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宇洁 《回族研究》2006,11(1):33-37
在世界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宗教信仰、民族归属、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巨大不相容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成为许多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尤其是对许多伊斯兰国家来说,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关系,并协调由此引发的伊斯兰教与国家政治、伊斯兰教法与国家法律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成为现代化道路上最大的难题。但是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社会的法律、政治、文化等等互相磨合、融通以至共存的过程中,这些难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因此,今天的中国穆斯林与所有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步入现代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穆斯林所背负的要比其他穆斯林更轻。  相似文献   

2.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是指那些生活在蒙藏等民族地区的回族及蒙古族穆斯林 ,由于他们人口少 ,长期与该地区占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生活在一起 ,他们之间相互通婚 ,在主体民族强势文化影响下 ,接受主体民族的语言、服饰及生活方式 ,但仍保持了伊斯兰教信仰。学术界一般称他们为藏回、蒙古回回、傣回、彝回等 ,这些边缘化的穆斯林生活方式及历史来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认识还不尽统一。笔者结合田野调查同时吸收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回族穆斯林的社会网络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属性是人类重要的社会属性之一,而族群最擅长编织网络.本文从社会网络的集聚黏合方式、网络的延伸与发展、网络结构的新变化、族群网络的发展方向四个方面,分析了回族穆斯林的社会网络结构,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深入认识回族社会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4.
以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记录、体验、观察、分析当前中国城市穆斯林社的真实生活,将传统上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城市穆斯林社区、发展、人口迁移、中外移民、婚姻家庭、文化教育、弱势和边缘人口、归信穆斯林、穆斯林女性等社会生活层面的关注,能够丰富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内容,拓宽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口普查的中国穆斯林人口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10个民族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统称为穆斯林。穆斯林人口增长迅速,民族人口构成相差悬殊;人口地域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穆斯林主体居住在农村,城市化率低于全国水平;穆斯林人口教育水平进展较快,高学历人才增加迅速;从事的职业以务农和经商为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穆斯林部分民族人口呈负增长、女性人口教育不重视、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应该引起学术界以及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穆斯林通讯》是20世纪末中国穆斯林民间团体创办的一份内部刊物,因其是报纸形式,体现出信息量大、周期性短等特点,适合各族穆斯林不同阶层的群众阅读.本文从它的创办背景、发展和管理、办刊追求、作出的贡献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等几个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过去的学术研究中,对中国穆斯林群体的界定以及穆斯林身份与民族先赋特征等问题,有一些不太严谨准确的表述,通常用一般的社会观念代替严谨的学术概念,但学术界并未对此给于足够的重视与探讨。本文对有关问题从民族学、人类学及逻辑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文章认为:1.在中国,全民族基本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塔吉克、撒拉、东乡、保安等10个民族。另外,有少部分其他民族成份的穆斯林。2.原本非穆斯林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后,成为穆斯林,但其民族属性一般不可改变。以上问题的准确表述,有利于人们对民族和宗教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穆斯林网络JAMA'AT是穆斯林借助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媒体和文化交流平台而构建的网络社区。网络JAMA'AT由穆斯林传统现实社区日益解体以及世界文明对话的大背景催生,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于大众网络社区的特点,实现了伊斯兰文化传播、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交流、穆斯林凝聚力提升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在海南岛、广州、泉州、福州、杭州、扬州、北京、宁城等地发现了大量元代中国穆斯林墓葬石刻。通过发现地点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元代中国东部地区的穆斯林主要是迁入中国的穆斯林侨民,故较多地保留了原有的伊斯兰文化特点;数量颇为可观的元代穆斯林墓葬石刻的主要价值,在于更清晰地说明了元代中国穆斯林的汉化程度并不深。  相似文献   

