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基础上,采用四川省县级数据对转移支付与县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尽管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自主权,但由于地方政府官员自身利益需求,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财政资源用于经济领域而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导致了中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在县级层面变现更为突出。因此,政府应该在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中既考虑财政的均等性同时也要注重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通过规范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及建立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价,并改变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机制,以保证地方政府将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2.
教育支出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基于中国式财政分权的体制框架,选取200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规模的影响,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为增长而竞争”与“为和谐而竞争”两种政府竞争模式对地方教育支出规模的中介效应。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无论是财政收入分权还是财政支出分权都会对教育支出规模产生正向影响;不同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式会在财政分权与教育支出规模之间发挥不同的中介效应,“为增长而竞争”会抑制教育支出规模增长,“为和谐而竞争”则会促进教育支出规模增长。深化政绩观转型,转变地方政府竞争模式有利于发挥财政分权体制的优势,激发地方政府增加教育支出的动力,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依据2007—2016年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探讨了财政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影响的库兹涅茨曲线效应。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财政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倒“U”形特征,省级财政分权度的提高,显著激励地方政府扩大科技投入规模,而迈过倒“U”形曲线拐点,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正向激励作用消失,转为负向抑制。系列控制变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竞争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但政府竞争的影响不显著;而上一年度政府科技投入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具有负向抑制作用,但后者的影响不显著。采用财政自给率指标替换财政分权变量进行二次回归,显示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研究结论可为重新划分央地政府科技投入责任,完善地方官员晋升考核标准,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地区间科技投入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财政转移支付在均衡民族地区地方财力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民族地区与全国及非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差距已较小.但考虑到民族地区当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量低、成本高的现实,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需求缺口仍较大.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供给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表明,等量财政转移支付对提升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效应更为明显,需要进一步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能.  相似文献   

5.
傅勇、张晏在《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上撰文,在中国式分权的背景下讨论了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偏向的激励根源,并利用1994年~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该文的推断进行了实证检验。作者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以及基于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在支出结构上造就了地方政府“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的严重扭曲;并且,政府竞争会加剧分权对政府支出结构的扭曲,而竞争对公共支出结构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分权程度。这些结论在控制了时间趋势和其他一些因素之后,仍严格成立。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财政农业支出架构在统一的分析框架下,利用1988-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模型计量分析得出:财政分权在样本区间内促进了地方政府财政农业支出,具有正效应,但跨时与区域差异明显。财政分权与政府竞争的交互项阻碍了地方财政农业支出,在东部更加显著,模型加入政府膨胀程度、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后,回归结论保持稳健。另外,地方政府财政农业支出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受宏观经济政策驱动明显,但是这种驱动力正在减弱。  相似文献   

7.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现行分税制条件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实施多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均等化目标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需要进一步提高两个比重,扩大转移支付规模;加强转移支付立法;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范围;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7-2012年地级市数据发现,自中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以来,地方政府间社会支出不平等性尽管有所降低,但仍存在"反弹"趋势。计量分析表明,人均财政支出、财政依赖度、城镇化对人均社会支出存在正向影响,人口密度、外资比重则存在负向影响。夏普里值回归分解显示,财力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等结构是导致社会支出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上级转移支付发挥着十分有限的均等化作用。公共服务成本差异以及政府吸引外资的竞争行为不利于社会支出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动社会支出均等化不仅要着眼于加大转移支付投入力度、规范政府竞争行为,更要深化体制改革,统筹城乡与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持续遭受自主性税基损失,而转移支付又未被赋予充分的自主支出权力。基于这一典型事实提出“自主财政偏好”假说,认为被限制了自主支出权力的转移支付因不能对税基流失进行有效补偿而激发地方政府竞争。利用“取消农业税并实施转移支付补偿”的改革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在取消农业税改革中损失越多的区县,改革后会新建更多的污染密集型工业企业,而被限制了自主支出权力的转移支付不能减缓底向竞争行为。因此,“自主财政偏好”是更为贴近中国实践的地方政府竞争的驱动机制,这为改革和完善央地财政关系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政府间公共服务事权配置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之间事权配置出现了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事权内容扩大、公共服务事权改革分权化与集权化并存、社会性公共服务比重增加以及公共服务事权交叉问题仍然存在等特点。从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需求出发,需要在总结、梳理和借鉴国际上政府间公共服务事权配置规律以及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新界定可操作的中央与地方的公共服务事权范围,加快建立相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明显提高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基本均等化。  相似文献   

