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财政意义及财政对策孙健夫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振兴财政的重要基础。振兴财政是当前我国财政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最近一个时期,许多同志就如何振兴财政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有的同志讲,振兴财政的关键,应从...  相似文献   

2.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山区财政困难已成为全省财政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要振兴广东财政,必须改变山区财政状况。本文首先说明壮大山区经济,振兴山区财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接着分析当前广东山区财政经济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发展山区经济,振兴山区财政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3.
振兴江西财政的战略性目标,应当是力争财政收入增长的“三个略高于”,促成地方财政功能的“六个重振”,到本世纪未,实现江西财政的初步振兴,至2010年,全面建立起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范有序、功能健全、运作高效的新型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全省财政状况,振兴地方财政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业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迫切要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力乡村振兴。文章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了山东省2010~2019年17地市的农业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农业经济的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管理因素和随机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都有影响,调整后的农业生产效率普遍下降,而更多的地市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而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挤出效应”,财政教育支出的效果也不显著,为此,提出了一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二十载财政理论写新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财政理论研究的总趋势为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在财政类型、财政模式、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气氛和对待西方财政理论方面的七大转变。财政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在财政本质、财政职能、理财思想、征税依据与原则和“一体五两”职能方面的五个进展。财政应用理论研究取得了在税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公债与财政投融资、公共支出、分税制、复式预算、财政平衡、财政与央行分工协作与财政货币政策配套运用和振兴国家财政理论方面的十点贡献。财政理论研究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端正研究的态度和方法,继续遵循深入研究财政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思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体系,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对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工具选择偏好进行研究,有助于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文章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选取60份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文本,依据内容分析法,构建政策工具类型、政策工具作用领域、政策工具价值目标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对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工具使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财政在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偏好激励型工具和系统变革型工具,能力建设型工具相对较少。政策工具在政策作用领域积极部署,政府对项目资金管理最为重视,群众生活保障和产业振兴领域相对不足。政策工具的价值目标中侧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价值原则倾向于公平。因此,建议优化政策工具配置,适当减少系统变革型工具的使用次数,增加能力建设型工具的运用频数,加大资金使用的公开力度,优化政策工具评估体系,建立事后反馈制度,创新激励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激励对象侧重于农民。  相似文献   

7.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几乎成为中央及各级政府官员的口头禅,也是对我国目前财政困难形势一种形象的描绘.但是,应当看到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有我们所希望的那种充裕的"米".而且,我国即将加入WTO,财政形势会变得更加严峻,"米"可能会更缺.怎么办?本文认为,我国要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从增收节支上考虑,而应该对诸如财政职能等一系列财政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只有把这些基本问题弄清了,我们才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才能找到振兴财政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农业税取消后县级财政凸显出的几个主要问题,认为目前对县级财政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县级财政存在的问题。以财政职能和财政制度相互关系理论为依据,重新定位了新时期县级财政职能,提出要解决县级财政问题,应进行县级财政制度创新,明确划分县级财政的事权、调整支出范围,培植县级财政税源、确定县级财政的主体税种,规范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县级债务的基础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强化县级财政的预算自主权、规范预算管理中的各项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财政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手段,在三环节的社会财富分配中,它不仅直接改变着社会利益关系的重组,而且还对初次分配环节和第三次分配环节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财政再分配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功能。以财政转移支付为手段促进各方利益的协调,以税收制度为手段促进橄榄形群体结构的形成,以公共支出为手段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严密税收征管为手段强化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但是,需要理性看待财政政策功能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并且为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绿色发展回答了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如何实现统一、农业如何保持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农村如何摆脱对城市的依附三个关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的关键性问题,阐明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是生产力布局优化、“两山”转化以及消费绿色转型,科学回答了乡村振兴的“如何可能”的问题,阐明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1.
