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们是在“三W”摄影工作室里看到林怡和许爽的照片的,在那些照片里她们让人感觉很哈韩,所以我们很高兴,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我们连着好几天寻找“哈韩美女”的工作,从见到她们俩照片的那一刻就正式结束了。和那些标榜“哈韩”的人不同的是,林怡和许爽她们两人并没有很强烈的“哈韩”意识,尽管她们也哈,但哈得很温和,淡淡的,甚至给人一种错觉——她们只是不小心和“哈韩”一族撞了一次衫而已。  相似文献   

2.
三年前仲秋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让人难忘的家教研讨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几位母亲的谈话曾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一位中年妇女对身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母亲说:“假如让你再生一胎,要不?”这位年轻母亲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要,打死也不要!”让人意外的是,年轻母亲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竟随声附和:“可不,现在的孩子太难带!”“心扒给他们,也感动不了他们!”这使我们十分震惊。早就听说过欧美、日本一些年轻夫妇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原因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对生儿育女承担责任,而眼前这些母亲们不同。事后,我们采访了这些母亲,得知她们绝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她们都非常喜爱孩子,对抚养孩子也都十分尽责。她们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孩子伤透了她们的心。那么,孩子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3.
阿东 《社区》2002,(10):15-17
“吧女”,是当代都市中新近涌现出的一种职业。据对东南沿海五个大城市的调查,目前比较流行的,有“茶吧”、“泳吧”、“陶吧”、“虫吧”、“锅吧”、“票吧”、“琴吧”等,笔者最近在十余种“吧”里穿梭采访,接触了不少千姿百态、行当各异的“吧女”。在调查中,我认为不少“吧女”还是自尊自爱的,但也有一些“吧女”在不法老板的驱使下,干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对于“吧女”这一事实存在的职业,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使她们的经营行为符合文明社会的规范,同时,对那些行为不轨的老板和“吧女”,应坚决打击和取缔。下面逐一披露她们台前幕后的…  相似文献   

4.
山西娘子关旁有一座坚固的石头小院,住在附近的老人说,它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关押“慰安妇”的地方,离它不远处原来还有两座这样的“炮台”,后来拆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全面侵略中国,除了烧杀抢,还大肆筑“炮台”、掳妇女,强制女性充当“慰安妇”。在这场大劫难中,无数妇女被肆意凌辱,遭受恒古未闻的苦难。一个大风呼啸的日子,记者来到位于黄土高原东端的山西盂县。这里,10多位大娘正等待着日本法庭的判决,她们当年受到侵华日军肆意蹂躏。为讨回公道,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这些老人克服各种困难,一次又一次赴日诉讼。  相似文献   

5.
朱素芳 《社区》2004,(6):20-22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多元化社会服务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打工妹,走进城市人的生活,奉献她们的辛劳和心智,为城市带来方便、美丽、洁净、温馨。但是,她们却是“外人”,城市需要她们的服务,却往往并不接纳她们的情感。在傲然耸立的城市里,她们是那么弱小、孤独的一群。武汉市江汉区武展社区居委会的大姐们,没有忘记她们。一个小小的“打工妹之家”,用不了多少财力物力的投入,却能为打工妹撑起一片天空,唤起她们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一个女人就是一所学校,打工妹的工作做好了,那些对外来人口管理的种种难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当然,我们并不是说,那些地处商场林立或城郊结合地带、拥有众多外来人口的社区,都有必要像武展社区那样成立一个“打工妹之家”,但对如何让外来人口融入我们的城市,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归属感的建设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淘金者,这恐怕是我们每一个城市社区管理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编者  相似文献   

