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萧统《文选》对诔文的编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诔文文体观。在其文学进化观念的指导下,他所选八篇诔文皆为魏晋以降之作,且多是为亲朋好友而作的私诔,体现了其对魏晋时文时风的推崇。诔文内容以述德和表哀为主,萧统更注重个体哀情的抒发;在艺术上,受当时追新逐丽文学观念的影响,偏好于驰骋文采之作;在诔文体制方面有比较灵活的认识。此外,对楚辞体诔文的选取,反映了萧统对诔文发展演变轨迹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2.
诔文的产生与古代的谥法有关。诔与谥,原本是给国卿与卿大夫的礼遇,后播及于士,诔文也就随之而发展。“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是诔文的基本体制。西汉诔文仅扬雄《元后诔》传世,东汉以张衡为诔文大家,三国则以曹植为其翘楚。曹植诔文不仅数量较多,且不再专注于“铭德”,而更偏好于“述哀”,有变体之功。两晋诔文以潘岳为第一,其文多笔端含情,摇曳多姿。二陆、张华等也堪称名家。经过诸人的努力,诔文成为抒情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传世春秋末年鲁哀公哀悼孔子的诔词,是现存中国古籍中所见最早的诔体文词,因孔子在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而影响广泛,过去学者大都采信不疑。但据《左传》《礼记》等所记推考,此诔词并不是孔子去世之时哀公的悼词,《左传》所附子贡的评语亦为史家预言,其词的出现最早应在鲁哀公去世之后。疑其词或出于孔门后学祭孔时的托撰,系套用当时流行的王者加谥王公大臣的一种诔词格式,而流传开来之后,遂被指为鲁哀公的诔孔之词,在今天使用时当留意其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4.
两汉赋颂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度兴盛。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范晔的《后汉书·文苑传》对此均有述录。从两汉到现今已去两千年上下,沧海桑田,兵燹水淹,而今谁要想看看两汉赋颂本来面目的文字,真似异想天开。然而,在对褒斜道石门汉魏摩崖石刻文字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有这样一篇极为难得的东汉颂  相似文献   

5.
哀诔文诸体是在韵散两大文体的的基础上,于先秦孕育并形成雏形,于汉代逐渐独立,于文学走向自觉的魏晋六朝得到较大发展,于唐宋古文运动走向成熟与繁荣。哀诔诸体因产生于丧葬礼俗的不同阶段与场合,有着不同的功用,因而其体式与风貌等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晋文坛的代表人物,潘岳为文的擅场是在赋及哀诔诗文上,而其哀词成就尤著,以致历代毁潘者亦难置微词。王隐推其“哀诔之妙,古今莫比”;刘勰更赞道:“观其虑赡辞变,情洞悲苦,叙事如传,结言摹诗,促节四言,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体旧而趣新,《金鹿》《泽兰》,莫之或继也。”综观前人评论,可知王、刘的意见颇具代表性。近年潘岳研究渐受重视,于潘氏文学诸方面多所论及。本文拟就代表潘岳文学最高成就的哀词作点粗浅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评《哀希腊》的音韵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拜伦最优秀的作品———长篇叙事诗《唐璜》的第三章《哀希腊》的主题和音步不同于诗中其余各章 ,可独立成篇。在这一章里 ,诗人精心选择音素 ,恰当地使用音韵方面的修辞格 ,在语音形式上与诗人哀叹现实、回忆过去、号召国人起来斗争的思想变化轨迹和谐一致 ,使《哀希腊》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  相似文献   

8.
潘岳生活在内忧外患的西晋时代,虽才名甚高却身世坎坷,下场悲惨。善于写哀是潘岳作品的总特色,其哀诔文借助多种文体来表达情感,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独特。潘岳写哀不仅感情真挚、悲怆凄凉,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婉转曲折。借助多种表达手法,把凄切缠绵的哀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一) 最近,我在整理父亲的书籍时,发现了鲁迅挚友范爱农的舅舅汪梅峰先生《吊范爱农诔文》。《吊范爱农诔文》全文如下: 吊范爱农诔文舅氏梅峰哭会邑皇甫庄,有范爱农者,余甥也。五龄失父,旋即丧母。门衰祚薄,孤苦零丁。幸有祖父在堂,赖  相似文献   

