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母语及母语文化在英语口语表达交际中不只是起负迁移的作用,母语图式提供口语交际的认知基础,同时母语文化图式可以作为英语口语文化背景的参照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有策略性地调用母语图式,运用母语认知和母语文化来辅助口语教学。  相似文献   

2.
赵琼 《社科纵横》2004,19(5):195-196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本文从文化适应模式和文化迁移现象入手 ,对影响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语文化因素进行了理论阐述 ,说明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会制约他的外语水平 ,同时指出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不但建立起了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介语 ,而且也在构建一套中介语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介语也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建立的关于第二语言的系统性知识。中介语石化是指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语言能力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再有进步和飞跃。瑟林克认为二语石化现象主要由五个因素构成,包括母语迁移、由培训引起的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策略和目标语语言材料的过度泛化。思考沃从神经和生物学角度解释石化现象,认为二语习得中存在关键期假说。舒曼从文化适应角度解释石化现象并提出文化迁移模式。克拉申认为,没有对二语习得者进行足够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导致石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有效地解决石化现象的策略为:培养学习者积极情感;加强语言知识积累,降低母语干扰;正确运用学习策略;拓展语言学习资源,加强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消除培训产生的负迁移,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张淑妮 《生存》2020,(10):0215-0216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会对第二语言学习起到促进和阻碍的作用。Lado曾在《跨文化语言学》中定义说:“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似或一致时,容易产生正迁移和负迁移”,“负迁移”就是对语言学习的干扰。笔者本人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俄罗斯留学生的调查发现,俄罗斯初级汉语水平学生受到母语的影响,在学习汉语语调时经常会发生规律性的错误。本文将从汉俄语调的差异展开分析负迁移对学生学习汉语口语的影响,并对今后教学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5.
谭颖 《江右论坛》2007,8(1):40-42
语言迁移现象是二语习得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领域,母语的迁移对目标语的习得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于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回顾,具体分析了语言迁移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阐述了在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迁移规律的必要性.广大教师教学实践中要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正迁移的效力,努力遏止负迁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英语写作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中国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任何语法错误,句子也都通顺,英语母语者读起来却还是感到非常吃力,不容易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母语知识和母语思维方式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这种影响的程度受两种语言差异程度的大小。由于英汉语言差异相对较大,汉语在英语学习中通常以负迁移的形式出现。英汉语言在措辞,句法,以及篇章组织方面的诸多不同导致了语言方面出现出现了众多迁移错误。美国研究写作的英语教育家Rober Bander曾指出:“写作是一种思维行为”(Bander,1978:172)。作为一种思维行为,写作势必受到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翻译测试和问卷调查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理解障碍和表达障碍.该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翻译障碍产生的常见原因,即大学生的双语认知能力和译语表达都存在明显不足,母语概念体系对理解和表达过程均有影响,翻译过程中出现很多负迁移现象.因此,翻译教学要让学生摆脱固化的母语概念体系,逐步识解和运用目标语,从而有效地重组大脑中的语言知识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8.
蒲斌 《社科纵横》2005,20(5):235-237
本文首先通过对二语学习中母语屏蔽和母语抑制的现象及其成因分别加以说明、分析,指出了二语学习成败的诸多因素和瓶颈所在;提出了革新传统教材和教学,构建虚拟英语语言环境,集约化地解决母语和英语语言异性的问题,以提高英语学习效果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史慧媛 《学术交流》2012,(4):164-167
通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考察哈尔滨方言中"哈"的主要变式在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语言背景及使用场合等方面的不同分布,并就这些变量对"哈"的读音变式影响做以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哈"的阴平与上声变式仍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共存,并且各有其使用语域与价值;"哈"的上声变式短时间内不会消弭,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广泛地使用,在一定的语域之中甚至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心理因素为:母语方言情结、言语习惯定式、强势方言效应和从俗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10.
褚东伟 《阅江学刊》2010,(2):116-120
外语能力、母语能力和语际转换能力三部分组成翻译家素质,潜在的还没有转换成文本现实的翻译家基本素质称为翻译家潜质。林语堂在英语和中文方面的造诣以及双语转换能力的形成是其勤奋学习和钻研的结果,其翻译家潜质是自我奋斗过程中自然发展的副产品。林氏经验对于翻译教学和培训工作的启示是:要放弃翻译专业本位主义、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专业精神。  相似文献   

11.
