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商业劳动是生产性劳动的观点有一定局限。本文认为,不论是运输、保管、包装亦或售卖,商业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商业劳动作为生产性劳动,其逻辑限度表现为对产业劳动的最终依赖性和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商业劳动有寄售制、包销制、连锁制、租赁制等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的小说多围绕着“劳动”而展开,并呈现两种劳动形态: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前者往往与男性从事的体力劳动相关,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女性从事的劳动。在革命的语境中,两种劳动形态存在着边界模糊的情形。赵树理在书写的过程中确立了生产性劳动的本体地位,但他同时又意识到生产性劳动存在着符号化的倾向,也会造成对非生产性劳动的挤压,继而对现实劳动的语境形成遮蔽。赵树理在对待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关系的时候总是显得犹疑不定,这可以视作是其寻找解决精神压抑的一个突破口,也可以看作是他的劳动政治学。  相似文献   

3.
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必须从理论上解决流通劳动的价值创造问题。本文从整体理解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性劳动涵义出发,对流通劳动的生产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流通劳动同样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指出了解决流通劳动生产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师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除具有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外,还具有真善美统一的精神价值,这是教师劳动达到的最高境界。教师劳动蕴含着真,教师传播、维护、追求、享用真理,这是教师劳动价值的非功利特质,教师劳动与真同义,失真即失去劳动的意义;教师劳动包含着善,教师爱学生、爱社会、爱人类.体现了对善的追求;教师劳动体现着美,主要有人格美、艺术美、形象美等。“师者.真善美也。”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在创造性劳动过程中,发挥其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已经升级迭代,成为一种崭新的劳动方式。广大互联网用户的生产性消费和生产性劳动生成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石油”,平台型企业的本质乃是“数字帝国”,这些数据既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它促成了“数字帝国”的诞生。从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来看,互联网用户的数字劳动作为一种生产性劳动,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家务劳动”或非物质劳动,而是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的深度交织,这是平台经济快速兴起的重要原因。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来看,大部分普通互联网用户原本都只是“局部消费者”和“局部工人”,但在“总体工人”的参照视域下,互联网用户经过平台的中介都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环节,他们参与了价值创造但却没有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7.
所谓体面劳动的“生产性”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与“非生产性”相对应的那种“生产性”。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文献,这里的“生产性”应理解为“高产出高回报性”。从体面劳动生产性的视角看,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企业技术的进步、产业转移和升级、最低工资、集体谈判以及相关的社会制度变革等等,均是实现体面劳动生产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基于劳动分工理论与超边际分析方法,构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劳动分工模型,揭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商品市场交易效率、农户分布密度、政府政策倾斜和农户劳动力变化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农户劳动力变化的弹性系数更大。  相似文献   

9.
教师劳动的基本性质自始至终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所遇到的是广泛而复杂的人际关系 ,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劳动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支出 ,具有超前性、示范性、创造性、协作性、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目的和劳动对象决定了其劳动的范围极其广泛 ,而且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  相似文献   

10.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正确认识服务劳动的性质对正确认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与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服务劳动也是一种生产性劳动,也要创造价值;但其价值创造有其自身的特点.从马克思服务劳动价值理论出发,结合当代服务业的新特征,分析当代服务劳动的价值创造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首先是一种用来说明商品经济中“劳动的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论 ,而不是专门的关于“交换价值或价格的量的决定的理论” ,也不是专门的“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剥削理论”。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 ,人类劳动采取了“私人劳动”的形式 ;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和关系” ,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和价值关系”的形式。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价值” ,就是人类劳动的这种“异化形式”。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适用的 ,但在具体应用上应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规定的内容” ,是“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 ,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它应当更多地用来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一元的 ;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 ,则可能是多元的。应当允许和鼓励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 ,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劳动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在“生产劳动一般”中 ,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一般管理职能”。在“使用价值”中包括了“服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劳动的合理观点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的本质,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13.
亚当·斯密的劳动生产力理论主要由分工论、交换论、市场论和运输论组成,这些论断之间存在缜密的逻辑联系,即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是分工,引起分工的原因是交换,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范围受交通运输的限制.斯密劳动生产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说明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法,还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一理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是要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分工,必须大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必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这一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其根本着眼点在于通过教劳结合来促进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强调的教劳结合,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实质上就是指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从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角度来阐释生产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劳动观--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然后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对象化理论的基础上,从劳动客体和劳动主体的对立与同一中解释生产力的本质--人类主体的自我创造能力.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劳动中蕴含的人与自然这对基本的矛盾关系入手,揭示了人类主体的自我创造能力的根源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展开,这一对关系具有特殊的否定性性质--自我超越性,这种自我超越性,既是人的本质核心性质,又是生产力本质的核心性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论,并非"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而是"效用/劳动价值论",或曰"生产力(率)价值论",它体现并贯彻了生产力决定性.被长期误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正宗"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源于考茨基在"批修"时对马克思的错解,应予否定;西方经济学的宏观要素价值论及微观效用价值论与马恩有相通处,我们应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交易经济学和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两个方面对企业边界的本质、边界对于企业组织的意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评述,以利对跨边界组织理论研究的较系统性和较全面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本文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内涵以及对劳动价值论的新认识,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个角度说明劳动价值论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坚实理论基础,针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创新性劳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与常规性劳动比较 ,从创新性劳动的历史演变、创新性劳动的度量及投资与回报、创新性劳动者的报酬等方面进行讨论。阐述了创新性劳动规模和作用的增大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出现 ,提出了创新性劳动的度量公式 ,探讨了创新性劳动投资和回报之间如何形成良性循环以及对创新性劳动者付酬如何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是党要在新世纪实践"三个代表"就必须在理论上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而不是否定它;劳动价值论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并对现时代的诸多变化作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