6.
同窗     
十年前我写过一首题为《同窗》的诗,诗中讲述我在广桂线的南行列车上和三个从香港来内地旅游的女孩子“同窗”。三位香港小姐受过英式教育,来自花花世界,却看不出半点洋气和娇气,用同行的西部诗人老杨的话来说,她们朴素得像南国随处可见的红土、亚热带枝头的绿叶。虽然语音难通,对话中闹了不少笑话,如我们说张明敏,她们听成张美美,她们中的一位老家在广东揭阳,竟被我听成溧阳,还认了江苏同乡,但我们仍然谈得很热烈、很“投机”。在广州火车站分手时,竟有些依依不舍。她们指着鼓鼓的行囊说,里面装的都是一路上买的书,内地的书多,价钱也便宜。她们听说老杨是一个文学创作函授中心负责人,都一一报名参加,拜他为师。没多久,我也沾光似地收到她们中的一个寄来的一篇习作,记叙的正是那次“路遇”,内中有这样的句子:  相似文献   

7.
近来,一种贴纸相片在青年一族中风靡起来。不少人的手机、皮夹、钥匙圈等处,一张张贴纸照随处可见,就是那些印有自己头像,“包装”古怪、张扬的照片。原来,这就是近两年来由日本、韩国兴起,被称作是“e时代”照相新概念的自拍贴纸照相。或许你也曾经尝试过,一定会觉得很“酷”,但是否想过投资一家贴纸相馆呢?  相似文献   

8.
陈颖 《淮海文汇》2005,(3):36-3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那些温婉可人的花妖狐魅形象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与此同时,另一类女性形象却被冷落,即《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她们常被称作“河东狮”或“胭脂虎”,凶悍残暴、狭隘善妒,人们遇之如遭“附骨之疽”,避之惟恐不及。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类形象,发掘她们悍妒背后那些发人深省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慰安妇”是慰安妇自己及家人乃至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战争伤痛。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观察视点,通过解剖电视节目《纪事·记忆的伤痛》,透析了包括该节目叙事主体在内的社会人群在面对“慰安妇”时复杂的心绪里沉淀着的性别陈见。  相似文献   

10.
袁筱芬 《市民》2007,(5):12-15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作为中国人,我们或多或少都承蒙过中医恩泽,但是,关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与古代哲学之间的具体关系、中医与儒道佛三大传统如何相互作用,我们却不甚了了。带着寻根溯源的浓厚兴趣,《市民》杂志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易学专家、中医哲学家,也是著名新安医学“张一帖”流派的传人张其成先生。  相似文献   

11.
“同传”不愿浮出水面采访同声传译的工作比我原先想的要困难得多。原以为上海各式各样的国际性活动多如牛毛, “同传”会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可是当我好不容易寻找到他们的时候,她们都说:“不,我没那么好”。这是她们的搪塞,我明白最关键的原因是她们中大多数都拿着非常丰厚的报酬,但纳税问题却很微妙。  相似文献   

12.
淘汰上世纪70年代的老土,现在是80后女生占据半壁江山了。她们新锐张扬、特立独行,她们性格大胆、思维开阔。那些办公室叱咤风云的精英,身份证上的年龄多显示198x;那些家庭内参“一把手”,也多为敢作敢当的“八婆”。甚至她们连床第之欢都自己做主,抛弃矜持,生猛登场。  相似文献   

13.
徐百柯 《社区》2004,(20):36-37
她是《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组惟一的女记者。她和她的同事每周偷拍的“黑心画面”,引起千家万户的“严重关注”,但她们默默无闻;她们的镜头,只能对准一部分造假分子,但她们深知造假其实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原因;她们是新闻记者,“职业伦理”要求她们站在公众利益立场揭露事实真相,但她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人,“出卖”那些视她们为“朋友”的被采访者,也让她们承受着“世俗伦理”的煎熬。  相似文献   

