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河南省禹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完善奖励、减免、救助、保障四大政策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广大计生家庭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其主要做法是: 1.奖励政策。对全市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独生子女户继续以银行存折的形式兑现每月10元奖励费;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独男户子女年满18周岁时,给予父母1000元的奖励,对年满18周岁的独女户给予2000元的奖励;对符合生育二孩条件而自愿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妇一次性奖励2000元。 2.减免政策。教育部门对农村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和政策内双女结扎户子女免除九年义务教育期  相似文献   

2.
近日,江苏省高邮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对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实施社会救助的工作意见》。《意见》明确对三类计生特困家庭实施社会救助:一是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其父母年龄在45至60周岁以内,且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二是独生子女意外伤残,其父母年龄在45至60周岁以内,且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三是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且没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意见》还同时规定了对救助对象的救助申报程序和不同对象的救助额度。江苏省高邮市对计生特困家庭实施社会救助@范习岭$江苏省高邮市计生局!225600  相似文献   

3.
独生子女与父母供求关系的经济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女与父母间的需求和供给具有经济属性。在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一对夫妻养育一个子女形成数量上的不对等,往往出现父母在养育子女期间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供给,而造成独生子女的人格缺陷。在父母年老时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供养则出现供不应求,而形成特定的家庭问题。本文提出了父母应将壮年时对子女相对过剩的供给能力转变为积蓄以保证养老需要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人口学刊》2019,(4):72-83
本研究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别考察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意愿,重点分析两类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大部分老年人仍然认同"养儿防老"的观念,认为养老责任主要应由子女承担,在家庭中养老仍是最为老年人接受的方式。与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相比,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更偏好独立居住,对子女养老责任的期待更低,但对子女精神支持的需求更高,同时更加企盼来自政府和制度的养老支持。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共同塑造了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但对两类老年人的影响不同。从个人因素看,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更为显著地影响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的养老意愿,特别是影响其对机构养老的态度。从家庭特征看,对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而言,配偶发挥的作用似乎超过了子女,对其养老意愿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夫妻健全"的独生子女父母更偏好独立养老。"养儿"对两类老年人均有影响,但意义不同。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而言,有无儿子显著影响的是"在自己家还是子女家养老"的家庭内部决策;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而言,有无儿子则显著影响了其养老地点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抉择。  相似文献   

5.
独生子女家庭关系简单、脆弱,具有很强的风险性,为此引起学界和政府高度关注。文章利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利用生命表方法构建独生子女家庭生命表.并推算丧子家庭、丧偶家庭、单人家庭等各类家庭结构演变趋势。得出:独生子女家庭中,丧子家庭在子女60岁时达到高峰,比例达到3.1%,其中丧子的父母单人家庭比例达到高峰值2.6%,丧子的父母空巢家庭在独生子女50岁达到高峰1.1%: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丧父或丧母)在独生子女55岁时达到峰值50%。不同的独生子女家庭,有着不同的养老需求,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家庭属性设置多样化的养老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6.
(三) 影响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部分因素: 一、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均收入高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向学生家长作书面调查时,讲明了在计算每人平均收入时,不应包括各种奖金和副食补贴,也要从工资总收人中扣除供养老人的费用。这样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家庭人均收入普遍较高,约为32.34元,而双子女和多子女家庭分别为27.79元和26.53元,均低于独生子女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五、六元。人均收入在35元以上的独生子女家庭占到38.4%,而双子女和多子女家庭分别占5.4%和9.1%,相距较大;同样的,人均收入在25元以下的独生子女家庭仅占6.6%,而双子女和多子女家庭所占的比例却分别高达38.4%和55.3%。  相似文献   

7.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段世江  张岭泉 《西北人口》2007,28(3):108-111
受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本身特征和农村社会经济现实状况的深刻影响,独生子女家庭客观上已经形成在养老上的固有风险。子女的唯一性弱化了养老风险的分散功能,子女的流动、生命存活风险以及因人格缺陷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都会直接导致赡养风险的发生,老年父母自我养老能力的不足将使其晚年生活更加艰难。为规避和化解其养老风险,应该以政府责任体现为主,独生子女家庭提升自身养老能力为辅。  相似文献   

