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湖北(理论)》1999,(9)
出荆州城东门,过草市后向北行走,在一片田野之中,有一座土城静静地横卧在那里,城内远处的树林之中,偶见几幢平房,这儿就是郢城的遗址。对于郢城,史籍都语焉不详,说法也不一致。《荆州城》载:"郢城,曾是楚昭王时的楚国都城。"《荆州府志》记载:"郢县秦置,后汉省人江陵。"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后,秦置郢县,属南郡。汉置郢县,治郢城(《水经注》)。《荆州漫步》一书则认为郢城是楚平王时所建都城。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改郢县为郢亭;东汉时 相似文献
2.
贾海燕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2):146-149
楚国始都郢及初迁时间、地理位置,至今仍是悬而未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参考一些方家的论述,认为楚文王始都郢在今宜城楚皇城,而楚成王二十四年郢已在江陵纪南城,成王二年到成王二十三年为迁都时间范围. 相似文献
3.
陈绍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43-149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师法华夏的基础上,参酌本国国情,探索出了一条特殊的廉政建设之路,对楚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系统论的角度观察,楚国的廉政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思想道德教育、监督制约制度和奖廉惩贪机制是其中三个重要的子系统,它们互相配合、互相强化,有力地抑制了腐败,促进了吏治的清廉。 相似文献
4.
谭黎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35(1):110-113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楚国官制中的选官用人制度,对楚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决定了楚国历史的兴衰。同时,楚国官制对中原诸国的官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对秦末农民起义军的建制、刘邦早期汉制也产生了影响。因此,研究楚国官制,对于深入探讨先秦官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德钧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结构作为社会或者社会个别环节的内部组织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整个社会以及社会范围内的任何亚系统都具有结构。大体分来,社会系统是由政治、经济、价值观三个主要亚系统构成。为了认识“综合性”整体,就社会范围内而言,依次分析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价值观结构是必要的。对楚国社会结构进行分析,自然也应循此程序而逐次展开。 相似文献
6.
大量不同级别、头向不同的楚国墓葬的发现,对探讨楚人文化的来源及楚民族的迁徙及其所反映出的楚文化与宗周文化的关系,尤其是在礼制的继承关系方面均有很大的帮助。楚国墓葬大中型墓以东首葬为主和小型墓的头向的复杂性,昭示了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以宗周文化为主流,同时又融入南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多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徐志啸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楚辞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楚的早期发展和兴盛史有关,因此,了解并探讨楚辞产生之前楚国走过的历程,对深入了解楚辞甚有裨益。楚在屈原之前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先楚至楚成王前,作为南方一弱小“蛮夷”,始与殷商往来,继受周封,立楚国,为“荆蛮”时期;... 相似文献
8.
周家洪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14-18
从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作用看,楚国八百年中的四十二个君王总体而言大致分为三种情况:有十二位推动楚国向前发展,使楚国先后成为南迁之地荆山的大国强国、汉东霸主、“春秋五霸”之一和“战国七雄”之一,对楚国发展强盛作出很大或较大贡献;有二十四位楚君楚王表现平庸,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其前任或前几任的现状,楚国既没更大发展,也没更为衰落,他们对楚国既没作出多大贡献,也没更严重地损害楚国;有六位楚王导致楚国被动挨打、衰落乃至于灭亡,损害甚至严重地损害了楚国。 相似文献
9.
张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自西周、春秋以迄战国,楚国经历过社会形态的演变与否,尤其是春秋时期楚国社会性质及其演进究应如何判定和表述,虽有若干学者从不同角度作过一些探索,但迄今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中国先秦时代向封建社会过渡前的社会形态是发达的宗族奴隶制,当时一些主要国家都是政权组织与宗族系统相混合的独特实体,奴隶制下的宗族组织是兴盛、发达、还是渐衰、解体,是透视当时社会关系变化、社会形态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和依据,故而对楚国的宗族组织(主要是指贵族的宗族组织)及其特征进行一番探究和考察,其意义就十分重要了.加之,事实上对于楚国之有无宗族组织?其特点如何?演进轨迹如何? 相似文献
10.
