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泉先生40年代在上海主编的《文艺春秋》月刊,是一个重要而又奇特的刊物.说它重要,是因为它是上海40年代持续时间最长、基本上按月出版、囊括了国统区绝大部分重要作家、而进步倾向又十分鲜明的一个纯文艺刊物,它为我国的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出版史,写下了不容忽视的一页.说它奇特,是因为在它身上,有一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有一些多年来未经消释的疑问.(一)当时一般刊物大都"短命",唯独《文艺春秋》却历时久远.在40年代国统区,由于政治环境险恶,作家和编辑生活困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那些具有进步倾向的文艺刊物常常是比较"短命"的.以《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一书收录的文学刊物(包括部分文化刊物)为例,40年代出版于上海、北平、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契诃夫的作品和作风有若干相似。1944年郭沫若在《契诃夫在东方》一文中发表过这种见解。 1936年苏联《真理报》刊载的一篇文章写过:“外国的批评家以鲁迅先生的作风比之契诃夫的作风。”契诃夫的祖国的作家法捷耶夫同样说:“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的弱点的这一点,鲁迅与契诃夫是近似的。”  相似文献   

3.
其次,再就《未名丛刊》的书目广告进行考辨。《未名丛刊》即鲁迅在《<未名丛刊>与<乌合丛书>广告》的引言中所说的:“所谓《未名丛刊》者,并非无名丛书之意,乃是还未想定名目,然而这就作为名字,不再去苦想它了”。鲁迅对自己主编的这套专收翻译作品的丛书是眷爱弥深的,直至一九三四年还感慨地说:“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然而未名社的译作,在文苑里却至今没有枯死的”(《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现依据该广告子目《未名丛刊》部分的顺序,分别将鲁迅手拟书目提要以及笔者的考证次第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组编篡的《鲁迅手册》(试编本,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有关“鲁迅主编和参与编务的报刊、丛书”的史料里,没有列入鲁迅先生战斗的最后二、三年间出版的《太白》半月刊,这是一个重要的疏漏。鲁迅先生是《太白》半月刊的主要编委之一,参与了该刊的编务。而长期以来,研究鲁迅先生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学者们却忽略了这方面的有关史料。本文想就这方面提供一些研究线索和看法。《太白》半月刊,是1934年9月至1935年9月间,在上海出版的以刊登杂文为主的文艺刊物。由陈望道同志主编。据陈望道同志说:“《太白》杂志是在鲁迅先生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创办的。1934年创办这个杂志,是想用战斗的小品文去揭露、讽刺和批判当时黑暗的现实,并反对林语堂等人配合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而主办的《论语》和《人间世》鼓吹  相似文献   