8.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及其保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长永 《西北人口》2009,30(6):85-90
解决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即关系到国家生育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从风险成因上看,少子老龄化,人才流动和城市迁居趋势及家庭结构核心化等是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扩大的重要原因。从风险形式上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比非独生子女家庭和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更加严重的经济保障风险和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及精神慰藉等非经济养老风险,而经济保障风险尤为突出。本文立足风险视角,分析了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成因,指出了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形式,并从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提出了化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成长已成为社会和家庭普遍关心的问题。父母对子女寄以无限的希望,“子女扬名,光宗耀祖”是许多父母梦寐以求的。探讨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心理,对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是有很大益处的。为此,我们于六月十日至二十四日对江苏省宜兴市岂亭乡的部分厂矿和村落的独生子女家长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更加感到研究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子女的期望心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国生育水平降低,城镇地区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主流,面临较大的独生子女死亡风险。“七普”数据的公布为探究我国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资料,基于“四普”至“七普”数据,汇总不同子女数量的妇女规模,利用年龄移算的方法测算得到2020年已经退出育龄期的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结果显示,当前50岁及以上“曾生子女无子女”妇女规模约为288.8万人,其中50—59岁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达到191.9万人,占当前死亡独生子女母亲总量的66.4%;“六普”数据中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与“七普”数据缺乏一致性,基于“六普”数据到“七普”数据的打靶预测结果表明,“七普”数据可能高估当前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随着生育水平的下降、生育进度的推迟,未来妇女独生子女死亡风险提高,死亡独生子女母亲规模快速增长趋势将保持稳定。基于此,建议一方面加速构建生育支持体系,避免长期生育率低迷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多部门协调扩大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扶助资源。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普兰店市人民政府出台《实施办法》中规定,“符合《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但自愿终身只生一个,且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计划生育家庭,财政一次性奖励300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独生父母"婚育模式初探: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2001年开始,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正逐渐进入一个婚育高峰.目前,"独生子女养育子女"社会现象已在数百万城市家庭中成为现实,约占同龄婴幼儿家庭的34%左右,未来十年里,"独生子女养育子女"的新家庭将以千万计.据本研究1828份在上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独生父母在婚育观、家庭结构和抚养模式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独生父母也与非独生父母存在不少共性.研究在分析独生父母现象之后,进一步探讨了该现象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乡超过40%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院意愿,拥有独生子女的老年人半数以上预期会入住养老院,远高于拥有2孩及以上的多子女老年人。日常得到子女情感支持的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居家养老;家庭中实际养老照料人越多的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可能性越低。居住社区差异对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居住在街坊型社区与商品房社区的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更高;居住在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多子女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居家养老。区域社会经济差异会促使多子女老年人、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独生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上升,同时会促使中部、西部地区的独生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降低。城镇户籍会增强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且这种促进效应在同一区域内的多子女老年人中更为突出。少子老龄化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做出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14.
(背景链接:2007年8月31日,人口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决定从2007年开始,首先在西部地区的重庆市、贵州省、甘肃省,中部地区的山西省、吉林省、湖南省,东部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以及青岛市开展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国推开。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对独生子女伤、病残或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满49周岁后,按规定条件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或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对于未达到49周岁的家庭,由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为其提供精神抚慰、经济救助和医学咨询指导等服务,帮助有再生育意愿的家庭实现再生育。试点资金由各级财政负担,其中,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负担80%和50%。——编者)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是近年来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利用2013年"云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结合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户规模、收入与支出状况、生育子女、子女入学和独生子女状况五个方面全面分析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的态势。对加强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情感交流是家庭代际关系中较难衡量、研究也相对薄弱的一个层面,父母子女间的亲密交往和情感沟通不仅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也有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利用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基于独生子女的生命历程视角,从方式、强度、内容和方向四个维度,实证分析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情感交流状况,特别关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以及子女生命历程中重要事件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独生子女与父母的代际情感交流更密切,但交流方式与强度受到居住距离和流动特征的影响;就业、婚育事件虽会降低青年与父母同住的可能性,但也会增加见面和通讯频率。父母的资源和需求等特征对代际情感交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城乡尤其在城市,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在经济上相对宽裕,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值也相应提高,因此,当前如何搞好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课题。 一、孩子健康的心理不容忽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关心的已不是孩子的健  相似文献   

18.
(一) 一、调查的目的及时机 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剧增,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普遍注意。为了取得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去年对小学的独生子女、双子女(即一个家庭内有两个子女)和多子女在德、智、体诸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初步分析和比较。 通过调查,我们期望找出独生子女、双子女和多子女(以下简称“三方面子女”)在小学阶段各自特点,帮助人们解除在提倡“只生一  相似文献   

19.
近日,内蒙古阿拉善盟行署印发了。《阿拉善盟独生予女伤残或死亡家庭扶助补贴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扶助补贴对象是指夫妻双方或一方是阿盟户籍人口中的城镇和农村牧区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后未再生育或未收养子女的夫妻,从被纳入国家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的人群中产生,女方年满49周岁以家庭为单位给予一次性精神慰藉金2万元,并自女方或男方年满60周岁给予每人每月1500元扶助补贴,所需经费由盟、旗(区)财政专项列支。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全国5县(区)抽样调查,农村50岁以上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家庭有近6成空巢。尽管这些父母的大多数觉得2个及以上孩子对于养老来说更好,但依靠子女养老和多代同堂观念已大为削弱。这些家庭代际间财富流动以子女对父母反哺为主。6成独生子女父母赞成与子女分开住,即使子女今后搬到城镇住,也有近一半人明确表示不会到子女家住,但他们同时并未显示出对社会养老保障的信任,这种窘境使这些曾为人口控制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人面临严峻的养老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