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散文以其浓郁的诗意为后人所称道。清人吴世尚说:“余观《庄子》十余万言,……盖深合乎大《易》尚象之旨,而时出没乎风人比兴之辞。”“《易》之妙妙于象,《诗》之妙妙于情;老之妙得于《易》,庄之妙得于《诗》。”(《庄子解·序》)近人施章说:“《庄子》一书,如其用哲学的眼光来读,不如用文学的眼光来读。因为庄子看宇宙是充满了生命,一草一木,以至一架髑髅,庄子对之都能发生同情,而幻想出他们的生命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态度。至于庄子本人,也常常用文学的技术来表现那样高超的意境。”(《庄子新探·自序》)闻一多也说:“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怅惘,  相似文献   

2.
2006年1月24日,河北《杂文报》发表了王宏任先生一篇题为《关于“黄世仁”的疑问》的文章,对著名歌剧《白毛女》提出了质疑。作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多年以前”看过的《白毛女》便产生了“疑问”。《白毛女》完全是“用穷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所以不免要犯错误。王先生这回是用全新的“富人眼光”来看一切,于是他的认识提高了,“觉今是而昨非”了。的确,“眼光”或者说视角、观点、立场不同,看的结果就会很不一样,红的也可能看成白的,正的也可能看成反的。王先生这个关于“眼光”的高见,倒是很有几分诚实的。王先生用“富人的眼光…  相似文献   

3.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是捷克的著名教育家.著有——《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和《泛智学校》等教育专论.而《大教学论》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在教育发展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大教学论·致意读者》开篇便指出:“教学论(didactic)的意思是指教学的艺术”,这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的艺术”;“并且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的价值——价格论似乎早已有定论。这个定论是指:人们通常以为亚当·斯密的价值论是多元的、不一贯的、充满着相互抵触观点的理论。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且相当流行①。围绕着价值源泉问题,人们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初版,以下简称《国富论》)中阐述其价值论时,混同了价值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提出了互不一致的各种论点,诸如耗费劳动论,支配和购买劳动论,生产三要素成本论即三收入论以及供求论等。还有人认为,亚当·斯密从《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1762—1763,以下简称《演讲》)到《国富论》(1776),在价值论方面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即从效用论转到了劳动论,于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两部著作在价值论上的对照也成了一个问题。对于流行已久的这些观念,近些年来在国外的一些文献中已经受到怀疑和挑战②,我国著名学者陈岱孙在其《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一书中已提出了他的极富启发性的不同见解③。本文试图重评斯密的价值——价格论。  相似文献   

5.
就职业而言,威廉·麦克多诺(William McDonough)是一名建筑师、工业设计师。但就其气质和抱负而言,他具有多种身份:空想家、先知,甚至狂热分子。在他与迈克尔·布朗加特(Michael Braungart)合著的新书《从发源地到发源地》(Cradle to Cradle)中,他设想了一个无废物的无毒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一切物质都被不断地重复利用。比如,  相似文献   

6.
大卫·休谟(1711—1776)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和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关于自然宗教的对话》、《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以及《论怀疑派》等。休谟主张用“哲学的精密性”来指导美学。他的哲学观点主要是受洛克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主张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并对经验作了趋于主观的解释,从而走向怀疑论的极端。休谟的美学观点从属于他的哲学观点,必然侧重在对经验的主观解释。  相似文献   

7.
丹麦统计学家比约恩·隆伯格(BjonLomborg)所著的《怀疑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一书自出版之日起便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不久前,隆伯格在哥本哈根接受了德国《明镜》杂志的采访,对他所持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主编约翰·伦尼(John Rennie)认为,比约恩·隆博格的《怀疑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没有达到描述世界实际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与藏族英雄史诗《岭·格萨尔》有着密切关系的史诗《昌·格萨尔》(又称《冲·格萨尔》)是流传在我国四川木里藏族和云南宁蒗等地普米族中、用木里藏语和普米语讲述的《格萨尔》史诗的名字。在喀拉昆仑山西部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地区,也流传着当地布鲁索人(BuRuso)用布鲁夏斯吉语(BuRusHAski,又译为“祝夏语”。本文以下称“祝夏语”)讲述的《昌·格萨尔》。 《昌·格萨尔》于1935年首次在奥斯陆公诸于世,这虽比1716年在北京刻版印行的《岭·格萨尔》蒙文刻版七章本要晚二百多年,但在藏文史籍中提到“昌·格萨尔”这  相似文献   