5.
夜凉如水,灯光晕黄,杯中的香茗散发着氤氲的雾气,正是展卷而读的时候。我手持钦鸿、潘颂德两位先生编的《范泉纪念集》(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随思绪悄悄地游走于还散发着墨香的字里行间,作为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第一人的范泉先生那曾一度被时间和记忆所湮没的音容笑貌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栩栩如生,慈祥温和。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鲁迅主编的《乌合丛书》和《未名丛刊》所载书目的广告提要进行了考辨,认为是鲁迅佚文。文中指出,这些广告,初见于《彷徨》初版本和《十二个》初版本的版权页后。该两书所附《<未名丛刊>与<乌合丛书>广告》的引言部分,已辑入旧版及新版的《鲁迅全集》的《集外集拾遗》卷中,而其后的子目部分的十六则书目与提要,则一直散失在外。本文先引原文,而后逐一考索,有述有评,简洁精湛。因考索目繁,原文较长,故分两期载完。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文学活动和战斗光芒,从1918年起重新开始辉煌地展开,这已经有不少同志作过了细致的论述和分析。但是对于他在“五四”前夕,特别是参加新文化革命阵营以前的思想情况和具体行动,由于这几年间鲁迅先生极少、甚至几乎没有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所有关于鲁迅传记中涉及这段史实时往往简单略过。近几年笔者参加天马电影制片厂“鲁迅组”工作,在创作组叶以群、陈白尘等同志、特别是导演陈鲤庭同志的具体指导和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对鲁迅先生早期史实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探索。其间承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中华书局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作协上海分会资料室、北京、绍兴和上海的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许多同志的热情帮助,先后阅读了它们所保存的《临时政府公报》、《文教》、《教育部编纂处月刊》、《教育公报》、《教育部行政纪要》、《通俗教育丛刊》、《通俗教育研究会报告书》和其他有关书刊,从中发现了很多有关鲁迅先生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期间的文献和纪载。知道了早在“五四”以前的1915-1917年间,鲁迅先生就对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在文坛上泛滥的一股反动的文学逆流——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等展开了斗争。这些史实和材料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颇有启发和帮助,因此特作简要介绍,以供“鲁迅研究”工作同志们和广大读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范泉:大陆研究台湾文学第一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6年 1月刊发于《新文学》创刊号上的范泉的《论台湾文学》 ,是大陆学者研究台湾文学的开山之作。范泉长篇论文在台湾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主要观点和意见为大多数台湾作家、评论家所支持 ;范泉在台湾文学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受到台湾作家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捷克译本》一文中写道:“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去年一月二十九日,邓小平同志在美国艺术家为他举行的应邀访美的文艺晚会上,在简短的讲话中称引了鲁迅的这一见解。在中美人民友好的史册上,不少美国朋友,在中国人民处于困难的日子里,正是用文艺来沟通太平洋两岸的两个伟大民族  相似文献   

10.
茅盾先生曾在《最理想的人性》中提示我们:以鲁迅关于国民性的问题的探讨作为准确理解鲁迅的视觉,“也许比从其他方面下手,更能把握到鲁迅思想的中心。”(参阅《茅盾论鲁迅》,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77—81页)研究鲁迅的文艺观,茅盾的方法也同样适用。鲁迅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并为此奋斗了一生,根本的原因是要改变国民精神。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文学巨人,此后凡三十年,他的文艺观念的发展、演进直至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及他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所获得的惊人的成就,始终都是与这一初衷紧密联在一起的。有起伏,有嬗变,但没有  相似文献   

11.
老舍在山东大学及青岛期间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9月至1937年8月,老舍在青岛居住了三年的时间。第一年,在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担任讲师,讲授《小说作法》、《文艺批评》、《高级作文》等课程。第二年,改任教授,讲授《欧洲文学概论》、《文艺思潮》、《欧洲通史》等课程。第三年,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其间,曾与友人在《青岛民报》上合办副刊《避暑录话》,并在校内外作过《诗与散文》、《中国民族的力量》、《文艺中的典型人物》等讲演。同时,还参加了发起青岛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大会等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 《涅槃无名论》是《肇论》中的一篇,《肇论》则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佛教理论大师僧肇的论文集(后人编辑而成),历史上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但在本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的佛教史专家汤用彤先生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两册,中华书局1944年出版),于其中提出了质疑,认为《涅槃无名论》不是僧肇的作品。以后,石峻教授撰《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载1944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图书季刊》新第5卷第1期),补充了汤用彤先生的看法。观其  相似文献   

13.
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设在校园中心的集美楼.这座楼房是爱国华侨领袖、厦门大学创始人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校之初自行设计的首批校舍之一.一九二六年九月四日,鲁迅先生应邀来厦门大学任文科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教授时,就住在这里.在短短的一学期里,他除了从事《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的教学与国学研究工作外,还写下许多评论、杂文、小品、随笔以及其他文艺篇章,字数总计在十七万以上.此外,他以高度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东方丛刊》上时有老师、朋友、师弟、同事的大作,我才有缘与它相识。读了该刊的1992年第1至第4辑,收益颇丰,深感该刊很值得向学术界同行们介绍。可以说,《东方丛刊》在中华大地的哲学社会科学园地里,独树一帜,异彩纷呈。《东方丛刊》创刊伊始,就旗帜鲜明地告白刊物的宗旨:在东方这个定义下,将它办成一个研究东方文化机制、东方美学、东方文艺理论、东方文学、中国与外国及东方与西方比较研究的丛刊(见该刊主编梁潮第1辑上的代序《国内东方文艺、美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及本丛刊的研究方向》)。从1992年所出的4辑刊物来看,这一宗旨是已经付诸实践了。这  相似文献   

