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清末新政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徬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本文拟就这一课题从以下几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从“现代性”的主体向度评价“清末新政”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作用,同时扼要分析传统政治统治不能利用合法性权威引导中国社会转型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期间,河南巡抚的频繁更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新政的成效,但河南地处北洋和湖北两大模范新政省区之间,不仅容易受其新政举措的影响,而且便于学习和借鉴。河南巡抚群体虽然思想上较为保守,但忠于清廷,忠实执行新政谕令,致使河南新政别有特点。河南新政虽然没有北洋新政和湖北新政那样成果辉煌,光彩夺目,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开启了河南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征程。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的最初十年 ,清王朝进行的新政是中国现代化史上的重要一步。清王朝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客观上顺应了中国现代化的要求 ,然而清廷自身的反现代化因素又最终埋葬了这次现代化的尝试。清政府的反现代化因素把农民和社会精英推向自己的反面 ,这对中国当代的改革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从其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看,可视为中国全面现代化启动的开始.其失败可看作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它承前启后,在中国现代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探究其现代化视角下失败的原因于今颇有借鉴意义.从后发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应具备的条件看,清末新政败在两点其一,缺乏真正的现代化领导核心;其二,变革时机的错失.结果,变革的主体成了变革的客体,中国早期现代化随之终结,全面现代化的初步努力也遭挫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 ,面对外蒙古地区落后的经济状况和深重的边疆危机 ,清政府在当地推行“新政”。库伦办事大臣辖区的新政进展较大。外蒙古新政是当时中国社会近代化运动的一部分 ,但它激化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7.
义和团运动与清末新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个世纪相交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近代社会继戊戌变法失败后,又骤然相继发生了两大全国规模的运动: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其原因何在?它们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何?本文准备着重通过对统治阶级与两大运动兴替的关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本身所存在的矛盾历来学者多有论述,然而在全面分析的同时,尤其应重视如下两个方面的突出矛盾:一是改革者自身的矛盾使清末新政运动由始便陷入困境,二是进一步激化的新矛盾如教育体制改革的矛盾等使新政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再次审视清末新政的矛盾之时,我们发现困境中的改革与改革中的困境作为两大矛盾主线使得这场新政运动在最终自身瓦解的同时也使清王朝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改革。然而 ,清末新政却失败了 ,清王朝也在改革中寿终正寝。本文从腐败的角度出发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腐败是如何导致新政失败的。一、清廷一味坚持君主专制和皇族集权延误了新政破旧布新的时机 ;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削弱了中央政权的领导力 ;三、新政推行以来的贪污腐败制约了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温艳  王洪涛 《学术论坛》2007,30(9):168-171
清末新政期间,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工商经济的政策,不再坚持以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垄断经济为路向,而是扶植和奖励私人资本,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使工商经济获得了较高程度的自由发展,从而为向现代社会转型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钟霞 《学术论坛》2005,593(11):152-155
20世纪之初,清政府在全国推行"新政".这次变革不仅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也波及到了一些边疆地区.文章以广西为例,分析叙述新政在广西推行的情况,揭示了这一变革为推动边疆地区现代化进程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邵勇  叶小青 《兰州学刊》2005,(6):246-248
清末新政效西法旨在革弊振衰,以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是,主持新政的官僚集团并不具备厉行改革的主观素质,他们被无处不在的官僚主义浸染腐蚀,对新政采取敷衍塞责、阳奉阴违、迁延观望的态度,结果新政失败,清朝灭亡.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难以由封建官僚集团来完成.  相似文献   

13.
徐伟红 《云梦学刊》2010,31(5):65-67
清末新政期间,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的需要,湖南近代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起来,并在管理和办学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莫理循是一位活跃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中心舞台、影响颇大的外国人。在清末新政时期,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报道中国的改革,外报称其此举把衰弱的中国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尽管,他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西方世界中的形象,但作为一名"具有最佳英国殖民者特征"的外国人,他对新政的观察还是有着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鸦片税收是清末兴学新政的重要财源之一 ,与各省学务振兴经费关系密切。而另一方面 ,为了配合新政的推行 ,清廷下决心禁绝鸦片。 190 8年下半年以后 ,鸦片禁政的速度加快 ,税厘收入大幅度缩减 ,赖以铺张的兴学事业经费极受影响 ,清廷推行的“就地筹款”办理兴学新政的方针受到严重挑战 ,各省的兴学新政事项被迫放缓。有关宪政成绩的奏报多数是官样文章 ,财政制约成为宪政不举的重要成因。清廷对地方兴学新政的敷衍引起地方省份的非议和敷衍 ,清末新政因鸦片禁政而呈现出萎缩徘徊的态势 ,概见双方互动关系的复杂和多变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期间新疆文化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述了清末新政期间新疆文化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期间,宁夏涌现出一批新式学堂,透过这一时期宁夏创办新式教育的背景和实际情况,可进一步探究宁夏近代教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行政审判作为宪政的根基,任何一个迈向宪政国家的改革都无法绕开.晚清的立宪改革无疑为行政审判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政治可能性.尽管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未能如愿,但其中的行政裁判院与行政裁判院草案却开启了行政审判制度的中国之门.行政审判作为清政府政治改革的内容之一,其中的曲折见证了行政审判与政治改革互为彼此、相伴相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宝成 《东岳论丛》2000,21(2):21-24
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政治参与是在中国社会由古代专制政治型态向近代民主政治型态的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在此转变过程中 ,伴随着西方民主理念的传播 ,民主制度的构建也很快付诸政治实践 ,从中央到地方 ,成立代议机构一时成为民主制度建立的主要目标 ,虽然这在绝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形式。各级地方自治作为推行近代民主制度的基础而在全国兴起 ,从而引发了中国近代的地方政治参与。由于晚清时期纷乱的内外环境和地方自治的初次实验等原因 ,地方自治在推行过程中充满了坎坷和曲折。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自治层次较高 ,以省为自治单位 ,各省设立谘议局 ,县、乡镇都有民选的代议机关。这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首试。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其整体水平显得比较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