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高既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又是一个美学范畴。它是一种体现着一定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大真”、“大善”,它以客观存在的“强有力”与“不同凡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从而独具“非常”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汇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梦想意义重大。剖析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特质与内在逻辑,是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所在。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品格的集中表达,它包含了“崇高追求”“务实作风”“实践担当”“政治立场”四个方面的精神特质,其中“崇高追求”是灵魂、“务实作风”是主线、“实践担当”是禀赋、“政治立场”是底色。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精神特质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支撑,形成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崇高追求”通过“务实作风”和“实践担当”加以落实,并以“政治立场”作为保障;“务实作风”离不开“崇高追求”的统摄引领,也需要“实践担当”和“政治立场”来体现;“实践担当”以“崇高追求”为精神导向,更依靠“务实作风”和“政治立场”作支撑;“政治立场”是坚持“崇高追求”的内在要求,更需要“务实作风”和“实践担当”在现实中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3.
青年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遇到演讲,或者是推销自己,或者是进行宣传教育,可以说演讲与青年是密切相关的。而让人们在听演讲中产生一种美的体验,受到一次美的教育,这是成功演讲不可少的。下面就演讲中如何展现美进行论述。一、“崇高美”的感召力。“美向着高处走,不断地将人的本质力量提高和升华,以至超出一般的感受和理解,在对象中形成一种不可企及的伟大和神圣境界,这时就产生了崇高’——这是蒋孔阳的(美学新论观点)。古罗马的朗吉努斯在论述崇高的审美效果时强调“崇高风格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能唤起人强烈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崇高是比优美更壮丽、更复杂、更深刻的审美范畴,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以力量与气势取胜的美。崇高的审美理想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巨大的感染力,更易激起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因而在音乐美育中,要重视崇高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太和”。“太和”来自《周易·乾卦·彖辞》。“太和”就是大和,是人与自然之和,生态与文明之和。在其具体实现之中,或表现为顺应的和谐,是为优美;或为“逆应”的和谐,是为崇高。崇高中的“逆应”,当其给人类带来灾难时,它为悲剧;而当人类战胜“逆应”,实现人与生态共荣时,它为正剧。坚定走生态文明正道是人类之福,是生命之幸,是天地之大德,是宇宙之大利。“太和”的灵魂是崇高,不只是自然的崇高,还有人类的崇高,是两种崇高的统一。这样的崇高,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是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的崇高。  相似文献   

6.
我们每读毛泽东诗词,便象面对着崇山峻岭,面对着大海怒涛,而对着天翻地覆,我们的心灵,会感受着一种无限的崇高美。 在美的分类中,是分优美和崇高的。优美的对象,博克说它是小巧的,光滑的,娇弱的,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的。优美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单纯平静的,轻松愉快的。崇高,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的事物就是指在范围上较之和它相比的事物超出很多的事物而言,而崇高的现象是指一种较之其他和它相比的现象更要强烈得多的现象而言。”①因为崇高是这样的事物,这样的现象,所以人面对它,就感觉它是高超的,博大的,深广的,望而生畏;人要征服它,就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因此,人在面对崇高事物和征服它的过程中,就必然夹带着痛感。毛泽东诗词给人突出的审美感受,正是这样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7.
崇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它包括自然崇高、社会崇高及艺术崇高。艺术崇高是现实崇高的反映,它的内容一般是反映直接体现人类艰苦卓绝斗争的社会崇高。按照主人公的结局不同,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人公经过努力奋战,历尽千辛万苦,而终于实现了目的,属于成功的英雄。另一类主人公虽经苦战,却无法克服强大的客观力量,不得不以失败告终,从而达到悲壮的毁灭。我们将后一类称为悲剧性的崇高。悲剧是和崇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另一美学范畴。由于现实悲剧和人们的利害息息相关,主要激起人们的伦理判断,因而往往不能直接进入审美领域;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形成对于悲剧的审美观照。所以,美学研究的重点应是艺术悲剧。根据主人公的不同,它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恶势力的压迫  相似文献   

8.
有人把优秀的边塞诗比作开放在当时诗国大地上的一簇簇奇丽的鲜花,这种“鲜花”之喻,仅只道出了某些边塞诗的优美品格,并未真实地传达出它的美学价值.当然。我们不否定其中有优美的诗作,但就整个格调来看,只有说它是空间艺术中的巨型雕塑,是语言艺术中的宏伟史诗,是音乐艺术中的“英雄交响曲”,是建筑艺术中的金字塔……如此,才能将它内在的雄浑力量表现出来.边塞诗真实地再现了祖国北疆壮丽苍茫的自然景色,生动地塑造了守边将士的英雄群像和伟大心灵,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激动人心的崇高美.所谓崇高,它是与优美并行不停的美学…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思潮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它打破了视文化为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继而砸碎“崇高”颠覆“神秘”。它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实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对其梳理一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艺术中的崇高,是现实中的崇高的能动反映。以精神崇高为支柱的艺术中的崇高,是一些高品位的文艺作品产生撼人的魄力量的美学根据。社会主义的文艺不能不以崇高为主要美学品格,这是与党和国家提出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相一致的,传统的“崇高论”是跛足的理论。以艺术中的崇高言,它在伴随着痛感、不愉悦感的同时,也可以和情趣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时也能使审美主体直接产生“趣感”这种审美快感。独特的、巧妙的艺术构思和鲜活的人物语言或艺术语汇,是使崇高和情趣融合在一起的催化剂、中介物。  相似文献   

