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倒挂式贫困主要包括发展倒挂和福利倒挂两层含义,是政策倾向性下资源的非均衡配置、行政压力弱传导、政策叠加与“福利悬崖”以及乡村场域内在的贫困韧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倒挂式贫困具有分布弥散、群体的内生发展能力受限等特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既有脱贫经验并不能简单复制和套用,而需要顶层设计层面立足整体性治理,将扶贫战略逐步转入“战时”与“平时”相结合的过渡模式,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兜底功能,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涉农战略衔接配套,增强倒挂式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百色反贫困是中国反贫困的一面旗帜。深入研究百色反贫困 ,将进一步丰富发展经济学、民族学等学科 ,更深刻地认识反贫困规律 ,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反贫困实践。百色反贫困研究内容包括 :贫困特色反贫困 ;发展反贫困 ;创新反贫困 ;结构调整反贫困 ;生态反贫困 ;教育反贫困 ;开放反贫困 ;市场反贫困 ;异地反贫困 ;大会战反贫困 ;科学方法反贫困 ;评估反贫困 ;反贫困前景。拟解决“旗帜、思路、民族政策具体行动、西部大开发”等四大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深度贫困问题重要论述,基于“人业地”综合贫困分析范式,阐释深度贫困与贫困陷阱的生成逻辑,进而提出贫困陷阱跨越的路径。研究认为:深度贫困是“人”的贫困转化及群体间互移、“业”的封闭与锁定、“地”的弱势累积以及“人业地”互构耦合的结果;深度贫困再生累积导致主体性、经济性和空间性贫困陷阱形成,三种陷阱叠加强化则最终形成“低水平生存性均衡”贫困陷阱。要攻克深度贫困、跨越贫困陷阱需要实施“超常之力”干预,即采取权能强化、市场重构、空间优化等强力干预措施及相互配合的综合性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4.
“贫困角落”是指容易被忽略的贫困地带。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它与一般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相比,处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贫困状态;而与一般贫困地区相比,却未能及时获得国家扶贫政策和具体措施的必要扶持。 一、“贫困角落”的形成 “贫困角落”现象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特殊性表现在它采取死角的、被忽略的局部的空间形式;普遍性表现在它的存在并非个别,而是广泛存在于各个发展角落,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5.
在人为气候变化的时代,气候变化及其挟裹而来的各种气候风险对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的影响日益凸显,引起的气候贫困问题愈发严重。通过对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退缩、干旱频度与程度加剧等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与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导致的气候贫困问题的剖析,发现与其相应的4种类型的气候贫困形成机理;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和客观发展着的社会现实,对气候贫困进行了概念上的梳理与界定,剖析了气候风险直接或间接影响下气候贫困的产生实质与演化态势。并通过对气候风险与贫困问题的关联透视,发现气候风险与生态脆弱两相叠加共同催生了我国的气候贫困,在气候风险加剧迫使下气候贫困人口有向气候移民演变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受自然、历史、地理等综合影响,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致贫因素复杂。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处于物质、人力、社会资本贫困叠加、负向影响的困境之中,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对扶贫对象进行贫困干预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以精细化的社区能力建设来不断增强扶贫对象与外部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农村贫困治理从线性、植入式的外源扶贫模式向内生能力培育为重点、多元参与治理的内源性扶贫转型。对波多罗村内源减贫研究表明,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协同推进下,贫困农民生计资本提升,参与外部经济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生计结构向高价值优化,实现了增收和社区减贫。  相似文献   

7.
文化致贫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之一,具有多样性、长期性、致贫惯性等特点,是反贫困的难题。由于文化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多样性文化在贫困领域也表现为贫困原因的多样性,因此制定多样化的经济发展策略对多样性文化在减贫中所起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文化致贫原因需注意四个问题:1.不应将传统文化中一些致贫因子作为社会的信仰、规范、价值观和态度来判断一个民族或个体的道德行为;2.针对传统文化中致贫因子的惯性发展,反贫困策略可能失效并出现大面积的反贫困失败;3.由于贫困群体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长期认可和适应,其诉求与外界所提供的帮助呈现信息不对称;4.多样性文化中有些文化特征具有公共性特点。少数民族群体贫困及其贫困文化后果既可能对个人也可能对整个民族形成影响;贫困造成的文化后果有自我延续及叠加,更严重的是因贫困形成的反抗性文化会导致与其他民族、族群或族裔保持距离,并对社会和谐发展产生障碍。文化致贫的反贫困行动是一项长期策略,除关注物质贫困外,还需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从物质财富以外的领域来改变生存、生活境况。  相似文献   

8.
当前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标准属于与基本需求相联系的绝对贫困标准。2020年后的中国贫困总体上表现为相对贫困,即收入显著低于社会平均收入与中位数收入的低收入贫困,但也有其他表现形式的贫困:如以“困”为显著特征的特殊群体贫困、刚性支出或不合理支出过量的支出性贫困、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城乡流动性贫困、受风险冲击产生的暂时性贫困,以及区域不平衡的发展型贫困等。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贫困的产生既有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亦有发展不平衡的症结,甚至兼而有之。基于此,反贫困的公共政策应遵循加强能力建设、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护等路径,从而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基础福利覆盖、发展条件和环境、就业机会、风险防范和兜底保障等。  相似文献   