10.
一八三二年三月十六日,在法国巴黎东北部的特鲁瓦布,发生了一个轰动全城的事件:一个穷苦的工人变成了一个杀人犯,然而在刑事法庭上,他却成了众人惊叹的演说家。他站在被告席上,眼光明亮,诚实坚定,他勇敢地面对着刑法第二百九十六条关于预谋杀人罪的条款,不怕这条法律可能会砍掉自己脑袋的危险,陈述一切,征实一切。他高声质问:你们说我偷过东西,说我杀过人,“但是我为什么要偷窃?我为什么要杀人?陪审员先生们,请你们问问自己这两个问题吧。”这个犯人,就是维克多·雨果的著名短篇小说《克洛德·格》中的主人公克洛德·格。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笔端饱含着感情,读者在了解他不幸  相似文献   

11.
海登·怀特的“历史若文学”的思想从叙事层面上消除了历史和文学之间的界限,使人们对历史与文学之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血路》、《花腔》两部作品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此思想的回应。这提示我们不要再把文学当作是虚构、历史著作当作真实这样一种眼光来看待文学和历史,而要以更开放的胸襟和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新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来寻求二者有效对话和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依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场景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在中美洲和格林纳达的古怪举动又一次使大学左翼分子活跃起来。一群人挤满了耶鲁大学的一所公共礼堂,坐在那里翻动着卷了角的依附理论的重要著作《拉丁美洲的依附和发展》,焦急地等待着。该书的作者之一、巴西社会学家费尔南多·亨利克·卡多索(FernandoHenrique Cardoso,后来的巴西总统)即将光临。卡多索那时是圣保罗的参议员,他出现在会场上时,身穿一套毫无瑕疵的蓝色服装,而有半数的与会者本来认为他会穿便服的。他对巴西的政治策略作了简短的演讲后,一位妇女率先提出问题:巴西不搞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否意味着一切?卡多索回答道,是的,民主制就是一切。创建社会主义不再是关键问题,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完善资本主义。坐在下面的学生用不信任的眼光看着他,不一会便纷纷涌出礼堂。  相似文献   

13.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想要懂得孔子的文艺思想,须先了解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可以用他所说的四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来概括。  相似文献   

14.
以yǐ一、用。以,篆文作,从甲骨文金文变来。《说文》:“,用也。从反已。”王筠说:“已,已也。已,止也。用则不止也。字义与已反,故字形亦与已反。”(见《说文句读》卷二十八)《小屯甲编三五四》:“以众,王弗悔。”(“众”指奴隶,“以众”,用奴隶作祭品。)《经法·道原》:“(道)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论衡·程材》:“洗洿(污)泥者以水,燔(烧)腥生者  相似文献   

15.
<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学术界的疑古求实的风气已经萌芽.孔子的名徒子贡就曾对古史中关于商纣王暴行的夸大描写表示怀疑,他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矣,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其后,孟子竟得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结论。(《孟子·尽心下》)到了西汉,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对古史记载作了大量的辨伪工作。在东汉老一辈学者中,著名的思想家桓谭在所作的《新论》中:“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案:以下所  相似文献   

16.
当“美国之梦”仅剩一抹余辉之时,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波尔·塞鲁克斯的又一力作《飞蚊海岸》于一九八一年与读者见面了。该书通过描写一位美国知识分子在现代文明面前表现出的危机感及其所作的不无代表性的选择,揭示了人类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促使人们重新以审视的眼光看待常常使人感到末日在即的现代文明。 小说主人公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科学家埃利·弗克斯。他自称热爱自己的国家,却无法  相似文献   

17.
斯宾诺莎的《遗著文集》,在他死后由最亲近的朋友们出版,仅仅标明了简写的姓名《别·德·斯》(别涅狄克特·德·斯宾诺莎)。这样的拘谨不能仅仅被解释为亚内赫·耶勒斯和其他的出版者对作者态度的谨慎,因为在出版了作者的《神学政治论》后,曾经引起了反对斯宾诺莎的罕见的狂怒的辩论。这样的拘谨只能够被看作是由于,已经去世的哲学家一般地说,并不希望他的名字出现在他的著作上(关于这一点,是斯宾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一文中,谈到达·芬奇作画,引了达·芬奇一个学生的话说:“当他着手绘画时,他好象一直是战战兢兢的,他从来没有完成过任何一幅已开始了的作品,他那样敬重艺术的伟大,他在其他人看作是奇迹的他的作品中发现了缺点。”(《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第46页,新知识出版社)这就是说,达·芬奇始终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始终在修改。我读李衍柱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  相似文献   

19.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The History of Tom Jones,a Foundling)(以下简称《汤姆·琼斯》),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鼻祖亨利·菲尔丁(HenryFielding)的代表作,也是英国十八世纪小说的最高成就。自问世以来,此书深为大多数作家和广大读者所推崇,至今仍为我们所喜爱。亨利·菲尔丁在《汤姆·琼斯》的第五卷第一章论及他这种“散文喜剧史诗”的体裁时说:  相似文献   

20.
瑞士学者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de Saussure,1857—1913)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欧最享盛誉的语言学家之一,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语言学思想和他对语言研究的方法论。《教程》中提出的语言一言语说是索绪尔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现代语言学中争论得最多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