11.
政府问财政转移支付目的于提高全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一般性转移支付属于无条件补助,是我国目前最规范最客观的补助项目,也是提高地方财力,增强公共服务水平主要手段.用实证方法论证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与地方政府税收及所接受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我国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存在"粘蝇纸效应",它在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上具有正负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提要]财政投入对于解决贫困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扭曲,对减贫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运用中国201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财政分权对农村减贫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构建联立方程结构模型,分析农村贫困发生率与农村公共服务支出之间可能存在的互为因果关系,并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处理财政分权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分权降低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对农村减贫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地方专项扶贫支出有利于农村减贫,但财政分权与扶贫资金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学术广角     
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傅勇、张晏在《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上撰文,在中国式分权的背景下讨论了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偏向的激励根源,并利用1994年~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该文的推断进行了实证检验。作者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以及基于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在支出结构上造就了地方政府“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的严重扭曲;并且,政府竞争会加剧分权对政府支出结构的扭曲,而竞争对公共支出结构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分权程度。这些结论在控制了时间趋势和其他一些因素之后,仍严格成立。这意味着,中国式分权…  相似文献   

14.
从财政分权所导致的财政体制变革入手,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的优化理论,深入剖析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非合理性的内在机理与动因.认为实行分税制改革后,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就在于平抑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等公共品供给方面的财权与事权非对称格局,并能够支持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类公共品的财力供给.然而,现行的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的转移支付制度,却使得贫困地区(农村)的地方政府支出呈现出非合理性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供给不足.基于此,有必要对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导向、模式及政府间的事权分配进行调整,从而为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供给与实现城乡间社会保障均等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必要的财政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面对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现实背景,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与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之举.文章首先立足于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的典型化事实,从理论层面系统阐述地方政府竞争、支出行为调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间的多重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依次选取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与规模作为中介变量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与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展开实证考察,结果发现:一是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优化显著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但支出规模的增加却显著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二是政府竞争对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与规模调整的影响效应截然相反,竞争程度的提升在阻碍支出结构优化的同时助推了规模的扩张;三是虽然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却能够通过影响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和规模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质量,且间接作用均呈现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6.
基本公共服务事关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满足公众基本需求、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财税法是一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的法律保障,但目前我国在财政支出法律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及分税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公共服务的保障均存在不足.鉴此,要增加财政支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实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通过财税法为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优化财政支出的空间结构,对于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效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运用空间Panel方法对我国财政支农投入的空间格局与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总体上财政支农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依赖性,相邻地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加能够引致本地区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因此,在划分中央、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决策权时,应对财政支农投入空间外部性给予充分关注.同时也表明:以往以税收竞争为主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式.逐步向包括提供农业基础平台服务的公共服务支出竞争过渡.上述结论的得出为最优政府分权规模的确定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样本,选定5种公共服务支出,选取4类10项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差异系数,动态测算各地区所需的转移支付数额.通过测算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公共服务需求主要由经济水平主导,西部地区主要由跨区服务主导,中部地区主要由人口科教卫生主导,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财力和成本差异.实证结果显示,5个发达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远超均等化需求,1个发达省份支出低于均等化需求;西部多数省份和个别中部省份长期低于均等化需求.建议通过立法确定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及其在政府支出中所占比重;全面衡量地方财政收入能力、努力程度;建立财税地理信息系统动态反映差异变动,及时调整转移支付方向和力度,缩小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也逐步由集权型向分权型演进,同时,这种演进受到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的约束,由此形成了具有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二维属性的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激励地方政府相互之间围绕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的财政竞争.其结果扩大了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差距,探究其形成机制和差距问题,籍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运用更易操作的综合指数法构建了系统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指数,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2007-2015年间的公共服务绩效水平,进而采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收入分权与支出分权对公共服务绩效的影响,以重新检验财政分权的公共服务效应.研究发现:公共服务绩效表现出地区差异显著和总体态势改善的时空特征;不同视角测度的财政分权对公共服务绩效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收入分权与公共服务绩效负相关,而支出分权与公共服务绩效正相关;财政分权对不同类型公共服务绩效影响的表现并不相同.最后指出,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增强现有财政分权体制的合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