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重阳节"登高"习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传统民俗核质是祛邪避灾.当代重阳节"登高"习俗的民俗内涵取实践、实用之义.至于"登高"的传统民俗意义在不同的民俗受众那里或强或弱地彰显出来,但是它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  相似文献   

2.
重阳糕     
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说明重阳这天,人们除了登高、赏菊、喝菊花酒,还要吃糕。为什么要吃糕?因"糕"与"高"同音,取个吉利。《五  相似文献   

3.
"登高而赋"三形态——兼论赋体文学惯例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登高而赋"之"高"原指神台和朝台."登高而赋"的原始形态是原始宗教仪式向神灵贡献祭品和祭祀主持人铺陈祭品的"物质+语言"的宗教言说形态.登朝而赋是"登高而赋"的政治言说形态;它将主体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诉求和政治需求融为一体."登高而赋"的文学言说形态的形成是前两种、尤其是政治言说形态中"娱君"言说顺理成章的发展,表现为审美情感的言说,却包涵着政治言说形态中形成的主体价值诉求.三种形态所赋"同台",审美情感言说的因素和因台作为宗教、政治场所所具有的神圣而赋予的崇高意义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所"赋"崇高的价值意识,始终贯穿于三者之间.文体之赋及其铺陈手法、"客主以首引"的结构模式和讽喻传统也因登高而赋而形成.  相似文献   

4.
王粲的《登楼赋》可谓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它是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影响的登高之作;几乎涵盖了历代登高之作的思想内容,是其后文人登高抒怀的母体;体现了古代登高之作的最高艺术成就。充分认识这篇抒情小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因此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国外也有老人节,那么国外是如何过老人节的呢?伊朗的老人节定在每年1月7日,是一年中最早过老人节的国家。在这一天,儿女们要为老人做七道菜,让老人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有登高词三十余首,在其六百余首的创作总量中不为多,却佳作迭出,本文通过分析其金陵怀古词和京口怀古词,总结其登高词的特征,从而探究辛弃疾登高词对登高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登高,即爬山,是古今中外广为推崇的一项体育活动。在我国古代,登高是文人墨客一种娱情与健身兼顾的高雅之举,并逐渐在民间衍成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相约登高这一极富民族传统特色的风俗习惯。 我国历史上许多诗人、文学家和养生家无不对登高怀有极大兴趣。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望远是何等的畅达心胸!苏东坡更是情有独钟,给我们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极富人生哲理的佳句。  相似文献   

8.
解决数学问题,在正面思维受阻时,就逆向而行,通过创造性地运用"以多换少"、"化简为繁"、"登高望低"的逆变策略,创造新的解题环境,在繁变中寻求简捷的解决方法,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华人学者、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创作有多首登高诗词,其所作融会古今中西,独具深情遥旨。叶先生的登高之作按主题分,大略有三端:故园之思、漂泊之生和弱德之美。前两端和中国古代多数登高之作同调,后一端则基于叶先生自成一格的“弱德之美”词学理论。叶先生的登高诗作既蕴含中国古典诗词的登高原型,又融注先生自我之生命、情志和学养,凝聚着海外赤子对故国深远炽烈的思念,对忧患飘泊多重自省式的感受,同时显示了先生在屡陷蹇境时坚持操守,执着理想,甘为弘扬祖国的古典诗词事业奉献一生,于诗里诗外都体现了感人的弱德之美。  相似文献   

10.
登高是古代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秋日登高对健康是非常有益的。秋日登高具有显著的心理保健作用。“九九”重阳节正值深秋,此时天高云淡,风轻气爽,丹桂飘香,红叶似火。宜人的气候、多彩的景致,登高远眺,极目回望,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另外,作为一种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四种主题模式——"浪萍风梗"式、"登高临远"式、"孤馆梦回"式、"临歧伤别"式,透视了其中的"佳人情结",归纳出两种主要表现手法——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此把握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规律及特色、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老友》2007,(10)
"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处处忙"。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人这天要身佩茱萸,将收获的新粮制成糕点,带在身边到郊外登高一望,领略  相似文献   

13.
杜甫一生诗作甚多,思想也颇为复杂。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写了较为著名的登高之作。通过这几首登高诗,亦能看出诗人在思想上演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中的登高主题及创作缘由裴登峰勿容置疑,登高创作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中是一个醒目的存在和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从《诗经》以降,以登高为题材的作品连绵不断的在文苑里闪烁着异彩,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综观古典诗词中的登高描写,其形式可分为作者身涉其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人自古喜爱登高作赋,然宋代词人却普遍具有"惧怕登楼"的心理倾向:词人在词中或者用"怕"、"莫"、"休"、"怯"等字眼进行直接表达,或者以"危楼"意象委婉流露.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登楼易生愁"的客观情状以及宋人自身忧郁的个性特征所致.  相似文献   

16.
"人日"起源于创世神话.唐代宴会﹑登高﹑"剪彩"等"人日"节俗或为诗歌创作提供材料,或直接激发文人创作的灵感.唐代"人日"诗主要有歌春颂新﹑思人怀乡﹑感叹身世三大主题."人日"诗中的意象主要有梅花、"彩胜"、柳、雪等.  相似文献   

17.
矛盾与演进:《汉书·艺文志》赋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登高能赋”本意是登堂能赋诵诗,而不是后来的登高能作赋,《汉书.艺文志》对此进行了生成转换,使之具有了作赋可以为大夫的内涵。这一转换使赋具有向经艺靠拢的特质,从而完成了《汉书.艺文志》建构经学“大一统”学术体系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客观地提高了赋的地位。不过《汉书.艺文志》对汉赋整体的论述逻辑是:使被轻视的汉赋成为同样地位不高的汉文人的专属文艺样式。  相似文献   

18.
"文化空间"的意义、性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具有同一性,它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节日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典型、集中、生动的活态表现。社会转型期,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受到严重冲击,人们的节日情怀日渐淡漠,节日内容变得空洞。这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的关注与保护。文章以旧时天津老城玉皇阁重阳节"登高"习俗为例,探讨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意义和对"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9.
田慧 《华人时刊》2012,(6):34-35
美丽的杭州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在重峦缭绕的环抱下,唯有高约百米,绵亘数里的吴山,蜿蜒曲折直插城中。自古以来,吴山就是城内登高揽胜的好地方。登上吴山,杭城"参差十万人家"尽收眼底,钱江如带,风帆点点,西湖似镜,  相似文献   

20.
东汉人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天,费告诉他:九月九日天降大灾。你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便可消灾。桓景照着做了,傍晚回家,畜禽皆已暴死。从此就有了登高习俗。可见这一习俗带有道家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