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流动人口中政治排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制度层面看,在中国流动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户籍制度变革的滞后,政治运行机制变革的滞后,以及民问组织成长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渠道形成了相当大的约束.从社会结构层面来看,在流动人口大规模涌现的环境下,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不仅没有出现消解的迹象,反而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多元分割,也使得中国流动人口中政治排斥问题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流动人口群体自身因素看,流动人口政治参与要承担比城市人口高得多的成本,并且他们参与户籍所在地政治活动的意愿随着外出时间的增长而削弱.  相似文献   

2.
大都市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都市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既成为困挠流动人口正常生活的主要问题,也给流入地政府的管理带来了挑战.以居住供给系统作为研究重点,针对大都市流动人口居住困难的问题,从商品住宅市场、公共住房保障的动态演化、城中村改造、流动人口(产业工人)公寓开发、村集体通过对宅基地的集约利用承建出租型流动人口公寓等层面进行多维探讨,可以为流入地政府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流动人口中政治排斥问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2006年笔者等人进行的“中国部分城市居民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获得的资料,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政治参与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政治系统存在对流动人口明显的政治排斥问题。  相似文献   

4.
“污名化”的流动人口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于流动人口存在着不少"污名化"的现象,认为流动群体是问题群体,如违法犯罪率较高、计划生育超生,等等.如果分析仅停留在一些粗指标的比较上,那将掩盖问题的实质.从"人口统计事实"出发,以动态的结构视角解读统计数据,就会发现这些数据的误导性和欺骗性.对流动人口的"偏见"、"污名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更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进程.  相似文献   

5.
"举家进城"已成为新世纪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随着未成年学龄子女的进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和就学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流入地学校的条件限制,更有政府支持不够以及现有的制度壁垒阻隔等等。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城市健康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认识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是经济收入低、个人能力差、社会支持网络弱化和权益缺失的综合体,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流动人口的贫困特征主要为非居民化的,地域聚居的居住模式;流动儿童教育受到排斥;就业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错位;存在健康风险;就业权益受损;社会保障严重缺乏等.应从改革和创新现行制度;建立流动人口权益保护制度;加强政府责任;建立政府、社会、社区、个人四者相结合的社会整合机制等角度来实施对贫困人口的减贫.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其剩余劳动力流入发达城市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并且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出现“家庭化”流动的趋势。而目前我国城市对这一状况还没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问题,已成为国家、教育界、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沈慧  常春 《理论界》2004,(1):74-75
本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流动人口的自身特点等方面探讨对于流动人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一个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实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不管是政府、城市市民还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都需要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人口流动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河北省与我国其他省市一样,流动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较为单一的流动模式向多元化流动转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应把握流动人口的变化规律,探索流动人口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社会经济、治安之间的联系,立足于服务,真正做到人口合理合法、有序地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流动人口的积极性,同时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力求在更加科学、合理的法治化轨道上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一系列需要澄清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不可避免地制约我国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从而制约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中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科学研究坚持真理标准原则,才能确立正确的社会科学观。1.要正视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特征;2.要科学认识社会科学与政治的关系;3.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克服圣贤崇拜心态,大力提倡反思和怀疑;4.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开放体系,而不是科学的终结;5.必须承认社会科学也是科学;6.要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上看待社会科学。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流动人口犯罪的严重性,影响了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究其原因是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滞后,引发了众多矛盾.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从源头上预防流动人口犯罪,引导流动人口巨大能量成为长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3.
出版生态学是一门依据生态学的原理与规律研究各种出版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出版发展的规律,揭示出版发展趋势和方向的一门边缘学科.出版生态系统中存在出版生态位规律,即耐度、最适度定律,最小因子定律,出版生物钟规律,富集现象.  相似文献   

14.
杨少春 《北方论丛》2005,(5):154-156
著作权法对出版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一方面,出版社每年每月都要编辑、出版、发行大量著作者的作品,这就关涉到如何尊重他人著作权的问题;另一方面,出版社许多工作人员本身就是著作者,这又有一个如何保护自己著作权益的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出版工作者在贯彻实施著作权法中需要经常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因此,探讨出版工作与著作权法的辩证关系,是出版工作按法律进行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由上海市人口学会、城市科学学会、人口控制办公室、人口普查办公室联合发起的“流动人口问题研讨会”,于1989年12月26~28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内举行。与会代表100多人,分别来自北京、天津、广州、西安、武汉、南京、杭州、郑州及上海。代表幅盖面  相似文献   

16.
论宋代的流动人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宋代赋役沉重、土地兼并、“贱农而贵末”的倾向和人口增多等因素,产生了大量破产失业农民。他们组成的流动大军“轻乡危家,远出千里”,在流浪中寻找生机。他们的出路主要有应募参军,应募服役,从事手工业,经商或进入城市,出家为僧,最后一条绝路是沦为盗贼。宋代被排斥出土地的劳动者比唐代多,相应的是出路和机会也比唐代多。由此部分改变了社会结构,传统的士、农、工、商范围进一步被冲破,社会结构趋于多样化,同时促进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也使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宋代社会因为流动而不郁积祸患,所以虽小乱不断,而未能酿成大乱,整体社会局势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当代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和政治系统不是两个相互割裂的系统,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对政治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影响一国的政治稳定,影响公众的政治参与,并对国际政治有着重要影响.针对这种影响,我国政府应积极应对.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公正协调环境利益冲突,畅通渠道促进公众环境政治参与,加强国际环境的合作与交流,以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政治发展取得双进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现象是全军上下都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不同时期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比较切入,总结了当代青年官兵的特点,指出了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三结合"的观点,最后给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城镇化带动战略下,贵州省一直处于绝对外流的流动人口态势逐渐发生变化,如回流增加、省外流入增加、家庭化流动倾向明显、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化等。贵州省的城镇结构体系、城镇规划、相关政策制度以及外部环境等各方面都与当前流动人口的形势不相符合,未来应加强在城镇规划中引入"流动人口"理念,加强引导流动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设计,拓宽社会纵向流动的通道,以服务为中心,积极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20.
李佳 《东南学术》2021,(1):106-112
中国流动人口的差异性融合已经成为社会现实,一是通过纵向“机械团结”与横向“有机团结”实现融合;二是通过与城市的经济、文化的互构实现融合.原有的社会融合理论确立于有缺陷的预设之上,对融合的理解强调冲突及其带来的张力对社会稳定性的潜在威胁,忽视差异性存在的意义及其带来的社会收益.“后人口流动”时代,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必须更加深入,尤其应将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差异作为融合的核心要素,更应该突破狭隘的零和博弈视域,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理解为基于差异性基础上复杂的社会重建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