10.
中国穆斯林及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千百年来,中外穆斯林在经济、文化以及宗教领域一直保持着联系,往来不绝。中国穆斯林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交往、交融的历史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穆斯林及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交往领域不断拓宽,交往层次显著提升。今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伊斯兰教界和各族穆斯林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自信的精神开展国际交往,对于弘扬伊斯兰教的和平精神,抵御和防范各种极端思想的流布,增进中国穆斯林与世界各国穆斯林之间的友谊,弘扬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促进中国人文外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拉菲尔·以色列利(Raphael Israeli)是近年来对中国穆斯林研究关注颇多的一位以色列犹太学者。在其代表作《穆斯林在中国文化冲突研究》(Muslims in ChinaA Study in Cultural Confrontation,LondonCurzon Press,1979)中,提出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主体民族——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互相遭遇,其衍生的问题从涵化到对抗依次排列,可以分解为包含三个阶段的文化演变过程。本文就该书作一扼要评述,认为作者对穆斯林在中国的历史、回族文化的结构性矛盾、回民起义等问题作了新颖的、启发性的解释;同时由于作者掌握的文献资料有限,没有到中国大陆做过田野调查,其理论构想与回族的现实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对一个族群而言,有关族群历史的记忆对构建一个族群稳固的身份认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穆斯林网站BBS社群的实证研究,梳理在网络空间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域中,网络穆斯林社群成员反复提及的历史记忆要素,构建的历史记忆影像及其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基督新教传教士对中国穆斯林有很多论述.他们重点探讨了中国穆斯林的族群特点、宗教维系机制、信仰与操守、与汉族政权的关系等方面.这些论述暗含着贯穿始终的宣教意识,目的是为教会制定穆斯林传教策略提供依据.传教士据此提出了一些针对穆斯林传教的新主张,对后来的中国伊斯兰教传教运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教义的差异和文化偏见,传教士的立论完全以基督教为出发点,这使得他们更多地关注到中国穆斯林的负面因素,影响了其判断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实行割礼。割礼就是在男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时举行一定的仪式割去他们阴茎上过长的包皮。行过割礼之后,这个小男孩便成了一个穆斯林。割礼既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行的重大人生礼仪,也是穆斯林民族文化特性的标志,还是卫生之举,广为穆斯林民众所接受。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穆斯林民族割礼习俗中最初单纯的宗教性涵义已日趋淡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割礼变成一种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心理、思维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文化复合体。  相似文献   

15.
霍达笔下的<穆斯林的葬礼>是一个承载着作家独特人生、审美理想的文学化的形象世界,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文学形象世界的意义,成为一个具有象征化的符号世界,尝试运用符号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来走进这个充满悲剧意义的穆斯林世界.  相似文献   

16.
该文探讨了中国现代穆斯林译经活动的历史背景及其过程 ,阐述了译经活动在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上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戎 《西北民族研究》2012,(2):21-39,14
21世纪是一个各国之间在经济发展、金融贸易、资源获取、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和外交攻防等领域开展激烈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态势下,各国需要关注本国软实力的建设。首先,需要保持和加强全体国民对所属国家的高度政治认同。其次,作为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需要建设和加强全体国民对共同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体系的追求。再次,是整体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一个现代国家,只有在以上三个方面不断提升内部的政治、文化凝聚力,不断增强国民文明素质和文化自信心,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寻求价值观的共性并占领道德制高点,赢得国际社会与各国民众的理解和尊重。本文讨论的主题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应当如何加强国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并建设一个全国56个民族成员共同认可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8.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每个人每天都要碰到,都要解决的问题;饮食是人和其它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动物以饱腹而足,无虑明日。而人则不同,不同的人,对饮食的观点、规定,用餐方式等各不相同。增强食欲,促进饮食,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职业价值观和伊斯兰教中对工作的阐述进行研究和分析,采用访谈和编码的方式,得到穆斯林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五个因素,即遵守教律禁忌、利于宗教与民族、追求族群归属、寻求个人信仰发展和重视家庭。最后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人的到来,中国的穆斯林群体也映入其眼帘,并为其所关注,他们根据个人所闻所见撰成的文字资料,对我们了解当时穆斯林社会风俗提供了帮助。这些记述包括其商贸传统、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补充了汉文史籍的不足,成为探究这一时期穆斯林社会风俗的重要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