吴增辉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6-71
陈瓘是北宋后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前期推崇王安石及其学术,经过从神宗、哲宗至徽宗的政治反复及其一贬再贬的政治遭遇,陈瓘对新党打击报复元祐党人及政治衰坏的现实深为不满,由此生发出对新党的严厉批判,并渐次深化为对王安石的政治学术观念的彻底否定,其思想也由儒学转向佛教。陈瓘的转变反映了士大夫对变法失败、党争不断的政治现实的深深失望,代表了北宋士大夫群体由前期的积极进取到后期消极颓废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1.
刘玉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楚国地方城邑,是指除楚国正式国都、陪都之外的其他所有城邑,其中也包括战国晚期沦为楚疆的原吴、越、鲁三国城邑。探讨楚国地方城邑,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楚国城市与建筑的历史面貌,进而加深对中国上古建筑文化的了解,都不无裨益。一、地方城邑的数量与类型据笔者新近统计,终春秋战国之世,楚国共有地 相似文献
12.
杨玉华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3):37-39
陈师道作为苏门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对当时所盛行的诗、词、文、赋、诗话、笔记等文体都有所涉猎,而以诗歌创作成就为最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被后世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研究论析陈师道的文学思想,对于深入研究苏门文学集团、南北宋之交诗坛状况及"江西诗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许斗斗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海德格尔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是以现世“贫乏的时代”为切入点。通过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和人与世界的分离乃至对立的反思,他发出了“拯救地球”的呼吁。为了这一拯救,他认为,语言本质上具有“聚集”之意,因而,通过改变传统语言观,使人与其他万物共居于世界的一元中,通过纠正人对其他万物的“主宰”关系,给人以新的生存方式。然而,海氏后期的这些思想是与他前期对此在的本体论思考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由此也可见得他思想的整体性和思维过程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赵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清代名儒崔东壁曾说:楚国所以能从弱到强,是“犹能用贤故也”,“楚人专以用贤为事,是以强且久”。但这仅是楚国历史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楚国所以最后衰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用贤故也。 相似文献
17.
唐宏刚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0-72,76
中世纪一直被称作是"黑暗的时代",在英国这一时期指1066年诺曼征服到都铎王朝建立,历四百余年。英国在中世纪时期和欧洲大陆国家一样,由于受到基督教女性观的影响,妇女的地位一直比较低下。然而进入14世纪以后,英国妇女的地位有了显著的变化,由于瘟疫特别是黑死病、战争以及沉重赋税等因素影响,英国妇女有了从事经济活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英国妇女经济地位的改变对英国中世纪后期社会的转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丁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5):147-150
通过对鄂东地区出土的有完整发展序列的春秋中晚期楚器的型式分析,以及与邻近地区同时期出土器物的比较,认为鄂东地区沿麻城、黄冈一线在春秋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与典型楚文化特征一致,即该地区在春秋中晚期为楚国的坤舆。结合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可以看出,鄂东地区在春秋中晚期为楚国东部边境,是楚国与其东邻诸国争战的前沿;目前发现的鄂东地区麻城、黄冈一线的春秋中晚期遗存与楚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9.
隋代后期,在推进政治、经济改革和国防建设的同时,隋政权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把实现深层次的文化发展与融合作为隋政权获得稳固政治统治的基础;把兴办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主要手段。隋代后期的学校教育和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与隋炀帝超越北方文化局限,以融通南北而创造统一文化的历史精神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刘中建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东汉末年 ,儒家名教之治走向衰败 ,士风浮华 ,吏治腐败 ,社会黑暗 ,许多思想家、政论家为挽救东汉统治 ,主张儒法并用 ,以法治国 ,形成了有时代特色的法治思潮 ,本文对法治思潮的形成、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及社会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