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章多年从事洋务实业活动 ,为中国近代铁路业的开创建有荜路蓝缕之功。他在淞沪铁路的谈判中维护了国家利益。他是我国自建铁路的首倡者。他在创建铁路事业的过程中阐述了筑路与抵御外来侵略、发展民族经济间的相互关系。他大胆主张引进外资。同时 ,他也把铁路与个人实力联系在一起。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约 ,他的主张和实践终未能引导中国铁路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是争取和局。李鸿章对时局的清醒认识 ,是他和局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其和局思想本身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 ,但他的这一思想客观上却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应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  相似文献   

3.
李砂砂 《阴山学刊》2004,17(5):88-90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和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李鸿章在近代中国创办的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对科举制度的批评及对中国传统教育改革等活动和思想,是符合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1895年至1901年间,李鸿章的思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晚清许多历史人物晚年思想日趋向传统回归不同,李鸿章晚年的美国及欧洲之行,使其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与判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旨在分析这一变化到底表现在那些方面,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对晚清政治发展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军事装备、生产机器和科学技术.主观上李鸿章只是想引进西方的某些物质文明,增强满清王朝的国家实力,实现自强.但客观上李鸿章毕竟创办了一系列新式近代企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李鸿章对日本认识的转变(1870~188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政府19世纪70年代对日本在亚洲的扩张疏于防范,与负责对日事务的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有一定关系。李鸿章早在60年代就萌生了“联日”的思想。调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极力主张与日本建交,以为如此可以避免日本与西方列强勾结侵略中国,并幻想组织东方联合战线。日军侵台事件后,李鸿章“联日”思想一度动摇,但并非如有的论者所说开始把日本作为“战略假想敌”,而是继续对日本采取绥靖方针。后来甚至受日本愚弄,主张“联日防俄”。直到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李鸿章才对日本在亚洲扩张的野心和对中国的危害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购船置械,进行防范日本的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7.
李鸿章是晚清后四十年地位最显赫的汉族重臣,19世纪后半叶名满中外的政治人物。日本是中国近邻,1871年中日立约,揭开了两国近代关系的序幕。李鸿章在领导洋务运动时,其思想深受日本影响,在其后的外交生涯中,日本也是他的主要外交对象。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政治人物,长期主持清政府的洋务及外交工作。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联日”、“防日”、“师日”的复杂发展过程,但“轻日”倾向非常明显,而且贯穿于李鸿章对日活动之中。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尽管李鸿章有一定的“师日”趋向,但“制日”的思想是主流。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军事装备、生产机器和科学技术。主观上李鸿章只是想引进西方的某些物质文明,增强满清王朝的国家实力,实现自强。但客观上李鸿章毕竟创办了一系列新式近代企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幕府是晚清著名的幕府之一,自1862年沪上开府始,至1901年李鸿章去世终,共存在了40年之久。在这40年中,它内而洋务新政,外而邦交订约,参与了李鸿章所有的政治活动,处理了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同时期其他幕府相比,它无疑极富特色:首先,具有变局意识;其次,富含改革精神;第三,事功突出,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11.
论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的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有过关于铁路建设的一场大论争,刘锡鸿作为反对派的代表,其主张颇具特色。他将反对修建铁路的理由,概括为八不可行、八无利和九有害,阐述得最为全面,影响也最大。透过刘锡鸿的铁路思想,我们可窥见晚清守旧思想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试论李鸿章的对日外交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虹  叶自成 《中州学刊》2003,(2):97-101
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重臣 ,在对日外交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他最早主张与日本建交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 ,李鸿章的“联日”思想一度动摇。 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 ,李鸿章开始对日本采取强硬的立场。中日甲午战争后 ,李鸿章无论在外交还是在军事上都遭到惨败 ,他转而求助于“联俄拒日”。李鸿章的对日外交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都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魏均 《人文杂志》2002,(2):139-143
在蒙昧初开的近代中国,启迪中国人心灵,使之开始步入近代化的引路人,李鸿章自然位当其首.在中国晚清史上,李鸿章主政四十年,可谓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四十年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本文拟就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开拓引路作用,略作赘述.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的洋务外交活动中,对朝鲜外交是一项重要内容,留下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李鸿章十分重视与朝鲜的外交。在坚持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的前提下,李鸿章积极帮助朝鲜抵御列强的侵略;敦促朝鲜政府,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内政,开放对外贸易。中国被迫卷入中日甲午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清廷顾及维护朝鲜的权益。这反应了李鸿章洋务外交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5.
崇厚与李鸿章同处"数千年一大变局"的时代,其出生、成长虽不同,但都担任过通商大臣,都有办理外交、通商、制造、练兵和海防的经历.崇厚大起大落,李鸿章却不断"成功",是各自的学识、才干、能力差异所致,还是另有原因?本文通过考究两人的所作所为,及其对历史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从历史条件等方面加以分析,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不仅是晚清倡导海军建设的主要人物之一,而且是北洋海军的创建者。在北洋海军筹办过程中,李鸿章不顾顽固派大臣的反对,坚持己见,力排众议,积极营建海军基地,多方购买舰炮,培养海军人才,为北洋海军成军做了大量实际的和开拓性工作,推进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使北洋海军的实力跃居亚洲第一。在当时它不仅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遏止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推迟了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发生,并在甲午战争期间为防御和抗击日本的侵略发挥了一定作用。对此,应该给予基本肯定。  相似文献   

17.
于稳立 《理论界》2005,(11):165-166
晚清重臣李鸿章,出于对当时时局的清醒的认识,在经办清王朝的外交过程中多次以和局而终。但在争取和局中,他尽可能地以夷制夷,据理力争。“明是和局,阴为备战”是他的根本思想原则。他在外交中极力表现的主和、守约、示诚,是他积极防御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与早期维新派关系密切.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人士多为李鸿章招揽的洋务人才,李鸿章对早期维新派人士能够予以信任、重用和帮助.李鸿章有发展工商业与富民的思想,有不断发展的“变法”思想,这是他同情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基础.李鸿章的这些思想愈到晚年愈见明显,其主张“变”的内容已超出了洋务运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朱从兵 《学术论坛》2002,1(5):102-109
孙中山把铁路建设作为解决民初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务本之谈” ,并把铁路建设的成功与否看成是关系到民国生死存亡的前途问题。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是其民生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 ,铁路建设问题是他在民元试图着力解决的民生主义的中心问题。研究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是深入了解其民生主义思想的钥匙  相似文献   

20.
王瑛 《云梦学刊》2006,27(1):59-61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对于日本在琉球的行为,李鸿章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主张琉球自主,这一主张最终导致了清朝对琉球宗主权的丧失,但也反映出李鸿章在同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的近代国家利益思想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他将国际公法同中国传统的“存祀主义”糅合在一起,试图以西方的理论来解决中国传统的宗藩问题,具有开放性;其同意琉球自主,又体现了他主权观念的萌发,表现出新旧思想的杂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