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称改革与人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人才资源开发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并对人才资源开发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职称评价体系是开发人才资源、建立我国宏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职称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发掘人才和促进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克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社会弊病。因此对现今职称制度改革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校职称评审仅破除“唯论文论”还不够,如何在人才管理、评价中进一步去行政化,实行学术同行评价,也应引起关注。相关专家指出——据《中国青年报》载,去年底,湖北省首次在省内高校推行职称分类评审,构建多元化复合型评价体系,把教师分为教学为主\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社会服务与推广4种类型,新评审标准对教师的评价不再“唯论文论”,潜心教学、科研推广做得好的教师同样可以评上教授。在过去,职称评审对所有教师都采用  相似文献   

3.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技工院校职称评价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其能规范职称评审活动,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激发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能.但目前职称评价工作存在不足,需要不断改选和完善以下措施:注重定性和定量评价、加强综合能力考核以及开展面试答辩.从而提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更好地激发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让他们为技工院校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日召开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座谈会透露,我国将争取出台《关于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目前已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研究制定了工程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方案,职业资格清理规范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周口市职称工作.初步建立了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重在业内认可、科学合理的相对完整的人才评价机制.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干事创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在取得较好改革发展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职称工作透明度不够高.公开力度不够大:职称政策执行不力,把关不严:申报推荐方法不够科学合理.推荐过程不够公开民主:在职称申报推荐和评审工作中.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亟待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诗图 《人才开发》2005,(12):28-28,35
笔者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议负责人之一或评议成员之一参加过多次学校教师系列的职称评议工作,深深感到我们的教师职称评议工作在某些方面已经进入了误区和走进了死胡同,如果不进行大的改革,长此以往,将使公平、公正和信誉逐渐丧失,恶化人才成长的环境,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一、当前高校职称评议工作的主要问题1.缺乏切合实际的标准和定量指标,人为因素影响严重目前关于高校教师晋升职务的条件,缺乏切合实际的标准和科学的定量指标,在具体操作中人为因素影响严重。比如规定晋升某职务应公开发表的论文多少篇,其中权威学术期刊多少篇。譬如某省…  相似文献   

7.
以人才评价为核心的职称制度,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各个环节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人才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既为做好职称管理工作、深化职称改革营造了良好环境,也对职称改革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黄俊 《人才瞭望》2006,(11):13-13
制定激励政策,努力形成科学的、激发专生技术人才活力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 坚持评聘分开,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职称的评与聘好比天平的两端,一端是责任和义务,一端是待遇和权利,通过职称这一杠杆连接两端。以前,由于政策不健全,重评审轻管理、重待遇轻义务,职称杠杆失衡,有些人一旦评上高级职称,便以为船到码头车到站,没有了奋斗目标。在实践中,十堰市人事部门深刻地认识到,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干部人事管理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缺乏活力的具体体现,它与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激励机制,与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力与业绩的人才评价机制严重背离。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人才评价的制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长城 《人才开发》2008,(10):42-43
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的社会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社会工作者评价体系也刚刚起步。因此,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就有必要借鉴世界上社会工作发展较早的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从国际范围来看,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职称职级管理制度、行业协会自律评价制度等。  相似文献   

10.
河南的振兴需要教育的支撑,人才的支撑。经济发展是中心,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走在中西部前列这样一个宏伟目标,需要各方面的条件,最重要的条件还是人才。去年年底以来,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两次会议对人才评价和职称改革工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丁向阳 《人才开发》2004,(10):22-23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并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制定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人才统计工作,成为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当务之急。笔者不揣冒昧,对人才统计  相似文献   

12.
一、高职院校人才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人才的界定仍停留在传统思维上。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仍然强调高职称、高学历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对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提出须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或其他系列高级职称;  相似文献   

13.
谢秀红 《人才瞭望》2009,(12):68-68
作为将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以及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的现代人才评价技术在美国社会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一战、二战飞行员的选拔到现代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结构的确定.从个体心理健康咨询到现代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人才评价的价值已为社会所广泛认同。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社会每年接受各种人才评价的人员多达数百万人次。  相似文献   

14.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利用,已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政府各级部门应在履行其社会管理职能时.为农村实用人才评价的组织、标准建立、评价指导提供宏观管理服务.引导建立以社会和市场为主体的评价机制。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一定要坚持以培养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和造福农民为评价宗旨,在社会公认基础之上.采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客观准确地评价农村实用人才,并力争评价结果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15.
魏红 《人才开发》2008,(7):43-44
作为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多元人才评价方式.人才测评因功能优越成为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必须环节和必要手段。人才测评基于实现人与岗的双重分析和准确定位.领导干部是我国人才结构中的关键性人才.具有显著的群体风格和素质特点.这类人才测评要坚持科学性、规范性与针对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最大可能发挥人才测评优势,降低工具误用、结果误解和功能误读.有效配置领导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6.
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力打造人才吸引力较强、聚留各类人才的区域性高地:1.实施零门槛的人才准人制度。除公务员外,人才引进取消对户口、学历、专业、职称、年龄的限制,一律实行准入制。  相似文献   

17.
《人才瞭望》2009,(1):37-37
一是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积极促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确定了“大人才观”,进一步丰富了人才的内涵,将农民技术人员纳入到了政府人才评价的视野。制定了关于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具体办法、评定范围和评定专业.明确了职称评定等级.成立了评定机构,规范了评定程序。  相似文献   

18.
<正>职称制度改革是近年来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人才建设和评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连云港市职称制度改革实际为样本,归纳总结了连云港市在职称制度改革中的经验做法,明确提出了未来改革的思路:持续职称改革完善评价机制、聚焦经济发展发挥人才优势、强化评审组织彰显公平公正等。  相似文献   

19.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素质就业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宗旨.以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为引领.以规范鉴定管理和提高鉴定质量为重点.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公正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夯实鉴定工作基础.推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杨丽 《人才瞭望》2014,(10):83-84
企业是培养和使用技能人才的主体.也应是评价技能人才的主体。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要将企业评价标准与国家标准有机结合.采用贴近生产需要、贴近岗位要求、贴近职工素质提高的评价方式.对职工技能水平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努力使企业技能人才结构更加合理.高技能人才更快成长.并带动各等级技能劳动者的梯次发展。对于拓宽企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