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欺负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学校中的欺负行为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欺负行为的含义、基本特点及危害的分析,试图找到科学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欺负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民主、文明的学校环境。  相似文献   

2.
学校欺负干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欺负及其干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公众和研究者关注的世界性主题.一些国家进行了欺负干预研究,效果不尽相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干预方案的构成、学生的年龄、儿童的性别、外部支持和持续的时间等.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方法多元化、干预时间提前化、干预思路生态化、效果持久化和跨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学校中儿童欺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对学校中儿童之间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儿童欺负行为的主要形式、类型和特点,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典型特征及其发展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欺负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显示,控制和消除儿童欺负行为的途径可通过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配合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家庭对儿童欺负受欺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中儿童欺负、受欺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依恋理论、社会学习论以及家庭系统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家庭影响儿童欺负的机制。欺负者、受欺负者以及欺负受欺负者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父母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男孩受欺负者的家庭过分亲密,而女孩受欺负者的家庭成员联系少,母亲对孩子故意、拒绝;欺负者的家庭通常具有高权利需求、低亲和性的特点,父母通常采用专制型的教养风格;欺负受欺负者的家庭除了具有高暴力、低温暖的特征之外,父母管教方式通常不一致。兄弟姐妹关系也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技能和同伴地位。  相似文献   

5.
正为什么是你我是一个南方孩子,刚到北京的时候,由于口音以及个子矮小,常常被人欺负,最初几个月,没有一天我不是哭着从学校回来。外婆看着心疼,对母亲说:"你总要管一管,去找找校长或者其他孩子的家长。"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那个岁数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却不欺负别人?"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整个成长过程——无论我受了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修订的Olweus欺负/受欺负问卷对8792名中国中小学生和1061名英国中小学生受到身体、言语以及间接欺负的性别差异进行跨文化比较.结果发现(1)总体上,小学生受到三种形式的欺负的比例均高于初中生;中国中小学中言语与间接欺负的发生率低于英国中小学.(2)无论中国还是英国,男生比女生受到更多的身体欺负.(3)中国小学和初中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受到言语欺负,英国小学女生则比男生更多地受到言语欺负.(4)中国小学和初中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受到间接欺负;在英国则相反,无论小学还是初中,女生中间接欺负的发生率均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斯蒂文.郝瑞教授在中国民族问题研究、西南族群研究和彝学研究方面都有大量的著述,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郝瑞教授在回顾自身的中国西南研究历程中,就多点民族志、田野中的合作与对话、民族与族群的论争、中国人类学的本土化、西南区域人类学的研究前景等问题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8.
为构建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与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采用自编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和自编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3所中学和2所小学的1431名学生进行调查,从收回的有效问卷中筛选出855份流动儿童问卷作为分析对象.结果发现少年儿童的社会适应与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中各变量的关系是:家庭因素直接影响个人志气、学校因素和歧视与欺负,歧视与欺负直接影响个人志气和学校因素,学校因素直接影响社会适应和个人志气,个人志气直接影响学校因素.  相似文献   

