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伟南 《职业》2001,(3):4-5
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要求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人力资源的种种束缚,要求劳动力处于自由流动的状态。当前中国的劳动力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划分为不同层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发生了不同情况的流动,其中,引起人们关注的有下面三个潮流。 一、一些高科技人才由国内向国外流动 仅去年一年,中国去美国的留学生就多达5万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去了美国。目前的高校在校生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人把考托福然后到美国留学做为自己上大学的主要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比较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的职业地位获得和经济地位获得的异同,试图考查户籍制度作为一个制度分割机制,如何对社会流动产生影响。通过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最终获得的结论是,三重制度分割———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使流动人口劳动力被隔离在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空间之内,而正式制度对这个空间领域的控制和影响较弱。这就导致了流动人口的极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分层形态和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模式,它也迫使流动人口沿着特殊的流动路径并遵循着非正式的规则来现实上升社会流动,这些特殊的路径和非正式规则构成了一种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非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指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形成两条主要途径:一是离土不离乡,二是离土又离乡。80年代,第一条途径由于转移成本偏低而吸纳了千百万贫困农民,推动了乡村工业与小城镇的发展。90年代,第二条途径以其比较利益更优而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今后十年内,“民工潮”及其转移风险均呈上升趋势,从而是一个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跨世纪难题。 “民工潮”的源泉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动因是产业与地区比较利益,主要形成方式是连锁迁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首先选择了离土不离乡的低成本转移渠道,跨社区流动需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形成梯度转移模式;“民工潮”源头的体制性失控正在加剧;农村第二步改革旨在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民工潮”源头降压的主要途径是乡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为“民工潮”构筑第一级“蓄水池”;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化。  相似文献   

4.
回乡,还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引  言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中国农民的大规模跨区流动即“民工潮”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农民进城 ,从被视为“盲流”加以遏制到被定位为“有序流动”加以引导 ,不仅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认识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 ,它表达了城市化战略的确立及在此战略下就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然而 ,到了 90年代中期 ,正当“民工潮”汹涌澎湃之时 ,有人指出“民工潮”的发展已带动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到来。这在学术界和政策界引起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向的讨论。即 :在中国经济进入全面结构调整的背景下 ,农民是选择继续进城打工还是…  相似文献   

5.
潘敏 《职业时空》2009,5(9):3-5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动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分析,提出要在城乡互动中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在当前,完善政策措施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保证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调查所得的数据和个案材料出发,围绕流动组织化特征的主要方面进行描述分析,提出了初步的理论判断和政策意见。作者提出,流动以自发性为基本特点,以自组织为主要形式,认为流动就业者的内部组织形态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生产经营型组织、生活友谊型组织和秘密社会型组织。认为当前政府部门对于流动的管理行为本身也存在无序低效的问题。调整管理行为的主要方向有:赋予“有序化”以科学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方向、重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实行三个“一”的综合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一、引  言劳动力流动或人口迁移 ,并不是中国特定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 ,而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生的事情。所以 ,在研究中为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寻找一个参照系 ,以便观察其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现象 ,究竟与其他国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劳动力流动具有哪些共同点 ,同时又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 ,就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从共性上讲 ,对于一个正在经历迅速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发展中国家 ,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 ,是必然发生的过程。因此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现象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的 ,以及发达国…  相似文献   

8.
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   总被引:157,自引:0,他引:157  
中国人似乎好走极端 ,从 2 0世纪 5 0年代初到 80年代初 ,中国在城市里曾创造了一种超强度的“正规”就业模式 ,通常被称为“铁饭碗” ,即由政府劳动部门或学校分配工作、终身在一个单位中就业的体制。然而 ,自 80年代初改革以来 ,中国城市中却日益增长着另一种完全相反的就业模式 ,这就是“非正规”就业。根据以往的研究 ,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由三部分劳动力构成 :1.被旧体制抛出的失业下岗工人 ,2 .流入城市的农民工 ,3.重返劳动力市场的阶段就业女职工和老年“补差”职工等 (金一虹 ,2 0 0 0 :93)。本文则是对于第二部分劳动力 ,即流入城…  相似文献   

9.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迅速转移和城市劳动力普遍流动,历史地提出了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客观要求。伴随这一主体市场的形成发展,人口流动、社会心理、人际关系、劳动竞争等方面,都将出现一系列社会学问题急待研究。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中,重庆社会科学院提出的“劳动力市场社会学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课题。该院社会学  相似文献   

