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在选材取向?结构安排和作者态度几方面都存在着"实"与"虚"的对照。作者乔叟主要取材于客观现实中可见可感的人与物,以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为描写对象,这些材料属于"实"的内容。读者既可以了解逝去的时代,又似乎可以看到自己及周围众人的影子,极易产生共鸣,这正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吸引力。同时,原文中所表现出的乐观豪迈精神又是其作者的主观心境,相对较个性化,属于"虚"的因素。作者描绘的人物虽多,但起组织作用的只有两人——"我"和酒店老板。香客是"实"的组件,两位组织者是"虚"的聚合力,"虚"的力量使"实"的组件结为整体。作者乔叟对原文中的人物没有明确的评判,却流露出嘲讽或宽容,其态度也是"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2.
“火”在小说《简·爱》中被反复提到,作者对“火”寄寓了不同的寓意。它是这部小说的一条暗线,在刻画男女主人公罗切斯特和简·爱的情感发展过程以及简·爱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光明温暖之火、生命之火、可怕之火、比喻之火来谈谈“火”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所写人物甚多,不少为作者杜撰而成。但细考其中所写文武官员,多可见于宋,明两代之正史,杂史和野史笔记。然而作者写官员,并不囿于史实,限于当时世风时政的特质和作者个人的素质缘由,《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进行了“我化”处理,“近史而悠缪”,形成明显二律背反的扭结。其中重要人物狄斯彬的“我化”叙写,可视为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4.
德国作家台奥尔多·冯塔纳的代表作《艾菲·布里斯特》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普鲁士贵族社会的名誉观念为暗线.以女主人公艾菲·布里斯特的婚姻悲剧为结局,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下扼杀人性的虚伪名誉观念和准则。艾菲的婚姻悲剧不过是当时普鲁士贵族社会中虚伪名誉观念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5.
《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是唐雪凝先生1999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新著。其特色可以用“新、实、活”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锐意创新”、“新颖实用”、“炅活生动”。...  相似文献   

6.
国际主题与女性中心人物是亨利·詹姆斯文学世界中极其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詹姆斯作为一个文化身份与性取向皆较为复杂的作家,其个人体验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呈现一种综合的动态关系:19世纪美国人对欧洲文化的回归式探寻与“朝圣”情结、历来文学领域女性价值及其形象的被忽视,跨欧美文化的生活经历、性倒错的个体心理体验;两个维度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詹姆斯小说国际主题的特质与以女性形象作为小说中心人物的文学选择。  相似文献   

7.
作为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已被学术界广为研究与认可,但作为女性写作和女性主义批评先驱的伍尔夫仍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分析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的创作手法,指出其意识流手法契合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心理特征,从而疏离了主流写作传统,达到了一种解放的自由境界,是女性创作的典范;而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是最早的男性作者笔下的关于女性人物和女性作者写作的探索,乃女性主义批评的源头。同时,伍尔夫战前为妇女投票权的努力及作为“女性合作协会”参与者的行动激发了人们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作品的三个主要女性人物的比较分析,三位女性人物是《喧嚣与骚动》中的凯蒂·康普生(Caddy Compson)、《在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本德仑(Addie Bundren)和《圣殿》中的坦普尔·德莱克(Temple Drake)。试图诠释福克纳的作品中表现出的作家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境遇的深切的同情,体现出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9.
安德烈·马尔罗是法国20世纪上半期的重要作家。他的写作生涯分为小说创作和艺术史论著两部分,而奠定他在法国文坛地位的则是他的6部小说。由于他年青时在东方的冒险经历,他的3部小说都以东方革命,特别是以中国革命为题材。其小说对当代人的状况、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哲理思考。马尔罗是较早提出“荒诞”观点的法国作家,他对荒诞主题的独特表现手法对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和现代派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浅议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达到“信”,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忠实于原文,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机械理解,逐字翻译;而应该吃透原文抓住其精神实质,用简洁、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翻译中恰当地应用“虚化”和“实化”是指词、词组或句子在翻译中既不能译得过“实”,又不能译得过“虚”,“实”或“虚”应该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下半叶,北美殖民地问题成为当时英国的时政焦点,知识界人士纷纷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斯密是其中最为杰出的观察者之一,他提出了解决北美问题的两种可能——分离或合并。他的政策主张有两个意图,一是为了把英国从当时的财政窘境中解救出来;更为根本的,是为他一生不懈倡导的“自然自由”原则寻找一个最佳例证。他抨击英国的北美殖民地政策是以贸易管制和商业垄断为主要特征的重商主义体系,侵犯了“最神圣的人权”。斯密借北美问题达到了抨击重商主义和张扬具有现代平等色彩的“自然自由”理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豪门春秋》是美国现代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发表于1905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后纽约上层社会为主要背景,描述了一位年轻女子——丽莉·巴特的种种遭遇。犹太富商西姆·罗西德虽然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但由于其身份和民族的特殊性,在小说中却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这三个角度出发来探讨罗西德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当时的境遇,并将其与同为犹太民族的、处于16世纪末的另一个文学人物夏洛克作一比较。西姆·罗西德是继夏洛克后又一个犹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3.
外祖母家有一个很大的园子,我的童年就在那儿度过。园子里有一道长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青藤,搭起了一座绿色篷帐,外祖母管它叫“凉棚廊”。藤有两种,凌霄花和紫藤。一到春天,它们争相抽出柔嫩的新藤,枝枝蔓蔓地往上爬呀绕呀,比赛似的,看谁爬得高,看谁绕得远。绕着绕着,就缠到一起了,分不清谁是谁的枝,谁是谁的叶。夏天,藤萝叶子更是疯长,重重叠叠,密不透风,整个长廊都郁郁葱葱,浓荫蔽日。  相似文献   

