造血型"的资助体系,使得高校贫困生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须将健全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和贫困生自身脱困能力提高两者结合起来,使他们从真正意义上改变贫困,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独立学院贫困生数量的增多,对此群体如何资助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独立学院贫困生进行资助是体现我国教育公平、社会责任的需要.对河北某独立学院(简称H学院)贫困生群体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并运用社会支持理论,从政府、学校、社会、贫困生方面提出健全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以期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的四类心理健康状态贫困生社会支持和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差异和特点,对精准扶贫班8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四类心理健康状态贫困生比例分别为康健者占40.24%,易感者占35.37%,有症状但自我满足者占 6.10%,疾患者占18.29%;②四类心理健康状态贫困生在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上差异显著,而在客观社会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③四类心理健康状态贫困生在个人成长主动性及其5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应在DFM四分法下采取靶向分类预防和干预措施,提高另三类贫困生向康健者的转化率,提升贫困生群体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助力心理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生已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类特殊群体。高校贫困生身份建构的同时生成了群体被标签化和符号化的倾向,这些符号和标签给高校贫困生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带来了伦理困境。大数据的应用可以有效发挥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实践效果,并为政府、高校和社会资助育人功能的准确定位提供了技术保障。高校应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以有效实现精准扶贫并消解高校贫困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实施“科教兴国”的治国方针,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承担起了这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高校学生中出现了“贫困生”、“特困生”等一些名词,并且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及完善,并轨招生、缴费上学,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做好贫困生的工作,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对高校贫困生的现状要有…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 ,如何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文章从分析贫困生的现状及其特点入手 ,着重论述了高校现行解困助学措施和政策 ,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继续予以关心与支持贫困生。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贫困生人数增长很快,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成了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也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高校贫困资助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本文主要阐述教育公平的内涵和保障措施,进而从教育公平角度探讨高校贫困资助工作的不足、及探讨改进贫困资助工作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生社会网络资源的分析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访谈高校30位贫困生和30位非贫困生,发现高校贫困生的社会网络资源各项指标都低于非贫困生。为拓展高校贫困生的社会网络资源,必须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帮助贫困生提高社会网络资源建设和管理的能力,创设贫困生社会网络升级通道。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贫困生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这种现象是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关心和帮助贫困生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生的根源与现状及以往资助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就解决贫困生问题进行理性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