10.
张军 《职业时空》2005,(18):64-65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都将存在着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将庞大的理论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无疑是一个难题。而教育培训是使我国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合理流动和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劳动力市场与教育培训的关系对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问题西方理论界讨论得比较多,对有关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具体有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等。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探讨了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一)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是解释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收入最主要的变量,一个人的教育成就与其终生的工资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劳动力市场是媒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关系、初职获得方式与职业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使用者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群体,区分不同类型的关系使用者对理解社会关系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结果变量的效应非常重要。根据初职获得的方式,本研究将劳动者分成三个群体,即通过正式渠道(不使用关系)、正式渠道与关系相结合(正式+关系)以及完全通过关系获得初职的群体。使用2009年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调查(JSNET2009)数据,本文探讨了这三个劳动者群体的特征以及他们在职业流动和收入分层模式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使用正式+关系方式获得初职的劳动者群体和完全通过关系获得初职的劳动者群体的特征及其劳动力市场经历是截然不同的。首先,前者是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他们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以及质量最高的社会网络资本;而后者是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本最低,而且社会网络资本的质量也是最差的。其次,后者比前者更可能换工作(离开初职)。第三,两个群体收入获得的决定因素方面也体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向前推进,在广大沿海和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用工需要。而随着农业政策的调整,农村开始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渐次向大量需要用工的地方流动。所以,这种大规模的乡城劳动力的迁移一定是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出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出现了自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产生了全世界都极其罕见的,数量巨大的“流动人口”,并且人口的流动形式从单一的劳动力转移类型向举家迁移而转变。而其中流动人口的子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被社会普遍关注。虽然近年来相关的法规、政策不断出台,但流动儿童的教育权仍然是一直处于被不平等对待的情况之下。因此,我们必须对于现有的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4.
荷兰病是典型的资源转移效应,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中国式荷兰病是中国典型的"资源"转移效应。三螺旋模型原指政府—产业—大学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以三螺旋算法为理论基础,类比于政府—产业—大学体系,用三螺旋模型研究在中国,资源转移效应—劳动力分布—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由于全国的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造成了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转移,使得劳动力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中,这样的劳动力分布情况,使得人口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许多乡镇也越来越小城市化,同时城市化也会加剧劳动力资源的转移效应。即资源转移效应影响劳动力分布,劳动力分布进而影响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对资源转移效应造成影响,他们三者是相互影响的,这就是他们三者之间的"三螺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性工作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 0 2年 7月到 9月 ,我们课题组 ① 以“入住式社区考察”的方法在东北A市、B市和C市三个地方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红灯区考察。这是一项探索式研究 ,创新之处主要有二 :其一 ,把女性性工作者 ②作为劳动力市场中的一分子考察她们的主要就业经历 (包括性工作 ) ,从纵向的、过程的视角来发现这些女性进入性工作的原因 ;其二 ,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协作并用 ;以“入住式社区考察”为主要方式收集原始材料 ,并把定性资料进行量化处理。主要发现有四 :其一 ,本次访谈的这三地的 1 0 3个小姐几乎都是城市户口 ,下岗女工占半数 ;其二 ,其中的本市…  相似文献   

16.
比尔·鲍威尔注意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并提供了中立的报道。报道指出,中国的工资水平正在攀升,增速十分惊人;但相对而言,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依然低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工资上涨会促进民间财富增长,由此刺激中国的消费市场。这一变化是近年来中国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关于中国是否将触及刘易斯拐点,以及将来是否会陷入拉美陷阱,政界和学界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劳动力市场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局面.通过非正规方式吸纳的人员,身份不被认同,也是不断遭受社会排斥的一个群体。青年失业问题,总是与年轻人在劳动力市场上为获得工作而进行各种竞争有关。劳动力市场的瞬息万变不仅给个人及其家庭带来风险,同时也包括社会关系及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8.
刘姿含 《城市》2010,(5):39-41
高等教育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的集中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人才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使人才的配置、流动和开发达到最优效果。劳动力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劳动力的质量、技术和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机会—流动论的视角,并用来解释不同的社会行动者面对劳动力市场转型过程中机会结构变迁时的反应,以及不同的流动过程如何影响社会分层秩序的改变。作者利用一项全国性的抽样调查数据,检验了中国城市和农村中的劳动力进入自雇业的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在不同的改革阶段是如何变化的,关注的重点是干部如何应对新的市场机会。对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改革初期,教育和干部身份在城市中阻碍了人们成为自雇业者,但是在农村中却并非如此。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城市干部越来越可能成为自雇业者,也只有那些在改革的晚些阶段成为自雇者的人能享有较高的收入优势。本文的结论部分指出,在研究后社会主义转型经济中各个社会群体的优势/劣势的变化时,我们应该将劳动者如何获得社会位置/群体身份的流动过程考虑进来。  相似文献   

20.
王甫勤 《社会学》2008,(2):40-45
自索罗金开创社会流动研究先河以来,西方社会流动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中量化程度最高、统计方法运用最复杂的领域。本文简要回顾了社会流动研究领域的基本传统、核心问题,并重点讨论了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及西方比较社会流动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与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