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画家沈石田收到友人的一封信和一盒礼品,信上写道:"送上琵琶,请笑蚋。"沈画师打开礼盒一看,原来是吃的水果枇杷而不是乐器琵琶,便回信道:"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读了回信,知道写了白字,十分惭愧,作打油诗自嘲:"枇杷不是琵琶,恼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这位友人还有自知之明,承认写了别字,能自责当年读书识字不用功。  相似文献   

2.
0.1 本文论及的“破读”,与破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无关,专指改变字的读音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现象。 0.2 文中所举,只限见于扬州口语的破读。也属扬州口语但已见于字典、词书等书面纪录的(如“膏”,阴平为名词,去声为动词等),不赘述。 0.3 扬州话声调有五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调值依次为21、34、42、55、4。为行文方便,文中只作圈发。 1.1 清褚人获《坚瓠集》甲集卷三记了两个“错写琵琶”的趣闻,现录其一:“有人送枇杷于沈石田,误写‘琵琶’。石田答书曰:‘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司马挥泪于江干,明妃  相似文献   

3.
论琵琶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在古代是所有弹弦乐器的总称。到秦代,专指一种音箱类鼓,两面蒙皮,直项的弹弦乐器,俗称“秦琵琶”,又名“秦汉子”。其初为圆形音箱,后来发展出梨形音箱。到汉代,又出现一种纯木质结构的圆形大音箱,也是直项的弹弦乐器,较“秦琵琶”大很多,俗称“汉琵琶”,又名“阮咸”。到晋代,由西域(中亚新疆一带)经甘肃又传入一种曲项的,用拨子横弹的琵琶。到唐代,集上述琵琶之大成,发展出曲项的、梨形音箱的、用手竖弹的琵琶,即今日琵琶之雏形。在演奏上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乐舞的主要伴奏及领奏乐器。到二十世纪,经过杨荫浏及刘德海等诸位前辈的创新改造,琵琶的发展出现了极其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元末明初人高明写就的《琵琶记》历来有“南戏中兴之祖”的称誉。谈到高明及《琵琶记》,明人张琦说:“自金、元入中国,……大江南北,渐染胡语;而东南之士,稍稍变体,别为南曲,高则诚氏赤帜一时,以后南词渐广,二家(指北曲、南戏)鼎峙”(《衡曲尘谭·作家偶评》);日人青木正儿说:“《琵琶记》实为南戏复兴之第一杰作,后日作南  相似文献   

5.
明人姚旅《露书·卷之十二谐篇》载: 沈生谓予有送枇杷与一(县)令者,错写作“琵琶”。令笑,口号曰:“‘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适有客在坐,足之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令大叹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李笠翁(1611—1680年)是我国清代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对于高则诚的《琵琶记》,李笠翁的不少评析洞幽烛微,切中肯綮,曾给尔后的戏曲创作实践和戏曲理论建设以良好的影响。然而也应当指出,他的浓重的封建正统思想,却常常将他导向歧途。他对《琵琶记》第29出“乞丐寻夫”——亦即现在不少地方剧种仍然常演不衰的著名折子戏“描容上路”——的陈腐观点及其拙劣改作,可谓突出的一例。他在《闲情偶寄》的“密针线”一节中写道:“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果能全节与否?其谁证之?”在“变旧成新”一节里,对此又作了进一步阐述:赵五娘别墓寻夫之日,“是犹然一冶容诲淫之少  相似文献   

7.
一、“摅写天涯沦落之恨”的《琵琵行》 歌行体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公元816年)写成的。全诗可分四段:一,写诗人秋夜在浔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了琵琶女;二,写琵琶女演奏的高超技艺;三,写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四,写诗人的遭遇和感慨。  相似文献   

8.
许多同学在过了议论文的文从字顺关以后,深为“一般化”、“无新意”所苦恼。克服一般化的途径多种多样,实践证明,尝试“反弹琵琶”的方法收效较为显著。 所谓反弹琵琶,指的是一种从反面立意的写作思路。一般讨论挥泪斩马谡的文章,常常赞扬诸葛亮的执法严明。反其意而用之呢?诸葛亮明知马谡言过其实,仍旧加以重用,结果遭致惨败。从这个意义上说,诸葛亮究竟该赞扬还是该责备?曹操“割发代首”,固然可以说明他治军严明,但难道不可以说明他虚伪、奸诈吗? “恶语伤人”是显然的,“美语伤人”也是屡见不鲜的。“反弹琵琶”从“反面”立意做文章,是作文创新的一条规律。  相似文献   

9.
一.要重视课堂语言笔者一直尝试追求教师语言的课堂效果.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两句名句时,笔者为突出琵琶女的女性形象特点,作了一次对比.我说;“如果一听有人询问,便跳将出来,大唱一声:‘某家在此!’那就不是琵琶女了,而是黑旋风李逵.”当时,学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课堂上偶一为之,学生能精神一振,语言的魔力,可见一斑.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语言示范”.  相似文献   

