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西游记》中的“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搜集《西游记》几百个“把”字用例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并与现代汉语的“把”字用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到“把”字用法的一段历史面貌,为近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一点语言资料;同时可以从中找出“把”字用法发展变化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2.
1920年底至1921年春,列宁思想的发展实现了由单一线索发展到两条线索发展的转变。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线索看,他的思想过程是一个由“高处”向“低处”逐渐下落的过程,但从内容上看它仍然带有19世纪世界革命理论的历史传统。从俄国国内建设的线索看,它是一个逐渐趋向于缓和的过程,即一个逐渐地朝易于满足多种阶级利益要求的政治方向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造与发展的过程。列宁的后期思想,是具有政治平稳性取向的思想,是具有理论创造精神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庄子》中“悬解”的提出,与解脱死亡焦虑相关。历代注家由于思想背景的不同,在解释这个问题时表现出较大差异;从其总体倾向出发,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得“性命之情”即“适性”阐释“悬解”;二是用佛家“空幻”观念来看待世界、理解生死,从而解释“悬解”;三是站在儒学立场上,把“悬解”理解为高超的儒家道德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术界对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的研究,大都是一种静力学的或曰静态的考察.这种研究方式不符合马克思“历史地思”的运思特点,遮蔽了价值的历史展现性质,从而妨碍了对其本真性的揭示.按照马克思的运思方式,只有把价值范畴当作一种历史的规定加以追问,才是恰当的.价值同理性的分裂不过是一个历史的现象或事实,它在本质上属于现代维度.“价值”被作为一个自觉的问题提出,意味着价值同理性的分裂及其对立已然在历史基础层面实际地发生了.从历史上看,价值理想是一把“双刃剑”,它提供批判的尺度,要求“从后思索”,但若脱离了历史基础,就有可能沦为“乌托邦”,从而酿成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5.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历史也成了他们任意宰割的对象。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除了捏造的所谓儒法斗争的线索之外,几乎骂倒一切。对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运动,就是其中的一例。他们不顾当时的历史条件,把戊戌变法一概说成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的狗咬狗的斗争”,是一场“保皇运动”,甚至说它是一场“卖国主  相似文献   

6.
宋明文化与近代化关系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向的回溯历史,可以找到宋明文化中的“近代”因素,但若顺着历史的发展走向看,传统文化自身并不能独立地走向近现代.这中间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转向”,它产生于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近代中国的变迁,一方面是受了西方的影响,吸纳了大量新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在对宋明文化进行解构和改造基础上的再发展.今人应注意通“宋”、今之变。  相似文献   

7.
现代伦理学对“本真性”的关注是出于对现代伦理本真性的价值反思,从这一价值反思出发,可以勾勒出现代伦理学中“本真性”的建构线索。从“道德价值”到“现代人”乃至“道德生活”,“本真性”成为一条贯穿现代伦理学的隐秘线索,进而构成了先验论建构、存在论建构以及历史文化建构。这样,现代伦理学的价值呈现出另一种理论样态,从而也为现代伦理学的重构提供了另一种理论资源与实践思维。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承认,所谓历史,虽然不是根据某种先验理性原则,象大本钟那样准时准点地按照事先定好的节目单上演的活剧,但也不是毫无规律的偶然事件的杂货摊,那么,我们就无法否认,无论是以历代王朝的更替为线索来书写中国美学史,抑或是象把一个人的一生分为出生、活着和死亡一样,把中国美学史分为“发端”、“展开”和“总结”三阶段,都是非逻辑、非历史和非美学的分期法。因为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中国美学自身运动的内在原因和逻辑线索,看不到每一阶段作为历史环节必然产生的根据,也看不到后一环节对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之作大致可分两种类型 ,一侧重于表现主观情感 ,一侧重于观照历史兴衰 ;二者都具有反思历史的力度和体察人生的深度 ,而其有机结合 ,更形成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就艺术表现而言 ,虽自抒怀抱 ,又不露痕迹 ,令人初读 ,俨然咏史 ,细加品味 ,精义方出 ,并于“用意隐然”中带有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  相似文献   

