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鲍计国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6
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容。生态社会主义者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为目标,其关于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性质、克服生态危机的方法等观点基本相似,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思想。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粤西地区发展成为全国重化工业基地,是广东省对粤西地区“十二五”期间的战略定位。马克思阐述要按照生态规律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有机融合起来、科技进步对生活和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以及循环经济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等生态文明思想,对粤西地区正确处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发展全国重化工业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5.
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思想.包括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统一性、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是物质变换发展的新阶段和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统一体中的生产力发展等.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指导意义.包括为当代中国的资源节约型发展实践提供思路、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思路以及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提供思路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化的自然就是使自然界成为真正的属人的自然界;人的需要的实现总是以自然尺度为基础的社会尺度与自然尺度的统一;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据马克思的这些思想,社会发展应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这不仅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也是社会文明的现实体现。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迈向更高形态的必经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更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因此,认真总结和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人本思想,而且也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7.
徐岩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12):16-19
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实现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科学汲取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克服传统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完善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社会体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观;对传统农业方式进行科学理性的改造,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把中国古代熠熠生辉的生态文明思想同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的生态理论思想做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与马克思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的"人为天地立心"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儒家的"周而复始"与马克思的"循环经济"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也存在着差异,如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通过比照,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汲取适用于我国的理论思想,不断地丰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
沈为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5):19-22
阿格尔把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以"异化消费"为基石,深刻剖析了西方工业文明下的生态危机,形成了系统的生态危机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已由生态危机所取代,而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是异化消费,为了消除异化消费和摆脱生态危机,阿格尔构想一种"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的社会变革模式,倡导分散化和非官僚化。阿格尔关于生态危机的思想,对我们应对环境问题,很明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地存在着局限性。这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方论刊》2019,(4)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生态文明成为了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新追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基本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生态观的一部分理论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生态形势,延续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视阈,为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内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非常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时,马克思生态观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习近平在对马克思生态观继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相似文献
11.
王亚楠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6):15-18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阐明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核心是人在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时,如何达到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生产实践活动导致了其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急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引导科学的生产实践活动。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继承和发扬,从构建社会文化、尊重生态多样、坚持科学发展以及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引导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儒学要得以发展,必须认真回应时代的挑战,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冲突和社会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生态危机是一个迫切需要回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方面,儒学生态伦理思想和环境保护理念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2007年“生态文明”首次被纳入国家未来的战略布局,学术界关注的“生态文明”的热情再度高涨,追求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成为学者们的共同心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生态危机理论、消费异化理论、稳态经济理论,主张建立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实行社会主义的稳态经济。这些观点对我国当前进入生态文明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分析并借鉴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提出若干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以及对生态文明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北京"雾霾"天气的持续出现更是引起全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因此,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必须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生态社会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世界的绿色运动中开始兴起,由此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寻找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本·阿格尔所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系统的阐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把资本主义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归结为消费异化所带来的后果。当今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当年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由此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我们应该借鉴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合理吸收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去解决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弘扬.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变换的视阈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分析,从制度批判的维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终极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方式,对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作为重点部分论述,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含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当前,我们重温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际贸易活动会通过商品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贸商品的消费等对贸易双方国家的生态环境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传统贸易理论重视贸易的经济效应而忽略了贸易活动的生态效应,马克思关于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政策等思想有丰富的生态蕴含。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生态反思,探究对外贸易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证一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既有各自的价值前提又具备一致的价值目的,汉中环秦巴生态旅游圈建设主要从形象、建设战略的理念定位,建设整体目标与所破解难题以及具体建设项目与所关联产业等方面对二者融合起具体推进作用。这些方面之所以能够推进二者融合,不仅在于其具备融合的价值前提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们本身与彼此相互整合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价值前提,这体现出汉中环秦巴生态旅游圈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融合方面具有先在性价值。这种先在性价值的实质正是主体在生存世界多样性价值空间所创造的不同价值事物相互协调发展的机会——价值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