14.
巴金先生在四十年代创作了《憩园》与《寒夜》。前者描写了先后居住在“憩园”大公馆的杨、姚两家没落、衰败的过程,揭示了钱财不能“长宜子孙”,人活着应有高尚的理想和信仰的人生真谛;后者写的是四十年代所谓“战时首都”重庆一个贫穷小职员家庭的悲剧,一场由母亲、妻子之间的隔阂和经济的压迫造成的家庭悲剧。在揭露黑暗现实的同时,作者展示了两个灵魂的痛苦挣扎,刻画了万昭华、曾树生这两个女性艺术形象。她们的遭遇不仅使我们看到那一代中国女性争取自由解放的艰苦历程及最终以无奈屈服为终结的命运,还揭示了女性自身的悲剧性格和封建思想意识的顽固性。 万昭华、曾树生虽然性格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争取解放自由的坚决程度也不同,但却都是清醒地追求过自身解放的一代。她们已不再是鲁迅笔下蒙昧中求索的祥林嫂(《祝福》)或泼辣又无知的爱姑(《离婚》),而是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她们都自觉地接受过“五、四”的新思想,有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万昭华希望当一名护士,“帮助那些不幸的病人,搀这个一把,给那个拿点东西,拿药来减轻第三个人的痛苦,用安慰的话驱散第四个人的寂寞。”曾树生是学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深圳,有一个被人称作“金领丽人”的打工阶层,她们大多是合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顾问、规模较大公司的部门经理等,年薪一般在20-50万元之间,并多在那里拥有自己的房产和私车。请问,她们是如何炼成“金”的?记者采访了她们,原来“足金”的成色是这样炼成的——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79年南通市图书馆开辟张謇研究资料室、开展张謇学术研讨活动以来,3次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多次国内张謇学术研讨会上,关于“张謇与‘五四’运动”内容的专题的论文,一篇也没有,有的人是回避这个专题。我们决定开一个头,以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对这个专题进行探讨,即使最后的结论仍是《辞海》(1979年版)的结论:张謇“在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中反对革命”,这样,我们也是重新研究过了。有位领导指示:“应该还历史一个完整的张謇。”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应当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无私无畏。我们对于张謇先生在“…  相似文献   

17.
吃过晚饭,我经常在小区散步。时间长了就发现,小区的广场上很少有男士们的身影,刚开始我认为是男人不爱散步,直到有一天,陪我散步的老公说:你看,你多幸福,我每天陪着你;看那些女人,大多是老公长年不在家,她们又要忙生意,哪有人陪她们散步。我才明白为什么在小区没有见过那些女人的丈夫,而女人们成了我们小区的“主要内容”。小区8号楼一层是车库,但没有人停车,车库变成了门面房──两家小诊所、一家小卖部、外加两家棋牌室的领地。第一家棋牌室的老板是个近40岁的女人,当初她先是用这房子开了一家水果店,我每天都要在她那里买些水果回家。我…  相似文献   

18.
5年前,我在重庆街头采访过一个捡垃圾的人。他叫张春山,甘肃天水人,24岁。他的一身“行头”很打眼:白衬衣、白手套、草帽,手中还有一个铁弯钩。特别的是,他的一身衣服居然干干净净。刚见面他就纠正我的话:“我们不是捡垃圾,是拾荒贷,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留学生队伍的空前壮大,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陪读夫人”群落也涌现了出来。她们远涉重洋“飞”到留学丈夫身边后,是如何在中外文化碰撞下生存的?她们的爱情是浪漫还是苦涩?她们眼中的新加坡、美国和瑞士又是怎样的呢?日前,笔者在上海和西北等地,对一些回国探亲的陪读女性进行了采访。 女模特“拾荒”也美丽 今年29岁的陈琳有着1.77米的纤细身材,加上一头乌黑光泽的秀发和楚楚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大兴县天堂河农场附近一片占地将近600亩的土地上,有一堵高大厚实、上端拉有铁丝网的围墙,墙里墙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里就是北京女子监狱的所在。当我们看到那些年青漂亮、和同龄女孩子一样端着饭盆嘻嘻笑笑的女狱警,还有那些剪着短短的和许多中年母亲一样发式的监区长时,我们一时间很难想象出她们所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当我们说出这样的疑问,给我们带队的田监区长摇了摇头,有些艰难地说“有些话没法说,说起来心酸哪!“我们看到她被岁月和职业打磨得锐利的眼神之间涌上了一层水雾。在这大墙之下,生活着两类截然不同的女性,在她们和她们之间有着多少不为人知却又难以言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