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和北洋时期,国际资本供大于求,西方列强急于消纳自身过剩资本及争夺在华利益,常常为取得对中国的承贷权而互相争吵不休。所以中国国内思想理论界对外债的研究都围绕着要不要举借外债,如何举借外债,及如何预防外债带来的危害等问题展开。梁启超的外债思想是很值得研究的,他是既重实际又重理论的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梁启超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但笔者发现,在颇多的著述中,关于梁启超外债思想的研究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本文拟就其外债思想进行探析,以填补空白;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当前改革开放之际举借外债,利用外资的现实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与中国早期铁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做为晚清政府重臣,清末倡办洋务运动和最早主张兴建铁路的最主要代表人物,其在政治上的表现已有不少论述,在此不论。本文试就当中国酝酿兴建铁路,中国大地第一条铁路的出现,中国人兴建第一条铁路时期,李鸿章的思想认识发展变化轨迹,略谈几点看法。一铁路知识...  相似文献   

3.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包括维持外债信用论和举借外债论两部分内容。在孔祥熙看来,维持外债信用是利用外资的前提,举借外债则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和坚持抗战的必要手段。从利用外资角度看,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孔祥熙的外债思想也有不足之处:维持外债信用论脱离了中国实际的偿债能力,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举借外债论虽然具有进步的民族主义特征,但也含有损害中国主权的错误内容。  相似文献   

4.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包括两部分内容 :维持外债信用论和举借外债论。在孔祥熙看来 ,维持外债信用是利用外资的前提 ,举借外债则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和坚持抗战的必要手段。从利用外资角度看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也有不足之处 :维持外债信用论脱离了中国实际的偿债能力 ,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 ;举借外债论虽然具有进步的民族主义特征 ,但也含有损害中国主权的错误内容 ,还反映了他和宋子文的个人矛盾  相似文献   

5.
铁路在中国兴建之后,作为一种新式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流动。铁路是近代向南北移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因铁路之兴建,大批外国侨民移入中国;在救助灾民、难民方面,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自身修筑也吸纳了大量人口,我们要充分肯定铁路在促进人口流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铁路是近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李鸿章在甲午战前对修建铁路的认识不断深化是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日益显露的认识。李鸿章把“海有铁舰、陆有铁路”视为求富求强的主要途径。甲午战前,在李鸿章的一再倡议下,清政府修建了名青铁路,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甲午战后,铁路的作用日显重要,李鸿章兴修铁路的愿望更为迫切,并提出通过修路发展经济,建议提高关税、筹借外债、征集商段解决修路经费问题。在李鸿章的密切关注下,甲午战后,铁路修建成为清政府的一项“实政”。由此,并针对史学界存在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观点,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论证,提出洋务运动并未因甲午之战失败而彻底破产,相反,因受甲午战争的刺激,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与沙俄抗衡,李鸿章希望能修一条通往东北边境的铁路,所以他拟定了一个修筑关外铁路的粗略计划。李鸿章的思路与清廷吻合,东北是清室发祥地,宗庙陵寝所在,  相似文献   

8.
19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西方列强借修约之机向清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以攫取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借此打开中国内地市场,进行全方位的侵略运动。由此引发清政府内部围绕铁路问题的广泛讨论。本文拟以此间列强觊觎中国路权的侵略活动和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为切入点,剖析在传统小农思想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交互作用下,清末近代化意识形成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金普森在《东南学术》2 0 0 0年第 1期撰文指出 ,在甲午战争前 ,中国与日本基本上是同步走向近代化的。但是甲午战争后 ,日本利用从中国勒索的赔款 ,大力发展本国工商业与基础教育事业 ,从而迅速挤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中国除战争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外 ,还承受了最为残忍、最为苛刻的不平等条约 ,超负荷地背上战争军费外债与战后赔款外债。甲午战争后 ,中国付给日本的赔款为 2 315 0万两 ;甲午战争中中国军费支出以及为解决军费困难 ,而举借汇丰银行、汇丰金款、怡和借款、瑞记外债等近 1亿两 ;对日赔款举借的俄法、英德续借款三笔…  相似文献   

10.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普森 《东南学术》2000,(1):107-111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过去,史学界对李鸿章,多持否定的态度,并把他“利用外资”的思想和活动斥之为“对外依赖”、“卖国求荣”。对此,我不敢苟同,陈述浅见如下。 李鸿章“利用外资”的主客观原因 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地方上崭露头角的李鸿章,先后三次举借洋债,用于“购买外洋枪炮”,镇压太平军起义。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已居高位的李鸿章出于对“自强”的憧憬,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机器,办起了军用工业。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他又打起“求  相似文献   