9.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上贫困,在心理上也存在“心理贫困”。其心理贫困的根源在于习得性无助,悲观的解释形态是习得性无助产生的认知原因。塞利格曼提出的乐观疗法可以发展人的积极情绪,变悲观的解释形态为乐观的解释形态,对于治疗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贫困是我国2020年后贫困治理的主战场。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地方政府探索相对贫困治理的案例和数据,发现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具有经济结构性、政策负外部性、社会权利性、社会时间性和社会心理性等五个维度。相对贫困的相对性、多维性、脆弱性、动态性、发展性、长期性、特殊群体性、强区域性,要求国家建构新的贫困治理体系。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应着力构建益贫式经济增长体系、综合性扶贫政策体系、包容性社会发展体系、多元化贫困治理体系、理性化心理认知体系,针对性地破除相对贫困的多维相对性,使相对贫困治理走上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有种种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从小经历的经济贫困及空掉的储爱槽,失落的童年生活,长期的强迫思维,现实的连续挫伤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关系到其自身及家庭、民族的发展,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水库移民贫困威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尤其是介入性贫困 , 它是诱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导 火索 。 文章系统梳理了水库移民贫困成因及反贫困策略的相关研究 , 认为水库移民生计遭到破坏 、 贫困移民的文化贫困和观念落后 、“ 以失定补 ” 补偿方式的局限 、 水库移民存在权利贫困等是水库 移民贫困的主要成因 , 政府部门 、 水库移民社区 、 水库移民自身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可以 缓解水库移民贫困 。 但既有研究对如何精准化扶持贫困移民研究较少 , 鲜见将水库移民社区发展 与扶贫结合起来 、 水库移民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对精准识别移民贫困户以及水库移民社区发展对减 贫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 未来研究应更多地探讨水库移民社区发展 、 水库移民自身能力发展 、 非营利 性组织等其他社会资源对水库移民减贫的作用 , 特别是探讨政府部门如何解决已安置的水库移民 的贫困问题 、 如何完善水库移民补偿与征地政策以及如何实现在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时就能够解决 贫困问题 , 使 “ 介入性贫困 ” 不发生或尽量减少 。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受个体、环境、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部分农民工在城镇工作、生活期间陷入了贫困。解决好农民工的贫困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从农民工贫困的测度与表现、农民工贫困的负面效应、农民工致贫原因、农民工贫困缓解的公共政策研究等方面对我国农民工贫困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认为未来农民工贫困问题研究应重点关注农民工的多维贫困、相对贫困,加大对农民工群体贫困异质性研究,以农民工贫困研究为契机加强对贫困归因的理论模型研究,克服目前分散治理的政策局限,通过合力缓解农民工贫困的政策研究,以及推进农民工(流动人口)贫困识别与帮扶管理的体制机制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困难更多、难度更大,面临的挑战也更为严峻,这些挑战因素主要是:土地资源的劣质性、收入增长的缓慢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落后性、劳动力转移的无序性和家庭负担系数的扩张性。面对挑战,只有消除贫困根源,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循序渐进,加快制度创新步伐,才能早日实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问卷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水平及类型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并针对贫困大学生提出改善人际关系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非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优于贫困大学生;(2)在人际交往类型各维度上,贫困大学生在主动性和开放性得分上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呈显著性差异,而在规范性得分上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呈显著差异;(3)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是提高其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导致贫困女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有很多,为了使贫困女大学生身心健全发展,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为其提供社会支持,但关键在于其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解决了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反贫困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的历史路径在纵向演进上,经历了以社会制度变革解决压迫性贫困——以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以及广义性减贫实践解决极端性贫困——以益贫性增长、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的三轮驱动式减贫——以精准扶贫解决个别分散性贫困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四个阶段相互衔接,通过不同的农村减贫机制共同谱写了中国农村的反贫困故事。以史为鉴,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历史路径的分析,能够更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村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贫困成因分析主要有两个理论取向: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转型导致的"结构性"贫困.当贫困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并呈现长期化与固定化的趋势时,单纯的结构视角已无法拯救贫困,需要文化解释的介入.当前,城市"文化性"贫困从贫困群体的精神特征、社会交往状况和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三个方面凸现.因此,政府的反贫困政策不仅要消除"结构性"贫困,更应该着手"文化性"贫困的疗治.  相似文献   

19.
综述近年来城市贫困空间研究成果,城市贫困空间多元固化性日趋突出,表现为弥漫型面状扩张、镶嵌状隔离与簇状隔离、碎片化的"城中心、外围区和城乡结合部"贫困空间集聚;住房体制改革、市场化开发拆迁、流动人口聚集以及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固化了贫困空间的集中化。从社会治理的视角,提出了以贫困聚集区为单位的治理思路,一是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强化公民参与过程,改变贫困区域的地域格局。二是以教育资源为重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贫困区域的生态环境。三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手段,丰富公共服务内容,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项目。  相似文献   

20.
贫困动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的研究应注重其动态性。从贫困动态性的内涵和外廷,长期和短期贫困的发生率及决定因素,贫困进入与退出概率及影响因素以及长期和短期贫困的减少对策等方面对贫困动态性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梳理。研究发现,虽然不同研究在中长期和短期贫困的发生率上存在很大差异,但短期贫困的发生率一般要高于长期贫困;不同因素对长期和短期贫困的影响不同,其中受教育水平、抚养比以及健康状况对长期贫困的影响较大;贫困进入和退出的概率较高,教育水平低、失业等会提高贫困进入的概率,而教育水平高、非农活动等则会提高贫困退出的概率;增加人力和物力资本投资和收益以及社会转移支付等会有效解决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