二语词汇能力发展中存在石化现象,石化的原因之一与母语词目中介相关.英汉语言类型的差异增加了学习者在母语词目中介阶段对词汇学习的难度.运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可以展示不同语言同一类词的语义共性与语义个性,有助于学习者对二语词汇语义的高质量注意,促进词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爱萍 《社科纵横》2010,25(3):146-147,149
中介语的石化是第二语言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特征,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倍受关注。本文简要概述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用二语习得中的重形式教学方式(focus on form)对可能石化的语言现象进行干预,从而预防、解决石化现象,避免因教学方式的不当而造成语言石化,以求对二语的教与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古人在评注诗文时,将无明确意义的字词称为“语助”。“语助”入诗作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常用技巧,至迟在宋代已经被论诗者所关注。“语助”虽无实义,但通过分析具体诗例,可知其在诗歌中能够起到填充音节、延宕节奏、抑扬语气、丰富诗意层次等作用,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古人使用“语助”时还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同类型的“语助”往往被安排在五言诗句中的特定位置,这与五言诗歌的节奏、结构特点密切相关。探讨“诗用语助”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虚实相生”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4.
张昱 《社会》2009,29(3):167-175
因灾而致难者,被称为灾民.因此,每逢有灾,就必有灾民.人们对灾民一词已经习以为常,问题在于,受灾群众在被标签为灾民,且这种标签又同时被受灾群众自我标签时,会形成一种怎样的文化,并因此改变了他们原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种被改变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又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得以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15.
李睿 《社科纵横》2007,22(5):167-168
本文以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为基础,用语料方法分析了中国学习者作格动词被动化错误,并且从目的语知识不完备,训练负迁移、认知习惯等角度探讨了作格动词被动化错误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从一语作文水平、二语作文水平、一语译三语能力、二语译三语能力四个方面考察一语、二语迁移对三语写作的影响,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一语作文水平、一、二语译三语水平对三语作文水平的影响存在阀限,超过一定的阀限则影响不明显,而二语写作对三语写作的影响是持久性的。需要保持一定的一语写作水平和翻译能力,发展二语写作能力,力求三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三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问题,尤其是对第二语言与第三语言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三语习得理论,从语言正迁移视角分别选取了日英双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寒暄语,词汇和句型三方面,探讨第二语言(英语)正迁移对第三语言(日语)基础阶段习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弗里斯首倡语言对比分析,为英语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他认为二语学习与一语学习相比是截然不同的过程;二语学习的根本难题来自于母语习惯中的那套特殊的特征;最有效的教学材料应以对一、二语的科学的平行描写与对比为基础;在语言测试中要集中关注那些数量相对较少却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完整的双语对比应包括社会文化特征的描写和对比.弗里斯从理论与实践上为语言对比分析做好了铺垫,开启了现代对比语言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从人类历史来看,自身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作用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外来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该国文化的性质。在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催化下,日本文化是直接从仅有逻辑思维的原始白文化而跳跃形成的,失去了自我定型的机会。因此,被称为被动定型的"有色无根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可塑性强、流动性高、发展性和多元化突出的特性。日本文化自身的这种特性,促使日本在历史上多次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飞跃。本文从日本历史发展历程的四个重要时期——两次中国文化和两次西方文化的全面引入,来阐述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谈状语的一种修辞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义词语在同一单句或复句中复现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几乎随处可见.这一现象也被称为“异语复说”①、“同义重复”②或“羡余成分”③等。这种同义复现现象在状语中尤为常见。如: (1)你猛地感到你想哭,而且立刻就要哭出来④。 (2)如果全部愿望都能立即实现,那也是一种不幸…… (3)真令人难以相信。但这却是事实。……可是他却偏要同她结婚了,多么滑稽。 例(1)是两个状语构成同义复现,例(2)是状语与其他成分的复现,例(3)是状语与句中连词构成复现。同义复现既非偶然现象,则必有其存在的意义,用与不用,修辞效果不同。在此处不用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