12.
略论晚清内外债的发生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近代社会后,清政府的财政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内外战争及国家建设,清廷发 行公债,举借外债,以解决财政危机。内外债本来应该是早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财政来源,但由于 清政府的封建性质,其筹借的内外债主要并没有用于早期现代化建设,内外债推进工业化的功能 在晚清未能得到体现,反而成为中国早期工业的障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拉丁美洲最大债务国巴西于今年2月20日公开宣布暂停支付外债利息和停止偿还短期贷款,在国际上引起巨大震动。拉美国家的外债问题再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为了加快四化建设,我国也举借了一些外债,因此,从拉美国家的外债问题中引出一些经验教训,以供借鉴,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借用外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和偿还能力,做到适度和高效,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借、用、还管理体系。加强对外债运行的科学管理,才能做到借债适度、用债高效、还债及时,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时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服务。一、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借债适度借债,是外债运行的起点。加强对外债运行的科学管理,首先应把好借债这一关。(一)控制和调节到、债规模。外债规模,是指举借外债的数量。借用过多,不仅会降低外债资金利用的宏观经济效益,而且会导致难以承受的债务负担;借用过少,则难以解决国内…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铁路作为一种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而被引进来的。西方侵略者用炮舰打开了闭关的清朝帝国的大门,为了扩大对华侵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俄、英、美等国把修筑铁路提到对华侵略的日程之上,它们对清政府接连不断地提出在华修铁路的要求,但都被拒绝了。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湖,而攫取中国铁路权,则是列强侵略中国计划中的首要一环,所以它们争先恐后地利用不同方式吞噬中国的铁路权。从一八九五年至一八九九年,中国的绝大部分领土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各自划分的“势力范围”,中国一万多公里的主要铁路干线都被帝国主义各国控制着。与此同时,中国人对铁路的认识由肤浅转为深化,刘铁路的态度由排斥转为接受。一八八一年,为解决开平煤矿运煤的需要,建成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一唐胥铁路。中法战争后,倡议筑路  相似文献   

16.
论李鸿章对日本认识的转变(1870~188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政府19世纪70年代对日本在亚洲的扩张疏于防范,与负责对日事务的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有一定关系。李鸿章早在60年代就萌生了“联日”的思想。调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极力主张与日本建交,以为如此可以避免日本与西方列强勾结侵略中国,并幻想组织东方联合战线。日军侵台事件后,李鸿章“联日”思想一度动摇,但并非如有的论者所说开始把日本作为“战略假想敌”,而是继续对日本采取绥靖方针。后来甚至受日本愚弄,主张“联日防俄”。直到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李鸿章才对日本在亚洲扩张的野心和对中国的危害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购船置械,进行防范日本的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17.
评李鸿章的外交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象李鸿章那样长期办理外交、签订大量的不平等条约,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象他那样因办外交而深受时论的攻击和后人的贬斥.梁启超说:“李鸿章之负重望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于中国也亦以外交.要之,李鸿章之谤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欲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不但关系到对李鸿章个人的评价,也关系到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本文拟对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进行概略的分析,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府借外债修筑沪宁铁路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沪宁铁路成为官办外债铁路的原因1895年,临时兼任两江总督的湖广总督张之洞首先提出沪宁铁路全路建筑计划。在最初的沪宁铁路建设方案中,张之洞只是主张以官督商办的方式,“筹一段之款”,“办一段之路”,并无借外债修筑该路的意图。但是,沪宁铁路最终却演变成了一条官办外债铁路,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的严重财政危机,使沪宁铁路建筑计划的实施面临着官款难筹的窘境。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大量军费开支及战后对日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在战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正如清政府户部奏折所反映,“方今国用匮…  相似文献   

19.
潜流: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陵合 《江汉论坛》2003,3(11):91-96
晚清最后几年,收回利权运动趋于式微。而从经济学理角度就债论债,肯定借款筑路的积极作用,逐渐为人注意。只是它的声音是微弱的,难以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它只能是一股潜流。但是,它的出现一方面从反面印证了收回利权运动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排拒外债中所体现出来的偏激的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当时一部人对铁路外债的理性思考,表达了对国际间资金融通的认同。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部分认同,应是近代中国在维护主权与利用外资之间难以取舍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20.
阳信生 《船山学刊》2003,(1):56-58,91
正立场。当清政府不顾人民的强烈反对 ,大举借外债修路 ,出卖路权时 ,龙璋起而反对。他积极鼓动招股自办以抵制外债 ,先后发起组织“铁路股东共济会事务所”、“股东发起会”(被选举为办事员 )、“湘路协赞会”等 ,并刊行《湘路新志》(任主编 )、《湘路周报》等杂志 ,进行保路斗争。龙璋还以湖南商务总会总理的名义领衔呈文湖南巡抚杨文鼎要求铁路商办 ,为推动集股拒债 ,促成路工 ,维护路权 ,不遗余力。为实现己志 ,龙璋积极投身近代实业 ,如开办实业学校 ,创办汽船公司、开济、利济轮船公司、醴陵湖南瓷业公司、平民工艺厂、军用干粮厂、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