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丰台历史文化丛书》是丰台区首套综合性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由李明圣、周航主编,尹钧科、王岗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12月出版。该丛书清晰地解读了北京丰台历史的发展脉络及时代特征,丰富了区域史的研究内容,也在解决史学研究成果如何走向大众方面作出了尝试。  相似文献   

2.
肖向前 《日本学刊》2001,(4):143-144
读过高增杰同志的新作《东亚文明撞击——日本文化的历史与特征》(广西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版 ) ,回味作者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 ,感受颇多 ,浮想联翩。目前我们正处在 2 1世纪之初 ,回顾激烈动荡的 2 0世纪 ,各种文明的撞击十分深刻。世界格局在近百年来多次发生巨大变化 ,日本本身及其同相邻各国的关系也曾经出现过很大改变。日本认为它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亚洲的一员 ,而在经济发达程度上则排入西方 (以欧美为主 )的行列。自从明治维新以来 ,日本主张“脱亚入欧”,学习西方 ,主动纳入西方轨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日本加入西方帝国列强队伍…  相似文献   

3.
中日恢复邦交以后,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了很大发展。在我国,介绍和研究日本的书刊不断问世,最近,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武安隆、王家骅两位先生又把他们主编的一套《日本人与日本文化丛书》(渤海湾出版公司出版)陆续奉献给我国的广大读者。这套丛书对了解日本的历史、民族心  相似文献   

4.
经过20余年的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上海社会的历史性转型,上海文化发展的前景已相当明确:今后3年将上海建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再经过10年左右时间,使上海成为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但是,前进之途并不平坦,而是充满坎坷和艰难。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国际文化交流对上海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日甚一日,挑战必将严峻。20多年的变革与发展既为我们实现上海文化在21世纪的宏伟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使我们面临文化发展中深层次和结构性的矛盾,置身于背水一战的境遇。现今是所谓知识…  相似文献   

5.
一、古代文化形成期的基本线索 7世纪到19世纪是日本古代文化逐渐形成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水利设施不断增修,主要河流得到治理,耕地广泛开拓,南北为条及东西为里的“条里制”得以实施。于是“务农事桑”,“繁殖户口”,中央和地方的生产都有较大发展。以此为经济背景,王族和豪强角逐频生,地方豪族兼并不休,逐渐形成了以大王为最高统治者、豪强参与政事的古代国家。与此相对应,超越各地区社会在生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中产生的风俗、礼仪、行为习惯、信仰及其各种外在形态表现,列岛上基本造就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日本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各种观点相继涌现,众说纷纭:或曰它很特殊,或曰它具有普遍意义,甚至有人认为它虽位于亚洲而绝非亚洲文化。在这种时候,回顾和探讨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为人们在判断种种议论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材料。而且,日本民族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诸如飞跃和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11世纪至15世纪是文化整形和再造并形成日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表面上看,这一历史时期充满了战乱,贵族内部争权夺势,土地所有者不断侵蚀扩张,劳动群众的反抗此起彼伏,原有古代贵族的“国家”躯壳遭到破坏,古代贵族建造的唐风文化也不再象过去那样充满魅力。但是从实质上说,这个历史时期正是阶级关系激烈变动,整个民族对于文化创造实行广泛参与以及文化能量积蓄和释放的时代。经过这个历史时期,日本文化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通过继承和转形取代了唐风文化。数百年的文化再造运动培育了新型的日本中世文化,形成了后世日本民族文化基本框架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引言5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迎来了所谓的"神武景气".而到60年代,池田内阁则又提出了"高速增长计划",日本社会又进一步跨入了"经济优先"时代.由此,在6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实现了高度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达17.5%,日本开始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促成日本经济成功的动力是什么?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日本经济学者南亮进曾说过,要想理解日本经济为什么成功,就必须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长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但是,如果再追问一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日本究竟吸收和“模拟”过哪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吸收的,吸收之后又是如何进行“日本化”的,外来文化的吸收对日本历史的发展究  相似文献   

10.
根据日本经济的发展阶段以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行业、地域结构的发展变化,可将日本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50、60年代的贸易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时期;第二阶段:70年代的调整过渡时期;第三阶段:80年代以后的全球经营战略时期。本文拟就对日本跨国公司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成因作初步探讨。一、50、60年代的贸易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时期所谓“贸易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在1971年初次发表的宏观经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对50 、6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形态所作的理论概括。他说:“所谓(顺)贸易导向型(以区别于美国的逆贸易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其内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典籍与典籍文化———读《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何林夏(北京100875)周少川先生的《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一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通过对中华典籍的学术传统,及典籍产生、传播过程的研究,从文化学的角度,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2.
祝大鸣 《日本学刊》2001,(4):145-151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组织策划的“日本学基础精选丛书”之一——《日本文化》一书最近出版。该书作者系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勇教授。该书是一本系统阐述日本文化概貌和特征的著作。作者从中国学者的独特视点出发 ,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 ,以翔实的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据 ,对日本文化进行了独特的梳理和精辟的剖析。作者不仅从中日之间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往的视点进行分析 ,还从更高、更广泛的范围 ,即从整个东亚文化的变迁与日本文化的兴衰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通…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和社会改造,日本尽管经济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日本对内存在公民文化身份的认同不清,对外出现国家文化身份的缺失,因此一种文化不安全感充溢着社会。80、90年代,日本政府利用其国内文化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契机,适时推出文化立国战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既满足本国人们现代精神消费需要,又对国民进行文化价值观的集体建构,而大量出口文化产品,让国际消费者感知日本文化符号、社会价值的同时,提升其文化的国际认同、建构良好的文化形象。日本文化产业的缘起、发展特征中文化民族主义起到了内化作用,但这种作用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14.
学习借鉴发人深思─—读《战后日本税制》厦门大学孙健夫税收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完善的税收制度则是一国政府实施税收政策的基石。1978年以来,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国的税收制度也经历了一个调整、改革用不断充实的过程。特别...  相似文献   

15.
日本当代文学研究的新收获——读《日本当代文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均洋出席学术会议或在大学授课,同行之间常有这么一种说法,日本文学研究是“中间多,两头少”,即研究近世特别是研究近代的多,研究古代和当代的少。没有具体统计论文和专著,但这似乎是一...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与文化的痛苦——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与文化的痛苦——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识·赫牧寰·以儒学观念为主导,以封建宗法制为主体的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终于在世纪性的现代文明潮流的冲击下,走向了最后终结。历史虽然已经落幕,但对历史的思考却刚刚开始。《白鹿原》以文学的方式,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日本传统文化曾同西方文化发生过激烈冲突,也产生了变形。但是它的一些主要特征不但延续和继承下来,而且在“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以至西方也提出了在文化方面要“请教东方”的口号。这一事实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在非西方国家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继  相似文献   

18.
近期,日本社会右倾化抬头,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国有化”事件引发中日关系的紧张,日本为什么会向右转,会走多远?成为牵动整个亚太格局变动的重大因素.要深刻地理解当下日本政治“向右转”的深层次原因,需要从全球、亚太地区格局变动、日本国内的困境来进行考察,更重要的是要对日本的传统文化特征进行剖析.真切了解与中国利益攸关的日本的民族性,是21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美国学者撰写的报告《菊与刀》,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国内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一、分析江户文化的新视角 1603年,德川家康基本削平群雄,由朝廷册封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城设立幕府,逐渐确立以江户幕府为中央政府和以各地臣服的藩为地方诸侯的“幕藩体制”,在直至1867年15代将军德川家喜实行“大政奉还”为止的260余年间,实施军事封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