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马克思与哲学的关系向来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态度谈起,指出马克思在讲消灭异化时,并不是真要消灭异化概念本身,而是要消灭这种概念本身的抽象使用,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在消灭异化之后仍在学理和思维层面保留了异化概念这个事实获得证明。照此,马克思所讲的消灭哲学并非要消灭哲学本身,而是要消灭旧的哲学,代之以新世界观。因此,当马克思讲自己的学说是实证科学时,他更多地是强调新旧世界观的对立,而不是讲自己的学说就是不折不扣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理论形成过程中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马克思站在其现实人的立场,对犹太人间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并为犹太人间题的解决提出现实路径,这直接突显着贯穿于马克思哲学始终的”现实”本性。马克思哲学正是立足于现实,展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并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指明路向,抓住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本性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真正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借鉴历史经验,清除和防止有意无意地宣传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人性、人性异化、人道主义并把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质、核心和理论基础的错误思想倾向,下面,对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一简要评介。因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与这种被称为抽象人道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针对布·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创立了“真正批判的世界观”。1843年年底,为了回应普鲁士政府的保守政治,布·鲍威尔以“自我意识哲学”为基础,把宗教批判进一步拓展为“纯粹批判”,寄希望通过对群众的“有限的自我意识”的批判实现人的自由。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的过程中指出,其“纯粹批判”把人抽象为“自我意识”或“精神”,在一切领域贯彻“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实质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向康德费希特主义立场的后退。鲍威尔通过精神批判提升人的“自我意识”而实现的“自我意识的自由”是一种缺少现实内容的主观主义自由。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体的人”出发,指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实质的意义上增进人的自由,不能寄希望于个体的“善良意志”和“普遍的自我意识”,而是必须改造现代市民社会,建立“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同鲍威尔“纯粹批判”哲学的争论,反映了黑格尔的弟子们是向后退回到康德费希特主义还是向前发展黑格尔主义来实现个体自由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们党内的部分同志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不那么坚定了,感到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其实,我们应该坚信: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伟大的现实运动,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革命实践,都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目标的运动;共产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在许多难以预料的波折反复中显示出它的不可抗拒性;中国共产党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7.
在19世纪40年代的中后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他们的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理论过程中,与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曾开展一场激烈的论战。《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以一下简称《形态》)、《反克利盖的通告》和《共产党宣言》第三章,便是马、恩共同投入这场斗争的光辉记录。然而,对这场论战的历史作进一步的考察,就不难发现,恩格斯在斗争中作出了独特而  相似文献   

8.
艾伦·伍德批判了以“后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其理论核心是主张消解阶级和阶级斗争,通过扩展资本主义民主达到社会主义。该思潮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主张阶级退却,对民主有多重误解,对社会主义目标有多重误判。伍德坚持运用马克思的阶级和历史理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为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新视角,但也存在忽视其他革命力量,对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缺乏系统性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一系列批判中,一个令人瞩目的层面当属对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又称德国的社会哲学”(derwahreSozialismus,aliasdeutscheSozialphilosophid)[1]的批判。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有着系统的反映。该批判内容极其丰富,既涉及释述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缘由、对其产生条件的分析,又含盖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价值取向以及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渊源等众多方面内容。对于一种理论的科学批判,首要的是对该理论所依据的前提和基础的批判。本文主要考述马克思、恩格斯对…  相似文献   

1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2卷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形成、流变过程和实质的揭示,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派别思想代表的具体论述,再次确认,"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是现代社会变革的表现和产物。她不能靠"哲学论证"、思想演绎和"美文学描摹",其"建筑基石"不是抽象的自然与社会、"生活与幸福之间的二重性"的消解,不是虚幻的"人类的特性的完全体现",恰是从"最粗暴的关系"和"粗暴的对立"的社会出发的;"禁锢于意识形态之中"、试图通过"哲学概括和阐释"来使其理论和体系精致化、科学化的做法,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实质性推进。这些对于我们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推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是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流派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卡贝、德萨米和魏特林为代表的空想共产主义。空想共产主义学说是一种本能的、粗糙的共产主义思潮,它对启发、教育工人群众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然没有越出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限制,空想共产主义者不能阐明历史的规律、阶级斗争的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不能使自己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思想的关联越来越为学界关注,这为我们进一步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来源以及理解马克思创立新哲学的问题意识和思想契机提供了新视角。就此而言,德国浪漫派的反讽思想可以成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面对启蒙思想对世界的祛魅,德国浪漫派希图借助反讽思想来重新为人唤回精神和神性,但因反讽思想的内在矛盾而陷入了理论困境。在继承黑格尔改造德国浪漫派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取消了作为人类精神异化的绝对精神,将人的主体性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实现了反讽思想从否定性的“消灭”向肯定性的“创造”的倒转,不但化解了德国浪漫派反讽思想的理论困境,而且为反讽思想的现实化找到了“无产阶级”这一积极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特质。特别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的批判,揭示出其哲学的思辩性质;强调了道德观念的阶级性,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运动”,重新强调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提出的这个论断。本文仅就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意义,作一些肤浅的分析。 把共产主义看作一种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时期提出的。 科学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下才开始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5年——1847年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强调把“共产主义”当作一种运动来看待。他们写道:“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的经验,正确地分析了我们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之后的大好形势,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和奋斗目标。为了进一步把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共产主义运动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阐述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战略方针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运动”。这个论断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领会和思考。本文拟就这个论题,谈谈我们学习的初步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17.
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小私有制,不使资本主义介入的商品经济,废除国家的无政府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蒲鲁东妄图恢复小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一种历史的反动;万世不灭的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共存共荣的观点无异于天方夜谭;取消国家的无政府主义只能有助于维护资本主义统治。认真研究马克思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的批判,对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是把握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关键文本。要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性人文关怀的起点,就必须考察手稿所指出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异化"与"对象化"概念的含混使用。唯有获得清晰的"异化"概念,马克思才能在扬弃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真正的关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马克思从形而上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可能性、现实可能性与必要性.阐述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政治经济学解构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指出了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使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进入到现实领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哲学观是哲学的自我关照或哲学家的自我意识。马克思通过一系列著作表达了自己对哲学的理解。马克思哲学观是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点的,是对传统哲学的扬弃,具有反思辨、批判性和开放性的理论特质。以实践为立足点,还使马克思哲学较现代西方哲学而言更彻底、更深刻,从根本上超越了主客、理性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模式,更具有了普遍性和现实性的品格,实现了哲学史上从"理论批判"到"实践批判"的革命性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