15.
一 上海沦为“孤岛”以后,我曾编过两种期刊和两种副刊:期刊是《学生生活》半月刊和《生活与实践丛刊》,副刊是《堡垒》和《集纳》。 《学生生活》半月刊的出版时间,大约在一九三九年。主办人是复旦大学教授蒋寿同,由《鲁迅全集》的出版发行人黄幼雄负责发行事务,我仅负责编辑工作。为这个刊物写稿和作画的,有叶夫、吴景崧、陈琪等。因刊物再也找不到,很难记叙当时的细节。《集纳》是《中美日报》的副刊。我接编后改为纯文艺性质,主要写稿的有横恒(女)、钱今昔、过客(蒋星煜)、徐翊(徐开垒)、钟子芒、马博良、谢紫灵、黄琦等。从1941年10月1日到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进入“孤岛”为止,前后仅编两个多月,时间十分短促。  相似文献   

16.
《绛洞花主》是陈梦韶先生在二十年代根据《红楼梦》改编的话剧剧本。“绛洞花主”是贾宝玉的别号。一九二六年秋,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第二年一月十四日为《绛洞花主》剧本作《小引》。鲁迅《小引》的手迹,由梦韶先生珍藏着。一九五四年,梦韶先生著《鲁迅在厦门》(作家出版社出版),将鲁迅《小引》影印在该书前。一九五七年,《鲁迅全集》注释本又将《小引》收入第七卷《集外集拾遗》。注释本说:“本篇当时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最近,复旦大学、上海师大、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敬重鲁迅先生。在张承志的字典里,“先生”二字是“尊称特指鲁迅先生一人”的;他引鲁迅先生为同类,决心“将心比心,以血拭血”;他赞扬并实践鲁迅先生的“过客精神”;他还通过自己的小说《金草地》呼唤这种精神。 《金草地》是张承志1994年根据自己1987年的《金牧场》改编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向一名真正牧民的蜕变;他与额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小说《示众》引起我的注意,是受了钱理群、王得后两位先生的启发。他们认为:“《示众》是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二者的一种契合……我们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中的许多小说都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①我非常赞同两位先生的论述,但仔细推敲后疑问依然不少。其一,《示众》收入鲁迅小说集《彷徨》,写于1925年3月18日。除了《故事新编》,大部分“对《示众》进行生发与展开”的小说,都写于《示众》之前。那么,鲁迅为何还要特地写这篇以“示众”为惟一内容并以此命名的小说?其二,…  相似文献   

19.
《讲话》对延安文艺界的思想批判及其对鲁迅文艺观的借鉴,是思想整风意图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左翼文艺思想有意识的整合。毛泽东在文艺的阶级性、杂文观、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问题上继承了左翼文艺的主流观念,同时在文艺的人民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文艺统一战线等问题上又吸收了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重要观点。这一整合不仅反映了《讲话》与左翼文艺之间的历史联系,也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与鲁迅文艺思想之间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太行文联在1944年以前,曾出刊有《华北文化》,其前身为《华北文艺》。1944年初,由于文联全体同志参加整风运动,《华北文化》便停刊了。延安整风运动是1942年进行的。但太行根据地因地处敌后,所以于1944年初才开始。 1945年春天,整风运动结束后,绝大多数同志,有的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有的到部队随军采访。日本宣布投降后,我军又打下长治,解放了全上党地区,太行文联为了继续繁荣革命根据地文艺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