10.
颂具有以“颂”名篇,内容上以褒述帝王功德、祖先事迹或赞美人物、事物为主,形式上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艺术风格上崇尚典雅清丽、华腴丰缛等鲜明的文体特征。考辨现存先秦文献,《诗经》“三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颂》从音乐而得名。《管子》“国颂”及《庄子》“有焱氏之颂”冠以“颂”名而非褒美的韵体颂文。屈原《橘颂》作为第一篇以“颂”名篇且题旨颂美的作品,在颂体文的形成发展中具有开创性。《橘颂》不仅在内容题材上将歌颂对象扩展为“细物”,通过歌颂具有高贵品质的物,来寄托作者的志向与情感,而且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格式,赋予四言句式以新的生机,从而奠定了颂体的基本特征,标志着颂体的正式形成,对后世颂体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家风是什么     
家风,又称门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一个家有没有好的风气,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家风纯才能民风正,才能有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关于家风的文字记载更是多如繁星。司马光《训俭示康》中有"习其家风"之语。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说:"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辛弃疾在《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中有:"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相似文献   

12.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收录北朝文章49篇,其文献史料价值主要有三:其一,补严氏《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未辑;其二,补足严氏所收残章断句之篇;其三,与严氏所辑之文互为校勘。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存高允《南巡颂》,魏收《兖州都督胡延碑铭》(并序)与《征南将军和安碑铭》(并序)等“颂”“碑”之文,更是北朝重要文人的散佚作品,可填补北朝文学研究的资料空白。其完整的文本形态与丰富的文学表现是进一步探讨北朝文体演进与文学态势的基础。而大量的北朝公文资料不仅有助于明确北朝诸历史事实,还可推进并还原北朝公牍文的发展脉络,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柳永词的用典及其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乐章集》,我们发现其各类题材用典的频率都较高,特别是都市题材的词作用典频率更高。柳永作为第一个专职词人,因其在创作时大量运用典故,使词具有了"诗化"、"雅化"倾向,使"词"逐渐被文人认可而登上"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4.
祭文是对死去的亲人、相知或所崇敬之人的哀悼祭奠之词,离不开对死者生前音容笑貌和相亲、相处种种情景或感人事迹的回忆与述说。所以,出于真情的祭文,其动人情感,实不亚于为文造情的诗。不能套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框,把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排斥于文学范围之外,而只看作“应用文”。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讲“报本追远”,不忘先辈、死者所作的贡献。因此,哀祭类文字在中国产生较早,《周礼·春官·大祝》中说的“六辞”中即有“诔”,《昭明文选》中设“吊文”、“祭文”和“诔”、“哀”之体。《文心雕龙》也对“哀吊”、“诔碑”有专文加以论述。虽然其体式、名称有所演变,但均要求抒发真情,而反对“谀辞巧语,虚文蔓说”。祭文在今天仍是用得着的文体。古代的祭文,也可以使我们听到古人的心声,对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秦代颂体     
秦代颂体文学成就体现在李斯七篇刻石文上。总体而言,其文体制上承西周《诗经》雅颂及先秦《石鼓文》,内容上皆颂扬先祖、帝王功业,“以其成功告于神明”,文辞典雅,但又有所变化和创新,尤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颂体作品雍容华贵的风格,而贯之以求实重实的法家辞气——语言通俗简洁,风格浑朴古质而清峻峭悍、强健有力,从而自成一家,这在颂体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同时刻石文所体现的专制主义统治亦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论文通过对因文字狱而罹祸的文人的实例考察和对因高启腰斩而在诗文坛出现的大量祭诔文的分类剖析 ,探讨洪武文人在森严冷酷文字狱祸中的隐忍情怀与避祸心态 ,以及诗文创作领域由此而诱发的“台阁体”文风和复古文风  相似文献   

17.
潘文国"字本位"观点轻视现代语言学理论和理性思考,对传统语言学抱残守缺,对违背文字规律的学说和学术错觉情有独钟。潘文国试图牵强附会地把我们从刚刚步入的词本位的科学道路上带回字本位对汉语"字"的蒙昧认识的历史中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四种主题模式——"浪萍风梗"式、"登高临远"式、"孤馆梦回"式、"临歧伤别"式,透视了其中的"佳人情结",归纳出两种主要表现手法——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此把握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规律及特色、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主位述位理论通过对语篇中句子主位、述位的划分与分析,揭示篇章的构成规律。主位推进模式是实现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介绍了功能语法中的主述位理论,通过一些实例分析,探讨了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以及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逸认为《哀时命》乃严忌“哀屈原”“叹而述之”之作 ;郑文先生认为《哀时命》为严忌之自述。文章从《楚辞》成书的角度一一辩驳郑文先生的观点 ,从屈作与《楚辞》中之汉人作品的种种共同点考察、分析《哀时命》与屈原思想之所以有某些差异的‘因原’,得出《哀时命》非严忌自述性作品 ,而是其代屈立言之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