10.
浅谈表演在琵琶演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作为一门演奏艺术表现在教学方面,其传统偏重于“奏”而忽视表演,故此琵琶演奏中的“表演”作用没有得到强调。因为各门类艺术形式既有其独特个性,又有共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表演应该在琵琶演奏中突出出来,触类旁通,通过其它表演艺术形式来加以体现和说明:琵琶演奏艺术与话剧影视表演有很多相似之处,每一首琵琶曲都演绎一个故事,引进增设话剧影视表演的内容,可使琵琵的表演性与弹奏做到合谐统一,做到琵琶弦上“说”相思,而不是“弹”相思。  相似文献   

11.
琵琶在秦汉至唐代,为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它包括圆形音箱、梨形音箱、曲项、直项等多种形制。有关“琵琶”二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典籍。琵琶在不同时期不同乐种及剧种中的运用决定了它的演奏艺术的不同与变化.但它们都叫琵琶。至于为什么有“南音琵琶”之称呢?那是因为它除了在南音中运用及为了和目前的北琶区分开来才特称的.在南音演奏艺术中.也照常称之为“琵琶”。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竖箜篌、铜钹、贝、义嘴笛以及某些形制的鼓则是北朝前后由西域传入的乐器。由于民族的迁移.国内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及中外音乐文化都得到了广泛的交流,石窟中的伎乐人和伎乐天提供形象的材料。此时期的音乐,上承秦汉传统音乐.又融合了国内各民族和外来音乐。而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行]古代诗歌乐府歌辞的一种,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名,“行”是“衍其事而歌之”.说明“行”是有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琵琶行》一作《琵琶引》.引,古琴曲名.引、行草书形似,应以“行”为正.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写西门庆之死与《红楼梦》写林黛玉之死,同在章回的“七”、“九”之数,情节皆“三而一成”,皆因自戕和遭遇对象突然打击,有同一人生哲学的况味。这些基于两书中男女主人公分别一死一生和一生一死之生死错位的极相近似之处,溯源一是两部书的命意、中心不同,二是西门庆与林黛玉在各自书中地位角色的不同,三是写人叙事艺术上意足神圆的要求。其后先相反而实极相近似之迹,可见“《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之一大法门,是其大处每与《金瓶梅》适得其反,所谓“反弹琵琶”,可称为“反模仿”。  相似文献   

14.
侗族人民,不仅勤劳朴实,而且能歌善舞。侗乡素有“耶乡歌海”之称。侗族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琵琶歌,便是侗族文艺百花园中最为鲜艳夺目的一朵。它是侗乡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本文仅就侗族琵琶歌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的起源、分类和韵律,作些粗浅探讨。一、侗族琵琶与琵琶歌的起源侗族琶琵与琵琶歌,源远流长。由于无文字记载,其产生的年代,难以作出较为准确的考究。但从侗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中,可以初探其来历。侗族款词《斗萨更》(侗语,即  相似文献   

15.
高明创作的《琵琶记》是南戏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明代戏曲理论家徐渭指出:“(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矣。”但应该说,使南戏变得“卓乎不可及”的,不是高则诚的清丽之词,而是他对人的高度重视和非凡表现。该剧主人公蔡伯喈、赵五娘数百年来一直得到人民群众的珍爱,被视  相似文献   

16.
天瑞地安,人杰业旺。宋代诗人陆游过瑞安飞云江时咏叹道:“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瑞安,在现如今一些文人心目中是温州的“书香门第”,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文学家出自瑞安,如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陈傅良,元曲大师、《琵琶记》作者高则诚,以及晚清国学大师、“玉海楼”主人孙衣言、孙诒让父子等等。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次出现“善才”,其一是序文“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其二是诗中“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等多种选本,对序文的“善才”解释为“唐代对弹琵琶艺人或曲师的通称”,这一解释是正确的,元镇(琵琶歌)“铁山已近曹、穆间”,原注目:“二善才姓”,可见“善才”在当时确为曲师的通称。但是,多种唐诗选本对“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中与“秋娘”相对的“善才”却未加注释,此处的“善才”并非“弹琵琶艺人或曲师的通称”,而是特指,是指中唐时著名的琵琶师曹保…  相似文献   

18.
吉林船厂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地滨松江,造船早兴,是明下奴儿干,清防俄罗斯的造船基地,故有“船厂”之称。吉林船厂源于何时,建于何址,史载不明,众说不一,故作船厂考。一船厂大观吉林船厂形势冲要,松花江从东南流向西北,呈之字形环绕而过。谚云:“吉林城,琵琶湾,铜帮铁底松花江,”诚为天然的造船良所。  相似文献   

19.
《荆钗记》是一部在人民中间流傅甚盛的戏曲,即使文人,对它也极重视。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云:“《琵琶》《拜月》而下,《荆钗》以情节关目胜。”吕天成《曲品》也说:“《荆钗》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真当仰配《琶琶》而鼎峙《拜月》者乎!”可见他们都是以《荆钗》来配比《琵琶》《拜月》的。直到现在,还留存有《荆钗记曲谱》(朝记书莊,殷溎深本,192)全部能唱;苏州也有《道和曲谱》(振所书社,1922)以《荆钗记》?六出作为道和曲社的代表曲谱。倘若说这些都是文人搞  相似文献   

20.
“轮指”是琵琶最为独特而又极富表现力的演奏技法之一 ,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琵琶演奏的成败。因此应对琵琶“轮指”的演奏方法、训练步骤、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思维方式等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 ,力求为琵琶学习者提供理性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