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社与分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立社是同分封制并存的社会现象,反映着古人对土地的崇拜心理。什么是“社”?《说文》云:“社,地主也。”《周礼·大司乐》:“土示,五土之总神也,即谓社。”社又称“后土”,与主宰上天的“皇天”相对应。《尚书·武成》:“告子皇天后土。”什么是“立社”?为什么立社?《白虎通·社稷》云:“封土立社,示有土尊。”该书《祀典》篇又说:“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极功也。”《礼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看法,认为刘勰把《五经》看作是文学活动的指南,如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宗经》),而把《诗经》作为创作典范是不行的。葛洪《抱扑子·钧世》就指出:“《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鲁颂·閟宫》),何如王生之赋灵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乎?同说游猎,而《叔畋》(《郑凤·叔于田》)、《卢铃》(《齐风·卢令》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上林赋》)乎?”刘勰认为不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宗经)再看刘勰在《辨骚》里指出《离骚》“同于风雅”和“异乎经典”的两个“四事”,就能看到儒家思想束缚着刘勰了。以上这种看法,有不少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来讨论过,这里只想对这种看法,提出点商榷意思。  相似文献   

3.
“敢,不敢也”之说。已为当前不少汉语辞书所采用,在古汉语教学中也都这样讲,几乎已经成为定论。然而,我们认为此说是错误的。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须介绍一下此说的来胧去脉。“敢,不敢也”之说,始于汉代旧注: ①辞曰:“非礼也,敢?”对曰:“非礼也,敢?”(《仪礼·聘礼》)郑玄注:“辞,不受也。对,答问也。二者皆卒曰‘敢’,言不敢。”三国时期吴国韦昭、晋代杜预继承了这一说法: ②(辛俞)对曰:“臣顺之也,岂敢犯之?……今执政曰‘不从君者为大戮’,臣敢忘其死而叛其君,以烦司寇,”(《国语·晋语八》)韦昭注:“敢,不敢也。言不敢忘死而叛其君,烦君司寇以刑臣。”  相似文献   

4.
“熠耀”语出《诗经·东山》。该诗:“我徂东山,慆慆不归依醋远?零雨其濛??亦施于字,伊威在室,(山萧)蛸在户,町瞳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汉代毛亨注为:“熠耀,磷也。磷,萤火也。”近代注诗者对《诗经·东山》中的“熠耀”一词的诠释众说纷纭。一说是鬼火。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熠耀发光貌。《说文》:‘熠,盛光也’。据《毛传》所说,此处系指磷光。磷即鬼火。此句言鬼火在夜间流动,其光甚盛”。又袁梅的《诗经译注》也将“町疃  相似文献   

5.
时尚的宠儿     
谁执时装业的牛耳? “法国人非常相信时装,”美国《女装日报》编辑帕特里克·麦卡锡(Patrick McCarthy)在曼哈顿的办公室里说道。他对意大利人也有好评:“他们越来越像美国人,把时装看作是一种行业。”英国人吗?我的天呀,甚至女皇的专业服装师诺曼·哈尼尔(NormanHartnell)也赚不了几个钱。麦卡锡先生苦笑地说,“英国既没有时装的基层队伍,也不相信时装”,英国科特公司(Courtaulds)和ICI这样的大型纺织品企业“从来不支持时装业”。  相似文献   

6.
语言女学~大I、I、年“场次,是复合盘词吗?···“·……汪磊(1.32)“无以,、“有以.新解·~····一田雨泽(1 .34)艺术媒介:审美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王向峰宋炜(1,36)司马迁作《史记》未采《战国策》说 ‘’“‘’“’‘·…’‘·················……徐克文Q.41)杜甫与农民起义关系求是······……朱明抢(1。47)应该重视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胡国瑞(l。51)莫泊桑与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比较 ’‘’‘””””.”二’……’·‘······……王森(1。貂)娜拉和林道静···…  相似文献   

