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皖西地区女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女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危""机"并存。"危"——女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富民举步维艰,具体表现在女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不力、社会舆论环境不优、金融支持不足、政策引导有误;"机"——女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富民存在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女大学生村官文化素养较高、创业意愿强、人际关系也相对稳定。对此,亟需采取相关应对措施,探讨成功创业的有效模式和积极策略,积极为女大学生村官优化创业环境、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保障等,同时帮助她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尽快化"危"为"机",促进女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进一步推动基层创业的健康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村官”创业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大学生"村官"机制的运行,国家和各地方都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拓出了引导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新思路——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创业整体模式优势和需改进之处,以此促进大学生"村官"在科学、合理选择创业模式,实现自我价值,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产经营和带动农民致富的自主创业过程中,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工作机制的退出环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对江苏省涟水县大学生"村官"创业情况的调研,得出"村官"创业必须把握好商机、成功的关键在于创业资源的有效整合、资源整合能力是大学生"村官"的核心能力等分析结论,并由此提出提升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立足异质资源联合与联盟管理能力协调机制的视角,个案实证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创业需要借助大学生村官联合组织的联盟管理能力优势,发挥大学生村官创业者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所在地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大学生村官所在地的异质资源联合,加上大学生村官所在地的大学生村官群体上级管理组织和大学生村官群体的行业协会组织形成的联盟管理能力协调机制,可以助推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从而形成以大学生村官创业为典范、当地村民为创业主体的创业集群效应,真正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文献,通过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行为调研,分析个人收入、家庭支持、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社会环境5个方面对创业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收入、家人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业培训、创业教育、良好的交通通讯网络设施、当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当地创业资源丰富、成功创业者榜样的激励与大学生村官创业倾向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政府关系、政府提供创业项目与大学生村官创业倾向不相关。据此提出提高个人创业能力、优化家庭创业支持、完善高校创业教育、完善政府配套措施等措施,进而提高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是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最接近大学生村官的核心价值。立足当前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创业,带动了就业,也带动村民致富。然而大学生村官尤其是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难免存在众多困境。通过对江苏省常州市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动机、创业困境、创业优势、创业需求等状况进行的实证调查与分析,探讨有利于当前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平台形成,探索有特色的女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模式和路径,对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能力、着力构建女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村官创业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途径。以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了解七里乡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基本情况,揭示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主要成因,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拥有好的创业项目,是大学生村官开启创业之路并获得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村官要结合农村实际,依据社会需求、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科学原则,正确运用在环境分析中找创业项目、在调查研究中找创业项目、在热点旁边找创业项目、在不满意中找创业项目的方法策略,方能探寻到适合的创业项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全民创业政策的出台,“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以大学生村官为对象,深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村官创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破解大学生村官创业困难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聘高等学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的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实际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完善“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是推进这项工作的关键。要在坚持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重点从新农村建设和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培养的角度,完善重心在基层的人才培养、人才流动和创业机制,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基层党建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党中央开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符合我国年轻干部成长的规律,对于缓解农村基层党建的严峻形势、促进我国农村和基层党建具有深远意义:将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新鲜血液;向中高层领导岗位输送后备干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指出当前选聘大学生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模式取得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下乡服务农村的新模式——担任农村社工。并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指出后者效果更好,也更符合农民的需求。进而提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要实现从"村官"到社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人才工程”。大学毕业生顺应广大农村急需优秀人才之大势,顺应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之大势到农村建功立业,就是顺势成才;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来到陌生的农村环境,必然要程度不同地处在逆境之中,只要他们努力将这些“逆境因素”逐步克服,就能成就事业,达到逆境成才。大学生“村官”只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准确选择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做出优异成绩,就能做到适职成才。农村客观存在着种种成才的机遇,只要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强烈的机遇意识,就可以达到机遇成才。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既是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一方面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扎根农村,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能力,多方形成合力,才能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大学生通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入农村,服务农村,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本文在概述了“三下乡”活动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从科技文化卫生方面,就活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如何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标志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好坏,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因此,高等院校开展审美教育意义重大。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审美教育势在必行。农业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审美教育时,要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热爱“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向农村输送高素质人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立足于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的政治背景、社会背景和观念背景,以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了国家、农村及大学生等三个层面各自存在的问题,并从内外两个大的层面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具体体现在国家相关政策缺少操作性、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社会观念存在偏见、农村总体落后以及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业观不坚定、缺少相关培训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并以此为依据,从国家、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等多层面努力,研究对策,探析做好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村官”计划下的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文章在分析研究了“大学生村官”的优劣势基础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为农村培养输送各类适合做“村官”的人才,使农村发展能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要求全社会参与,其中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大学生是生力军和有效补充。认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以农村农民需求为导向,志愿参与建设,参与方式灵活多样,本土返乡参与建设等5个原则;阐述了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两个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不同的路径选择,分析了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制约因素,提出通过建立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服务机制,完善激励政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拓展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品牌项目等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