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论述了民族文化旅游业对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及"三个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出,民族文化旅游业是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对比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逐步实现了从"生存型农业、传统乡村、温饱生活"向"市场型农业、社区型农村、小康生活"的转型,民族地区"三农"问题从"农业投入不足、农民普遍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转变为"农业生态退化、农民生计脆弱、农村治理有效性不足"。因此,政府应调整"三农"问题整体治理思路,实现农业生态退化问题合作治理、农民生计脆弱问题社会化治理和农村治理有效性不足问题法治化治理,全力推动民族地区"三农"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业资金的短缺,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都需要农村金融这一经脉的畅通.因此,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西北地区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农村金融问题的典型地区.研究西北地区的农村金融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发展农村经纪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好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即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各地的实践表明,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能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三农"问题的特征分析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三农"问题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地区差距、社会差距不断拉大,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造成各种社会矛盾。"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倾斜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结果。因此,应当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放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中去思考。  相似文献   

6.
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但实践证明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因教育陷入贫困.研究使用文献法、档案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选取黔南民族地区、湖北恩施民族地区和吉林延边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比三者"教育发展与农户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教育致贫"的原因和"教育治贫"的对策,推动民族地区走向教育致富道路.  相似文献   

7.
实施城镇化战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实施城镇化战略有利于减轻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扩大农产品需求总量,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也有利于农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解决"三农"问题,要积极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降低和消除农民进城门坎,注意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建立合理的农地流转制度;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把重点放在发展小城镇和中小城市上,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邓小平"三农"思想为正确解决新时期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农"问题,既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是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农村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理指导农村城市化进程,化解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城市化战略.  相似文献   

10.
改善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需要。为此,加快和完善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解决民生之安,加强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分析了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民生困难问题,指出增加农民收入,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民生问题的切入点。提出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基本模式、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投入体制、多层次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以及社会保障机构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就是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协调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重大决策创新。加入WTO后,我省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在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下,坚持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民转移组织化等“五化”联动,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建设新农村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活动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桥梁和中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要义.民族地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了丰富的活动载体,如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宗教活动、节日娱乐活动、革命纪念活动等,传承和扬弃传统活动载体与挖掘新时代的活动载体相结合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因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随之产生,尤其是土地、山林权属纠纷、农民权益、组织建设、农村治安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法制观念淡薄、防范机制缺失、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密切相关。当前,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干部和农民素质、创新稳定机制,才能有效保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是马列主义民族平等原则、毛泽东思想民族观和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成绩巨大,经验丰富。在新世纪之初,我们要继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事管理自治权,是国家人事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权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力培养和使用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人才(包括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人才),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技术工人,有权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进企业事业单位,有权采取特殊鼓励措施引进并优待各种专业人才。要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坚持千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选拔那些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少数民族优秀干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一定要把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当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人事管理自治权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16.
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为民族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教育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机构,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教育也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民族民间的思想智慧和科学的自然伦理观、民族教育的内容、民族教育的方法对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大大促进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财政投入、政策制度、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依然比较缓慢,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比较明显。在对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精神提出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有10个县(市),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4%,因为地处鄂西武陵山区,属老少边穷西部地带,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民族基础教育较之湖北高等教育差距极大,远不适应湖北中原地区大经济与社会大发展,成为湖北大教育的投入重负。湖北要走向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快车道,构建和谐湖北,必须实现教育公平基础上的教育和谐,建设人力资源强省。而地处鄂西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必须在和谐湖北的战略中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确保教育发展工程在民族地区稳步实施,尽快形成以“两基”为基础、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教育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国梦的实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结合当前国家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特点,本文以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为切入点,分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当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基础薄弱、体系结构性倾向突出、覆盖面小、城乡失衡等若干问题。因此,应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确定与民族地区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构建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社会保障模式,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