7.
“台”辨     
说到台,自汉代以来,一般都认为它是一种积土而成、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例如:《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毛传:“四方而高日台。”《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王逸注:“无木谓之台。”《尔雅·释宫》:“谓之台。”郭璞注:“积土四方。”《辞源》:“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中国古代衣食住行》(198年第1版第118页)也说:“台均为土石堆积而成。”诸家说法侧重点不同,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积土成台,高平无木。(唯姜亮夫先生作《楚辞通故》引《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选登视台以望”及杜…  相似文献   

8.
在文献记载中,称某人将任令尹为“将知政”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既任令尹为“持国政”(《说苑·至公》)、“为政”(《左传·襄公三十年》),前令尹让贤为“传政”(《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这些表示权能职事的措辞,均突出一个“政”字,这说明掌治内政,乃是令尹的根本要务。 令尹所理之内政,包括哪些方面?综合各种史料,可知有如下数端:  相似文献   

9.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气愤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圬,就是往墙上抹泥。但什么是“粪土之墙”?难道是粪便砌成的墙吗? 不,粪字的本义是扫除。《广雅·释诂三》:“粪,除也,”粪土即扫起来的垃圾和尘土。打墙必须是新土,掺有垃圾尘土打成的墙松垮不堪,随时都会倾圯,那是不值得抹泥  相似文献   

10.
八、汉代有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复音词1、三音节复音词的形成“蛙虾蟆门.”(《汉书·武帝纪》)“水虫科斗蛙虾蟆.”(《急就篇》)按“蛙虾蟆”是三音节的复音词.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国语·越语》:“(?)龟鱼(?)之与处,而蛙(?)之与同渚”.注:“蛙(?),虾蠊也”.《楚词》里东方朔的《七谏》:“蛙(?)游乎华池”,王注:“蛙,虾墓也”.(?)是虾蟆,古文字“(?)”字即作虾蟆形状.《越语》的“蛙(?)”当是汉以前的双音节复音词,“虾蟆”是汉代后起的双音节复音词,汉人又把“蛙(?)”的 “(?)” 换成当代称谓的“虾蟆”,于是在汉代就出现了“蛙  相似文献   

11.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孔子是否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没有《周易》?这是迄今为止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问题。认为孔子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周易》的人,主要依据是: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得,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3)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第(1)条材料,说明孔子学过《周易》,第(2)(3)两条材料,说明《论语》引用了《周易》的话,由此得出孔子与《易》有关,孔子以前有《周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一 淮遇先生撰文于《西游记研究》(江苏淮安《西游记》研究会)第一辑,认为《西游记》第七十回孙悟空“杯酒化雨”的情节是从晋葛洪《神仙传·栾巴》移植而来,并转引《太平广记·卷十一·栾巴》为证。这个结论还值得商榷。因为这类故事在古代流传是颇为广泛的。就笔者所知,淮遇先生与其引用《太平广记》还不如引用唐李贤等注释的《后汉书·卷五十七·栾巴传》。据传载,栾巴字叔元,汉顺帝汉安元年(一四二年)与杜乔、周举等八人奉旨巡行天下,“班宣风化,举实臧否。”(《后汉书·顺帝纪》)是当时著名的“八俊”之一。唐李贤等注引葛洪《神仙传》说: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考察龙文化的时候,发现了龙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元件——马文化。汉代王充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论衡·龙虚》)。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画龙虽非马头,而那颈领上所飘动的马鬣却是显而易见的,它渲染了龙的英雄气。且龙那昂首向前的样子,仍存留着马腾跃飞进的态势。古人也常称马为龙,如: 《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  相似文献   

14.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率很高。它可以作动词(李斯《练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左传·昭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名词(《列子·同穆王》:“宋人执而其以。”)、代词(《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候之宫。”),通副词“已”(《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相似文献   