11.
论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从郎吉弩斯的《论崇高》谈起。郎吉弩斯是公元三世纪雅典的修辞学家,他主要从修辞学角度进行论述:“所谓崇高,不论它在何处出现,总是体现于一种措辞的高妙之中。”这种措辞的高妙,“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思想深沉的人,言语就会闳通”。正是从这一角度,郎吉弩斯得出“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结论。他的论题中心只是崇高的语言形式,认为“恰当的惊人的措辞会对于听者有巨大的威力,迷人的魅力”;他眼中的崇高对象主要是海洋、尼罗河、多瑙河一类自然事物,还没有充分注意到社会美。然而,郎吉弩斯对崇高的认识使崇高进入了美学殿堂,被确认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郎吉弩斯是针对当时道德败坏、文风萎靡来强调崇高和激情的,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崇高的分析”是其美学体系的理论支点之一,它的意义在于为康德美学从现象到本体、从审美到道德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机制,以崇高为转折点,审美判断力从日常生活的自由和谐、从外在形式转向人类的深层理性,完成了向“完整意义上的主体性”的迁移。本文通过与康德以前的崇高理论的对比,并联系“自然与人”的哲学基本命题,认为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是其“哥白尼式革命”的一面旗帜,它凝聚着康德探寻审美认识论向审美本体论的历史转变、进而走向“人是最后的目的”的人类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崇高是什么?”“崇高属于美的范畴,还是属于美感范畴?”美学史上至今莫衷一是。 最早提出“崇高”这一范畴,并作了专门探讨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他认为崇高“产生一种激昂慨慷的喜悦,充满了快乐与自豪”(《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第163页)。但他原不是把“崇高”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来加以阐述,而是从修辞角度加以论证的,确切地说,他谈的只是“崇高的文章风格”。  相似文献   

14.
“崇高”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觉感判断力批判”的主题之一 ,它的基本涵义和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今尚未得到清楚的厘定 ,它在觉感判断力批判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尚未得到明确的阐明。因此 ,要阐明其“崇高”概念的基本涵义 ,说明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在觉感判断力批判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必须以康德哲学的概念框架为背景 ,进行疏理和分析之。  相似文献   

15.
<正>国内近几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之类的书籍,几乎都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与“壮美”这一美学范畴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在现象上有些相似而实质却根本不同的美学范畴.“崇高”这一美学范畴来自西方美学史,我们当然可以把它接受过来,甚至可以给予新的解释,但它毕竞凝注着西方的文化传统、美学传统,作为特定的美学体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所塑造的君子人格,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人格,体现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这种君子人格以内心自觉自发的“仁”为基础,同时还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明以“仁”为质并约之以“礼”的孔子的理想君子人格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7.
麦克尤恩的“后9·11”书写有着典型的欧洲风格,它既浸润着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批判精神,带有19世纪资本主义美学中“崇高”概念的印记,同时又深切地关注着全球“反恐战争”阴霾下的末日想象。《星期六》的奇特之处,在于它试图以一种寓言式写作,揭示科学和文学张力之下的“后9·11”式崇高。这种承接了“奥斯维辛”之后的后现代“崇高”不仅构成了对恐怖主义的一种话语批判,而且也试图对主流“反恐”叙事进行某种文学意义上的解构。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西方很盛行。对此,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进行了无情驳斥。伊格尔顿倡导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人类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方式———它反映的是审美主体向审美客体的“切近”。他还高度肯定马克思追求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统一和要求将“伦理”审美化的美学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它立足于现实,但总是向着崇高的理想攀越,内含崇高的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早期诗作《女神》,以其的崇高宏伟、博大深邃震撼了一代青年的心灵。本文从诗歌艺术的美学角度探讨它的崇高美的表现技巧。具体分四个部分加以论述:①崇高美——《女神》的显著特征;②在奇特、巨大的艺术形象上表现崇高美;③千汇百合,融为一炉的崇高美;④《女神》崇高美的意境。值得指出的是,《女神》成功地创造了这样一种美学意境,它除了气势磅礴之外,还让人出神入化地体会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深厚内蕴。  相似文献   

20.
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的散文诗《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充斥着“恶”的作品,它不仅以种种血腥恐怖的凶杀事件为主要描写对象,还将主人公马尔多罗邪恶、阴暗的心理毫不掩饰地暴露出来,甚至加以歌颂。然而,马尔多罗作为一个恶的化身,以其压倒性的激情和比拟自然的强力,使诗歌在恐怖之余更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风格,这种具有崇高性的恶实际上指向了康德伦理学中的“恶魔之恶”,而意味着“极恶”的“恶魔之恶”在齐泽克的阐释下体现为主体内部的否定性。与此同时,马尔多罗强烈的萨德式精神显示了精神分析意义上的原乐之恶,作者洛特雷阿蒙对马尔多罗这一形象的塑造使崇高的意蕴更为丰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