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荣 《西北民族研究》2012,(3):57-61,39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身份认识存在偏差;社区居委会工作庞杂,工作难度大;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多为动员式(或被动式)参与,社区事务参与内容简单,结构失调,总体参与度不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自身的职能(性质)认识不足,社区居委会与其他组织的关系模糊,导致在日常工作中疲于应付上级政府。对于民族地区城市社区组织建设的研究,应注重从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出发,挖掘民族地区内部的社会潜力,这样才能有助于社区居委会真正发挥社区管理的推动者与执行者的职能,提升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社区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阐述了湖南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社区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开展的大背景下湖南西部民族地区社区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发展的可行性,以期推动湖南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社区体育的全面开展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政治制度的实施情况、西北民族地区农民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参与状况方面,论述了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现状,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基层政权的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民族地区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构建合理有序的城市社区结构、给城市居民提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社区建设良好的软环境、建立高效的城市社区组织队伍、创建社区服务评价体系等七个方面的思考,全面地梳理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路,指出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在民族地区城市化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特征,对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政策与法规的现状进行评析,对社区政策与社区立法提出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6.
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正处于急剧发展的历史时期,传统社区格局的变迁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由于社区整合功能严重不足.在此情况下亟需建立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整合机制,规范城市社区的职责与权利.本文立足于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变迁的实际情况,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探讨城市社区整合机制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梳理龙脊古壮寨社区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民族地区贫困村寨的参与式发展问题,认为整体贫困制约着龙脊村民自主参与古壮寨旅游开发,社区主体居民参与程度不够,非物态的当地社区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较少,龙脊古壮寨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可能路径是延伸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消化农闲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升贫困地区农村社区自主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现代生产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全球文化协商与地方性传统生态知识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陈丁漫 《民族学刊》2022,13(12):118-126, 158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伴随着甘孜藏族人口向双流迁移,藏舞由甘孜藏族铭记家乡的“地域性”文化实践,逐步发展为甘孜藏族“跨地域”的民族文化现象,并最终成为多民族共舞的城市文化活动与公共文化事务。藏舞的参与人员、舞姿、功能、内涵等方面均发生了改变,在城市实现了在地化的发展。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历史文化条件、各民族主动交往的民族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与各族居民“文化合谋”的现实社会环境,共同建构起藏舞在地化发展的“文化生态壁龛”。新的藏舞是城市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成果,也是沟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实体,对于推动我国基层社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及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民族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认为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并且在城市中形成相当数量和规范的少数民族聚落和社区 ,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民族问题日益凸显。文章提出解决城市社区民族问题的对策 :充分照顾人口较少的民族的利益 ;贯彻多元一体文化政策 ;认真落实《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法规、深入研究城市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 ,加强城市民族学、城市社会等学科的建设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0.
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进程、动力、现状及制约条件的全面分析 ,认为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应采取“一个中心 ,两个重点”的战略 ,建设生态城和文化城 ,完善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 ,建立城乡经济融合的中介层次 ,充分发挥城镇体系的综合功能 ,带动民族地区经济起飞。  相似文献   

11.
谭林 《民族学刊》2022,13(7):68-76, 145
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突显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极其重要性。国家治理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治理,民族互嵌型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应以民主型自治社区、互助型爱心社区、体验型幸福社区、和谐型平安社区、健康型美丽社区等五维内涵为指向,并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考察民族互嵌型社区的五维建设成效。根据五维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或不足之处展开成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社区居民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核心是让社区居民作为主体力量参与到社区旅游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因此,社区居民的参与问题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在探索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时的关注对象。文章阐述了居民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当前社区居民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中四川藏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状态总体较好,但亦存在一些突出情况:女性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状态好于男性,各族居民对族际通婚的接纳度明显偏低,较高文化层次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状态要优于低文化居民的状态,未婚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状态总体上要好于已婚居民。基于此,提出工作建议思考:一是,从优势视角理论切入,实施“青年女性”新居民工程;二是,以社区教育为抓手,实施“两学一做”新市民提升计划;三是,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理论,建立健全“身—心—灵—社”四位一体的嵌入体制机制;四是,试行混居福利房政策,适时适地推进“多民族混居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4.
周超  刘虹 《民族学刊》2021,12(1):19-25, 85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的过程,旨在构建一个多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共生关系与共生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建构必须赋予"共生"的理念,以责任、族际、文化、利益、命运为共生单元的建构逻辑,进而推动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建构。  相似文献   

15.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1,12(2):9-16, 9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成员联系的精神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念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这些优秀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大凝聚力和伟大创造力的源泉。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特色课及选修课和“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升多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促进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双向认同,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马率帅  李良品 《民族学刊》2021,12(3):21-28, 96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重要聚居区,其“边地”的文化属性具有典型的征候意义。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等长时段纵向讨论该地区的“边地”内涵,借由“边地”相关理论并围绕这一地区的“边地”历史、“一体化”进程与策略、“一体化”格局与状态等方面探究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能为“各民族共创中华”等主题提供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以及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为”“自在”实体走向“自立自强”实体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王杰  王允武 《民族学刊》2023,14(1):95-102, 150
民族地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民族地区的市场性、区域性与传承性,使得其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需要经济伦理和法治机制双重保障。经济伦理是经济活动传承性的写照,从内部支持和保障民族地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法治则是其外部保障。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下,唯有重视伦理传承与法治推进双重保障的互补与统一,才能有效构建民族地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允武  王杰 《民族学刊》2012,3(3):68-81,103-104
2011年中国民族法学研究成果颇丰。这些研究在内容上的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较为全面,其中民族司法的研究增多且有理论突破;二是出现了一些梳理性、反思性研究成果;三是应用性研究成果增多。这些研究在方法上的有以下特点:一是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法律政策学、软法话语成为研究的新视角;二是注重实证研究;三是注重比较研究。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笔者根据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民族法学基本理论、民族权利保护、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法制建设、民族习惯法、民族法制史、民族司法等方面分别对其主要成果进行了介绍与评价,在辨别良莠、展示精华的同时,力图为中国民族法学研究的不断繁荣提供可借鉴性的年度综合史料。  相似文献   

19.
张伦阳  王伟 《民族学刊》2021,12(1):10-18, 84
科学研判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现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所制定的战略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心聚力之效,意蕴是丰富而多维的:其理论逻辑在于,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意蕴,"五个认同"是核心内容,服务"两个大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价值导向;其现实基础在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自在""自觉"到"自强"是其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政治保障,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结构是其社会基础;最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