15.
《采薇》的年代、作者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小雅·采薇》一诗虽然写的是守边卒思家的忧伤,但作为背景的战争却分明是一次胜利的保卫战。从诗歌记载的内容看,当时国力还相当强,军威还相当盛。懿王时既已戎狄交侵,实则无力还击了,只好迁都槐里(陕西兴平)。到处跑着避难的君主当然不会有“四牡(?)(?)”、“ 四牡业业”“四牡翼翼”的军威,也不会有“象弭鱼服”的阔绰装备,当然更不会打出“一月三捷”的大胜仗。 一个月的功夫连打三次胜仗,《诗经·小雅·采薇》上写得明明白白。某些学者为了某种需要硬把“捷”解作“接”,毫无根据,全凭猜测,这是难以服人的。“捷”,胜利的意思,现在也这样讲,大捷,即大的胜利,很通俗,何苦故弄虚玄把它搞成通假字,曲译成“接触”的“接”呢?”一个月和敌人接触三回,这象话吗?接触干什么?是谈判还是打仗?谈判不可能,写打仗还有写接触的吗?说接触的结果不分胜负,不损一兵一马全军退回来了,古代有这种接触战法吗?聪明反被聪明误,通假的解法舍近求远,反而搞糊涂了。 史书上没能记载的胜仗是存在的,比如康王时打击西北的(犬严)狁,抓了一万三千多俘虏。这若没有小盂鼎的铭文,谁也不知道,可见“成康之治”并非虚话。《诗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犬严)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相似文献   

16.
太伯仲雍奔吴揭开了吴国历史的序幕,先秦典籍如《穆天子传》、《论语·泰伯》、《楚辞·天问》、《左传》、《国语》等对这件事都肯定不疑,但又都未指明太伯仲雍倒底奔到了什么地方。到了汉代这个问题变得明朗起来了,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周本纪》:“二人亡如荆蛮。”王充《论衡·遣告》:“太伯觉悟,之吴越采药,以避王季”。韩婴《韩诗外传》:“太伯反吴,吴以为君。”西汉学者几乎都认为太  相似文献   

17.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语(以下简称“仕而句”)出自《论语·子张》,是子夏的一则语录。对于这句话的训释和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时甚至被断章取义,加以曲解。因此,先有必要略述一下已有的各种不同说法。归纳起来,不同说法主要有五种: 其一,“行有余力”说。这一说起源于汉代经学家马融。他以经解经,认为“仕而句”就是《论语·学而》中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这一说的影响很大,旧时注家,多援引和发挥马融的说法,当代也有不少学者赞成此说。例如杨伯峻先生的  相似文献   

18.
经传谈修辞     
在拙著《中国修辞学史稿》第二篇(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先秦时代)的《楔子》里,我说“《诗·大雅·板》的‘辞之辑矣,民之治矣。’……等还只是不自觉地偶发的修辞意识。”可是在《中国修辞学史稿》的第十篇(结论)的第一节,我却又比较肯定地说:“这《诗·大雅·板》第二章下半章所说的,确是不折不扣的修辞意识,而且是中国最早的修辞意识。”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小弁》为弃妇诗”补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雅·小弁》的作者是谁?它的一些关键性的诗句该怎么理解?历来争议颇多。据《孟子》所载,远在战国中期,高子和孟子对此就有不同的看法。高子说:“《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则认为:“《小弁》,亲之过大者也。”又说:“《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到了汉代,毛诗学派和三家诗学派对此诗的理解也不相同。《毛诗序》说:“《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三家诗则谓此诗为周宣王大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谓尹吉甫惑于后妻,伯奇无辜被逐,因怨叹而作此诗。到了宋代,朱熹对《毛诗序》的说法有所怀疑:“《序》  相似文献   

20.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诗歌的教学都是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英国思想家费兰西斯·培根也曾说道:诗歌使人巧慧。诗是用以抒情达志的文体。诚如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尚书·尧典》)诗余为词,词余为曲。就广义而论,诗也包括词曲。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我们伟大的祖先及其杰出的诗人们,在这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