公共财政是人类社会进入到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财政模式。公共财政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中国之所以要实施公共财政模式,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财政职能转变和振兴财政的需要。公共财政模式的构建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为条件。要实现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政府财政应理性地退出私人商品生产领域,而转为为公众提供公共商品和公共服务。同时,还必须推进财政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财政部门通过改革已形成一整套较为规范的制度,但仍存在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通过分析辽宁省财政内部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指出财政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方向,并提出强化财政内部监督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不仅关乎财政的绩效评价,而且与农业的健康发展密不可分,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结合财政绩效管理的重要评价维度——财政透明度,基于2008~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和上海财经大学公布的省级财政透明度报告对财政透明度进行测度;采用静态面板回归方法,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财政支农资金效率进行分析;利用混合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财政透明度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省级财政透明度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但财政透明度逐年递增;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尚未达到最优,且财政透明度对于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效率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研究认为,应进一步提高“阳光”意识,提升省级财政透明度水平,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综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4.
财政职能取决于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必然要求财政职能的调整。财政职能调整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财政支出定位与生产建设性支出的结构问题。本文从定位财政支出,借鉴西方国家财政介入经济领域的普遍性,结合安徽省情研究财政支出如何基本而不是完全退出竞争性经济领域问题。通过分析研究,科学确定生产建设性支出结构,提供我省今后几年财政支出中生产建设性支出比重的可行性预测和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县域财政压力的加大,县级政府干预金融资源配置导致县域金融市场沦为政府的“第二财政”,对县域金融稳定产生冲击。基于2011-2021年142个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数据及其所在县域的财政数据,运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县域财政压力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在财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县级政府主要通过干预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信贷投向,实现对县域内金融资源的配置,进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增加,即“金融财政化”增加农村商业银行风险。但进一步研究显示,县域财政压力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产生影响需要一定的前提,当财政赤字率高于3%的国际安全线或当县域金融市场为寡占型市场时,县域财政压力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有显著负面影响,否则影响不显著。此外,由于县级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若政府对市场采取激励手段,例如构建县域范围内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或“政银保担”联动机制等,县域财政压力虽然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和房地产贷款占比提升,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不升反降,这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金融协同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战略部署,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征程上乡村振兴必然面临诸多新挑战,这些挑战呈现为一系列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和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性、全局性、战略性、时代性的问题,可称之为前沿问题。基于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调研,选取乡村振兴的政治逻辑、指导思想、两条底线、统筹推进、融合发展、县域经济、多轮驱动、深化改革、国际合作和党的领导等十个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阐述,对每一个前沿问题聚焦于回答“为什么是前沿问题”“问题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把握、领会和理解这一问题”三个方面,着眼于为客观认识、准确把握和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并进一步讨论了加强乡村振兴前沿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构建技术有偏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从生产要素的增减与转移角度,系统诠释有偏技术对产量增加和生产结构改善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建立GMM模型,实证考察保险科技对三产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保险科技通过增加生产要素、调节要素分配等方式发挥作用,一方面,保险科技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量提高,推动了纵向融合;另一方面,保险科技能够调节资源配置,促进质的转变,推动了横向融合。由于保险科技的有偏性调节了产业的规模和结构,保险科技对三产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的影响存在差异:对纵向融合体现在延长产业链,对横向融合体现在形成新业态;保险科技对纵向融合的影响会随着财政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对横向融合的影响会随着财政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据此,提倡加大财政补贴效率、强化农户的技能培训、鼓励农户创业,从而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经途径。通过对全国省级乡村振兴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探究我国各省级政府执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结果表明,全国省级政府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所选择的思路与策略具有共性: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为乡村振兴构建长期稳定的制度基础;强调资源整合,实现融合发展;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注重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相衔接;着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金融服务的支持;通过数字赋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绿色减贫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文在界定绿色减贫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梳理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减贫形成的政策框架,评价了绿色减贫的总体成效。绿色减贫的经验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开展"乡村绿色振兴工程",按照"三步走"的战略安排,通过绿色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质增量。目前亟需搭建乡村绿色振兴的总体框架,建立面向重点生态功能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瞄准机制,建立以财政机制为主体的乡村绿色振兴的保障机制,建立乡村绿色振兴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考核机制,继续在乡村绿色振兴中发挥绿色减贫的有益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国际比较看如何完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问题的分析研究。总结各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一般经验和基本原则,并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特点,提出完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建议和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