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城市化是由社会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分散式向集中式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经济活动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性系统,在计算机上模拟微观个体的行为并在宏观分析和微观基础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桥梁。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传统宏观经济模型在一些新  相似文献   

2.
一、马尔萨斯人口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根本改变了工业的面貌。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机器操作逐步代替了手工劳动。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迅速的发展。但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却更加强了,无产阶级更贫困化了,出现了大批失业工人。首先,由于机器操作代替了手工劳动,一部分在业工人被机器所排挤,沦为失业者。其次,由于资本主  相似文献   

3.
人口城镇化动态分析模型浅探──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城镇化是一个人口由乡村聚居向城镇集聚,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转化:(一)地域转化,即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二)职业转化,即由农业转为非农业;(三)生活方式的转化,即由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向城市现代生活方式转化。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是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分析人口城镇化的动态过程及影响因素,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探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对加…  相似文献   

4.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必定要经历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类基本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在原始农业阶段,由于劳动生产力十分低下,农业所能提供的食物等产品,仅能勉强维持社会成员的生存,谈不上有多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阶段进入传统农业阶段。这时,农业产品除满足农业人口本身的需要外,还有剩余,于是能腾出少部分农业劳动力来从事其他活动。三次社会大分工,就是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这也是农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人口类型和发展水平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人口的再生产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总的来看,这种变化是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由原始型向现代型方向进展的。当前世界各国处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  相似文献   

6.
<正> 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社会劳动力流向的总趋势是种植业——养殖业——工副业——服务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或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高低,不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城乡分布等一系列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城市化发展是一条客观规律。城市化之所以不断向前推进,关键在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则首先来自于农业人口的转移。当前对城市化的进程出现了种种不同的看法。现在仅就我国的国情,探讨一下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城市地域农业人口转化对比研究张再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农业人口必然会向非农产业转化。但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地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化强度、转化方式及转化规律各不相同。因此,探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类型城市地域内...  相似文献   

9.
<正> 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早在奴隶社会初期,随着工商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的分离,在工商业劳动集中的地方,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古代的城市,而现代城市的产生、发展,则是与工业化的产生、发展相一致的。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新的一页,同时也拉开了人口向城市稳定地、持续不断地、加速集中的序幕。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既导致了工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急剧增加,又加速了小农的破产(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以此为背景,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劳动力的第一次大转移——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这样,现代城市便在古代城市的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历史。随着工业化的现代化发展,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也在不断加速进行着。据统计,在  相似文献   

10.
<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农业的连年丰收。全国已出现平均每人占有粮食800斤,每人平均占有棉花11斤,分别达到和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给农业向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农村经济进入全面发展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由恢复增长向开发性发展的转变,向着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迅速迈进。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了自给半自给小农经济的束缚,纷纷脱离耕地,由兼业向专业转化,由多业向一业集中,由种植、养殖业向其他行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世界人口发展新趋势,在传统人口转变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转变过度理论,并认为当前人类人口转变远未完成。随着各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人类人口发展表现出“较低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并正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蔓延,我们将这一人口发展模式称为“人口转变过度”。首先,人口转变过度这一人口发展特征的存在意味着传统人口转变中出现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并不是人类人口发展的最终形态,但人类社会又不可能永远处于人口负增长的状态下,人类自身再生产水平终将会回升到更替水平左右,因而人口转变过度又可以分为“人口转变恶化”和“人口转变回归”两个子阶段。其次,虽然人口转变过度是在传统人口转变基础上形成的,但与传统人口转变存在明显差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口发展阶段,最主要特征是人口规模持续负增长。再次,人口转变过度形成的原因在于维持高生育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人类走出人口转变过度的关键是人口再生产水平回升并长期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左右,这依然要有赖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后,世...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稀缺转化过程中通常存在一个有限供给阶段,但古典二元经济学家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向稀缺转化理论未明确提出劳动力有限供给,导致学界在讨论二元经济转化过程中的刘易斯拐点时,出现一些争论。在研究二元经济转化路径时,又假定吸纳农业劳动力的现代部门主要将工资作为成本,通过低工资增加利润,吸纳农业劳动力,但长期低工资会造成消费不足、劳动者无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资关系紧张等问题。因此,文章在界定劳动力有限供给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出现时点、无限到有限过渡期、有限供给阶段。文章建议,在中国高质量创新发展与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向稀缺转化(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实现)中,推进中小微企业使用总体报酬,激励吸纳的农业劳动力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劳动,实现劳动者、企业与二元经济转化共赢。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农业人口必然会向非农产业转化。但在不同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强度、转化的方式及转化的规律各不相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农业人口转化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探讨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了解其人口转化的现状、特征及规律,对指导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对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问题进行研究。一、转化强度人口转化强度受一定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区…  相似文献   

14.
家庭功能就是家庭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功用与效能。家庭功能包括的范围很广,其中经济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本文旨在对家庭经济功能的转化和社会保障做些论述。 家庭的经济功能包含着生产和消费双重涵义。它不仅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而且还受到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家庭观念、社会制度、伦理道德、法律、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我国由自然经济为主的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52年到1980年,农业劳动力所占比例由83.5%减少到68.7%,平均每年下降约O.5%。进入80年代,这种下降呈加速趋势。从1980年到1994年的14年间减少了14.40,平均每年减少约1%。如此决的速度在世界上也是极少见的。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首先,大量剩余的农业劳动力提供了劳动力转移的源泉。我国广大的农村一直是劳动力的蓄水池,在目前约4.33亿的农业劳动力中,约1/…  相似文献   

16.
现代机器大生产的出现,科学技术的飞跃,使教育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受教育人口的比例大小,标志着它的生产力水平。因为,在近代,人们从事的生产劳动在逐步变为科学劳动,社会劳动进一步智力化,教育从一次性教育变为终身教育。一个劳动者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熟练的劳动技能,才能有较高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正>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导致了自然界的巨大变化。原始的自然环境正在逐渐减少,大量的天然环境被人工环境所代替,因而原来研究生命有机体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态学,经过一百多年  相似文献   

18.
《人口学刊》1985年第一期发表陈剑的文章,题为《试论经济转变时期两种生产在层次上的相适应》。文章说,本文所说的经济转变,既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又是指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在我国,已开始前一种转变。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相适应可具体分为:劳动力再生产的质与量同生产资料再生产相适应;全体人口再生产同消费资料再生产相适应。一般说来,前者相适应与否决定了后者是否相适应。 文章首先指出,一国在经济转变时期,有可能出现两种生产在层次上不相适应的情况,这主要是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按照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这三种产业结构的要求,劳动  相似文献   

19.
一、人口学的体系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和领域研究自然、人口、社会相互之间的联系。经过长期的研究和积累,产生了人口学,而且出现了由一系列人口学分支所组成的人口学体系。人口学体系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处于综合、整体的社会体系中人口过程的各种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将社会整体分成不同的角度、侧面和领域,分别研究人口发  相似文献   

20.
<正> 人类蕃衍后代,是通过生育行为进行的。人口生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复杂的社会过程。因此,人们的生育行为虽然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规律,但却要受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现象所制约。社会诸因素无不影响人口的生育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口过程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因此,人们的生育行为也必然受生产方式的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对人口再生产、对人们的生育观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