14.
圆舞曲是最富于轻音乐特徽的一种音乐体裁,也是较为普及的一种音乐形式,19世纪中叶起,得以迅速发展,尤以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最富盛名,它以其生活性、感染性、独立性、广泛性及经典性存国内外传播开来,奠定了他“圆舞曲之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9·11”后中美反恐反扩散合作使中美关系明显改善。但是,由于“9·11”后美国实施“高调反恐反扩散和低调遏制潜在敌人”的对外战略,打着反恐反扩散的旗号谋求全球霸权,因此中美在人权问题与台湾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和在军控与地缘战略领域的深刻矛盾依旧,美国在反恐反扩散的同时继续强化“以台制华”战略,企图通过与中国的“强硬接触和有限合作”遏制中国崛起和把中国纳入其主导的世界秩序。所以,“9·11”后中美关系的改善基本上是小布什上台后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之后的恢复性改善,并没有发展到30余年来的最好状态。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情采》篇论述的“情采”关系,并不等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是作家创作情感的“诚伪”与作品文辞的“华实”二者的关系。作者提出的创作主张是“以情驭辞”,要求作家的创作要怀有真诚的情感来自然为文.反对竞逐新奇地夸饰文辞。作者通过“情采”关系的论述,意在矫正文坛上浮丽的风气,建立朴实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向南京政府提出了“武力确保东北”的主张,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明令张学良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先后经历了“与日本政府交涉解决”、“依国联公理解决”两个阶段。然而,随着日军对东北侵略的不断扩大及对日本政府和国联幻想的破灭,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又回到了“武力解决”一途。但由于蒋介石对中继续推行其“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在向蒋求战不成、求授不得的情形下,被迫下野出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始终未能突破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篱樊,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抗日须全国一致”(实质上是主张由南京政府统一领导抗日)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实行了在军事上不抵抗,在外交上依赖国联的政策;在对日交涉问题上,经过了由反对“直接交涉”到主张日军退出占领区后在国联“照拂”之下交涉的过程。在国民党中央政府会议第二九七次会议前后,即锦州危急的形势下,南京政府开始标榜“抵抗自卫”,但“抵抗”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其对日妥协的政策仍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的根源在于现代性本身,其实质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两种极端文化价值普遍主义之间的严重对抗,面对全球化趋势和世界的多元文化共处这个事实,走出“9·11”事件所反映的人类面临的困境,全球联邦的构想有着特别的价值。当务之急是,加强各民族国家,各文明,宗教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对话,努力推进现代文化及其制度的创新,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正和全球公正。  相似文献   

20.
奥尼尔成长在虔诚的天主教家庭,自幼深受宗教思想熏陶和感染,宗教信仰深入其骨髓;其生平遭遇和他内心的自然主义情结却驱使他去排斥宗教,这种对于宗教欲罢而不能的态度导致他毕生陷于宗教迷茫与彷徨中。针对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及他的生平的研究,挖掘其内心世界对于宗教的彷徨和迷茫及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