10.
每一代都有它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因而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观点,那么每一代就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看历史和重新解释历史,而这种方式是补前代之不足的。说到底,我们研究历史是因为我们对它有兴趣,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想懂得一点自己的问题。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有权来作出自己的解释。可是,它不仅有权利,而且也有义务来作出自己的解释,因为的确有一种迫切需要。……历史主义者不承认,历史解释应该满足从当前实际问题和决策中所产生的需要。历史主义所努力的是发现“人类注定要走的道路”,发现“历史的线索”或“历史的意义”。……但是,有这样的线索吗?历史有意义吗?历史本身既没有目的,又没有意义,但我们能够决定把目的和意义给予它。我们能够使历史成为我们争取自由社会和反对其敌人的武器,这样我们就能解释它。这番话最后也可同样应用于“生命的意义”上面。要决定人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决定我们的理想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知识界的民主生活竟发展得如此曲折,原因究竟在哪里呢?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其中主要的或关键性的原因是在于:我们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缺乏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尤其是表现在五十年代后期以来,我们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之下,曾把知识分子看成是社会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消极力量,而不是把他们看成积极力量;甚至把他们看成是工人、农民的敌人,而不是把他们看成正如工人、农民一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有些同志可能会来劝阻我说:这件不愉快的事情早已过去,你再提出来,岂不是会妨碍“团结一致向前看”吗?对这一点,我可以回答道:正是为了更好地“团结一致向前看”,所以才不能不对历史的沉痛教训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以期获得前所未有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2.
荀子因一篇《性恶》历来被认为是“性恶观”的代表人物,但在训诂学渐盛和对古典文化重新审视的历史大背景下,其“性恶”理论正被重新解释.从内容分析看,误解的可能性在于将“情”、“性”、“欲”三者混为一谈;从时代背景和论证局限看,处于战国末年的荀子为了崇尚儒家的“礼乐”之道,不得已而以“性恶”为其理论基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化性起伪”、“改恶为善”.若摆脱时代背景、内容误解、论证等局限,可见他对“人性”最根本的理解其实是“人性本无善恶”.  相似文献   

13.
炎炎夏日里,一位警官在关岛度假,一天,他在离别墅不远的海滩上,发现躺着一个身着红色游泳衣的金发女郎,走近一看,竟是一具女尸,她腹部中了两枪,鲜血染红了整个腹部。警官仔细检查现场后,发现除了一具女尸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线索。在这种情况下,惟一的线索只有她体内的两发子弹了。想到这里,他马上通知当地警察局,把尸体送进医院解剖。不料,解剖的结果是体内没有子弹。警官大伤脑筋,如不掌握子弹的线索,那就无法进行侦破。无奈之下,只得求教柯南探长。探长认真地听了警官介绍后说“:尸体背后有没有子弹穿出的伤口?”警官耸耸肩膀后说“:没有!…  相似文献   

14.
卡博内尔(Щарль-ОливьеКарьонель)把他论述19世纪下半叶法国史学问题的著作中的一章定名为“实证主义史学:没有实践家的学说”。这一标题包含的论点是否准确,要看如何理解“实证主义”这一术语。如果从狭义上把它理解为“孔德主义”,那末,我们不得不同意这位法国学者的意见。但如果从广义上把史学中的实证主义看作以结构和规律范畴的方式理解历史实际的一种方式,同时看作用现象学范畴认识结  相似文献   

15.
公元1231年秋,拖雷统帅蒙军三万强行假道南宋四川,深入金朝河南,并于次年正月击溃金军主力于三峰山,将大金帝国推到了覆灭的边缘。历史上将这一重大事件称为“假道灭金”.蒙古通过这一军事行动取得了全歼金军精锐、突破潼关——黄河防线和扰乱南宋四川,窥探南宋实力的多重战果。自元及今的论著对“假道灭金”总是极力称道。元初郝经称此举“得兵家之诡道”。元朝史家说:“天朝取道襄、汉,悬军深入,机权若  相似文献   

16.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基于中国梦的视阈,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现实、未来纵向三大维度审视“四个全面”。从历史维度看,“四个全面”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问题,是“四个全面”提出的客观要求;从未来的维度看,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理解文献学学术观念及其基本方法发生变迁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用以质疑、反思、透视文献学学术发展脉络以及这种学术动力不断更新所标示出来的基本趋向的一个视点。本文将“现代性”视域引入文献学研究,通过考察文献学发展的知识谱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的不同样态,力图挖掘其建构线索,进而探寻文献学研究走向进一步自觉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历史有三个主要的方面:时、事、人,若分别以时、事、人为主线,则红学史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譬如“通史”的写法、“专题史”的写法、“学案体”的写法等.“学案体”的写法是红学史的新写法,即换一种眼光看红学学术发展过程和学术成就,这种新写法可谓“以人立案,提要钩玄;由人带史,综论通观.”“学案体”的写法是一种长编著述,若以新时期小说批评派立案,则庶几于通解通释过程呈现新时期红学批评之概貌,彰显一代有一代学术之通则,以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相似文献   

19.
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在冷战结束后又重新提出了历史终结论,主张人类历史必将终结于以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关于“历史终结论”由来已久,沿着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向前追溯,可以看到这样一条一脉相承的发展线索:黑格尔→科耶夫→福山。不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历史终结的观点,他们的理论基础框架是相通的,并且这些理论的根基在历史的检验中越来越显示出弱点。  相似文献   

20.
“看”的技术生态位不仅指它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更意味着它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所起的作用。人是“看”的主体,“看”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看”的技术则是强化这一方式的重要工具,二者的相互关系定义了“看”的技术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关系、联系是“看”的基本属性,生态系统是“看”的场所,生态整体性是“看”的技术生态位之基础。正是这种整体性定义了“看”的技术生态位在空间上所占有的具体位置,同时也将其在时间上统一起来。这种时间上的统一表现为一种过程性,即“看”的技术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自身的展现形式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看”的技术生态位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演化所带来的直接成果,就是“看”与“看”的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更为牢固与紧密,甚至可以说,今天社会生态系统中“看”的技术生态位就是通过“看”与“看”的技术紧密依存共同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