9.
加强生产实习环节,提高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我国服装产业大国地位,近年来服装设计与工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瓶颈"问题.为此,在学校支持下于2006年立项研究<产学研合作培养服装设计创新人才的研究>,取得阶段成果.本文提出建立校企利益共赢的理念,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有益尝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本科生实习的长效机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学生挡案又是学校整体档案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档案管理,充分开发其中的信息资源,对治校兴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参考借鉴作用.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学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等相关问题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为描述西部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基本特征和群际差异,采用张文新修订的挪威心理学家Olweus的儿童欺凌问卷测验工具, 借鉴校园欺凌调查工具,从欺凌对象、欺凌方式、应对方式3个方面对陕西省两所农村寄宿制学校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欺凌对象具有同辈关系差、社会排斥高、人际求助意识弱的基本特征;校园欺凌应对方式具有旁观型多,干预型少的特征。欺凌行为应对方式的学段差异:小学阶段学生相比初中应对方式干预型多,小学多肢体欺凌,初中关系欺凌增多;欺凌方式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肢体攻击型欺凌行为;女生更倾向于关系欺凌。可测到显著的分类变量差异:欺凌方式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欺凌对象存在就读方式差异;应对方式存在就读方式、年级差异。应结合学生群际特征差异,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现象,针对寄宿生的群体特征,采取反制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体现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营造消弭欺凌行为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一系列恶性事件被媒体曝光,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担忧校园欺凌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通过共词分析法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现状进行考察发现,其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六大类:校园欺凌行为特征研究、校园欺凌与学校管理的关系研究、校园欺凌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校园欺凌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校园欺凌的预防与治理研究、校园欺凌的社会问题研究,而研究的薄弱环节则主要包括品格教育研究、学生自我保护研究以及网络欺凌问题研究。因此,校园欺凌问题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化,研究视角也需进一步拓展。首先,除欺凌者、被欺凌者之外,旁观者也应纳入研究范畴,要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实施隔离,对受欺凌者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引导旁观者积极主动地帮助被欺凌者;其次,建议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学校、教师及相关部门有效处理、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提供法律支持及保障;最后,将综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组成的反欺凌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痼疾”。基于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复杂性与多源性特征,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欺凌发生的隐蔽特性、防治欺凌法律决策的两难境地、传统观念对欺凌的偏颇认识和科技发展的“纵容”等几个方面。因此,树立正确的防欺凌观,建立以教师、校内外安全监察员、家长和社会公民为一体的防欺凌“安全链”;净化网络环境、实行网络行为责任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制裁欺凌法律法规,以及推广共赢文化、营造合作的社会风气则成为校园欺凌治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119篇论文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总结目前关于学校社会工作实证研究的脉络、概况和热点。可以看到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实证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研究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研究热点集中于性教育、校园欺凌、留守及流动儿童的介入等实务议题。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为案例分析为主的质性研究、缺乏实证为本的干预研究、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较为松散。建议之后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证研究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增进研究的科学性、开展证据为本的干预研究以及重视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培育与组建。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校园欺凌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准确测量和识别校园欺凌行为对干预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基于对校园欺凌测量工具从欺凌的标准、类型、角色、测量方法和测量有效性的多视角分析,总结了适用于测量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部分量表,并对量表内容进行分析。选用量表时须考虑测量目的、测量对象、测量工具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信效度,并通过效度筛选题项和事后控制技术提升自评量表的效度。当测量工具用于识别不同的欺凌角色时,需选择合适的临界值作为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Olweus欺负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探讨留守初中生同伴欺负与抑郁焦虑的基本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同伴欺负状况、抑郁焦虑上无显著性差异;留守初中生同伴欺负情况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更易卷入同伴欺负,初一年级学生较初二初三的学生更易卷入同伴欺负中;留守初中生同伴欺负与抑郁焦虑相关显著,同伴欺负程度越高,抑郁焦虑水平越高;抑郁焦虑对同伴欺负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起正向预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校园欺侮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欺侮是指强势个体对弱势个体持续施行的故意的攻击性行为。来自各国的研究资料表明,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穷国还是富国,校园欺侮都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校园欺侮问题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欺侮现象的普遍性;二是欺侮后果的严重性;三是欺侮形式的多样性;四是欺侮事件的隐蔽性。参照国外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包含社会水平、校园水平、班级水平和个体水平的反欺侮措施,以求实现无欺侮的、安全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8.
鲁毅 《东方论坛》2012,(4):102-108,115
从已有的鸳蝴派研究综述及近年鸳蝴派的研究现状来看,新世纪以来鸳蝴派研究综述的重写和延展成为必然。总体而言,新世纪以来的鸳蝴派研究经历了众声喧哗到拓展与深化的递进过程。而且从鸳蝴派研究的原创性选题分析来看,都表明其研究的深入与提升。与此同时,在研究方法、概念界定,以及鸳蝴派入史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与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家庭、村庄和学校是农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教育主体,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农村教育主体结构。农村中小学生正是在该结构中获得成长,而农村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和多发则与其变化相关。农村教育主体结构的变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主体的缺位,表现为农村家庭隔代抚育的“不过问”逻辑;二是村庄教育主体的缺位,表现为村庄交往中的村民相互“不得罪”的逻辑;三是学校主体的缺位,表现为学校管理中官僚主义的“不出事”逻辑。这些主体行为逻辑的变化,进而带来了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阻隔,包括家庭与学校勾连的中断、村庄对学生和家庭监管的缺位,以及学校对农村社会的脱嵌。治理农村校园欺凌事件,除了法制和规范进校之外,还要搭建新型的教育主体结构,形成多元化、多主体农村校园欺凌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