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南联大国学教育的典范价值,根源于那个特殊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它主要表现为雄厚的国学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上对国学教育的倾斜,传道解惑与学术实践和创作实践的紧密结合等。联大国学教育的文化效应机制,其生成根基是名家因素,亦即国学大师及其学术著作的文化影响力,其生成关键在于国学大师们的多重文化性格。联大国学教育的精英模式及其文化效应机制,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学教育之所以在与世隔绝近百年后能够重新进入国人视域,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学教育具有显著的文化向度,可以对当代应试教育起到很好的纠偏补弊的作用。它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文化气质的人。凸显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应注意四个问题:第一,传统文化教育越早进行越好;第二,谨防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国学教育;第三,强化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功能;第四,把教师定位在学习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国学教育和传播具有优良的传统,很有借鉴价值。国学教育和传播依托于藏书楼和图书馆。古代藏书推动了国学经典传播,促进了学术与教育发展。现代图书馆是国学经典传播的重要阵地,应该大力弘扬国学教育,加强国学经典传播,这也有利于当前我国的国学重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学热"的兴起是多种原因综合形成的结果。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我国高校开展国学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国学的涵义和地位、国学教育的意义的认识还是正确的,对国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少数学生对国学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持排斥态度。同时我国高校国学教育存在明显缺失或不到位的情况,教育形式和手段过于单一。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5.
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是,先进文化不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坚持向先进文化学习,同时以“文化的馈赠”的态度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才能葆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这不仅是文化交往的出发点,也是从事国学教育与传播应该持守的立场。国学教育和传播需要一种文化向度,其含义首先是在国学教育和传播过程中须要坚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主体意识;其次,文化向度还包括国学教育和传播的目的或者取向,即以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为目标,增加其心智结构中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底蕴;第三,国学教育和传播的方式应该具体化、生活化。国学教育和传播只有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它就永远只是书本上没有生命的死知识,或者硕儒大师们的高头讲章,而和继承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关。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学界对国学概念的争论一直未断。国学概念的倡导者和质疑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文认为,国学指周秦至清末以来中国社会整体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它在地域上不仅包括本国原生的学术文化,也包括为本国文化体系所吸纳的外域文化;在时间上不仅包括古代传统文化,还包括近现代文化;正确看待国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学的现代形态,发掘国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国学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当前沸沸扬扬的弘扬国学有用与否的讨论热潮,本文首先肯定了研究、开发国学具有积极意义,继而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的分析中指出了国学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意义。最后,本文从加强研究、师资保证、课程结构优化、多种途径结合、防止走入误区这几个方面就如何在高校中加强国学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学教育的理性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国学自身魅力、教育发展内部问题等多方面原因,国学教育在全国各地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势头。但是,国学教育作为教育界刚刚兴起的事物,人们对此易于出现较为迷惘的情感倾向和极端的行为举措。为此,我们应该详尽了解国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走向,理性地分析其利弊和发展中的问题,并以泰然、辩证和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今的国学教育,才能为今后国学教育提供一个较为科学、清醒的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9.
国学教育热——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的认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学术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学教育曾经培养了一代代经天纬地的人才,在维护民族独立和推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国学思想中的封闭和保守因素,使之在近代东西文化碰撞中衰落,致使国学教育一度退出历史舞台。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学价值的重新发现及其在解决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种种问题方面的特殊作用,使之又重新崛起。为了使国学教育健康发展,还需要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当下的青少年培养提供思想资源及实践范例,结合大量史料,对康有为的"国学教育"实践经历、思想和方法进行发掘、体认和剖析。分析认为,康有为重视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学术,但不废新学;主张改革教育,倡导"博学"、"中西合璧",兼采中学和西学之长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式人才,从而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整体提高,其中德育尤重;教学方法上,采用"启悟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注重"对话式"教学,在自我之间、文本与学习者、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对话,共同分享学术思想智慧,提高文字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倡导"从游式"教学,常常带领学生去体验自然山水风光、参与其与他人的谈论对话——"耳濡目染"、"见贤思齐"。  相似文献   

11.
钱穆从社会形态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士人阶层为社会政治领导者的平民社会,在此基础上,中国古典政治以选拔贤能参加、组织政府为主导原则,并由此建立职权分配细密的职官制度。钱穆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政治衰败,社会的平铺化导致社会缺乏力量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主要结构性缺陷。钱穆先生的局限在于欠缺现代自下而上的权利观念的视野,还在古典政治的理想中寻找解决其弊病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学课进行素质教育,一是要抓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问题既是考古学的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因而理论上的推进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对于文明与国家的概念、标志,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的时间与空间,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与路径,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机制等问题,梳理了学术界已有理论观点中的贡献与局限,也阐述了笔者自己近20年来所进行的有关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4.
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问题既是考古学的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因而理论上的推进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对于文明与国家的概念、标志,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的时间与空间,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与路径,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机制等问题,梳理了学术界已有理论观点中的贡献与局限,也阐述了笔者自己近20年来所进行的有关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5.
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 ,它出现于汉末、魏晋之际 ;纸质书写材料的流行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先秦是中国文明史的开端 ,是中国文明从逐步萌生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时代 ,其内涵十分丰富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待深入开掘的地方也比较多。其中对先秦社会形态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可以说是一个学术热点。先秦社会形态的研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术工程 ,其主要内容大体包括早期的国家形态、社会结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想等方面。为了推进这一学术领域的探讨 ,本刊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 ,从不同的学术视角撰写了以下一组笔谈文章 ,并从各自的切入点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以期推动先秦社会形态诸问题的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7.
"革命"一词,源出《尚书》和《易传》,与汤、武革命紧密相连。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臣民推翻君主;二是诉诸暴力手段;三是"诛无道",为民请命。"革命"作为维护"民本"、捍卫"民权"的一种手段,对君主专制下暴君暴政构成了一种威慑,具有积极、进步的法理意义。不过后来历朝历代的某些"革命",都走向了反面,这却是值得引以为戒的惨痛教训。衡量"革命"正义与否、合法与否的试金石是看其对人民是否有益。有益,这种"革命"就是值得赞赏肯定的;无益而有害,那么,这种"革命"就是值得警惕防范的"假革命"。  相似文献   

18.
“新国学”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展的本土文化学说,有助于培育优良的国民品格与国家品质,提高“软实力”。“新国学”有五个特点。首先是开放性,通过吸纳海外各种相关的进步学说,形成“大国学”格局。其次是实践性,从想法(理论)、说法(文本)导向做法(实践),“行动国学”比“书斋国学”更生动,更深刻。第三是群众性,国学即民学,升温的土壤在民间,草根文化最有生命力,青少年决定着国学的未来命运,人脉重于学脉。第四是科技性,要借鉴实证的自然科学方法,既研究客观规律,也研究使用规律的规律,推动国学的技术化。第五是物质性,经济是中心工作,国学为国策服务才有前途,为了促进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应该启动“企业国学工程”。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本文提出:现代工业文明正在走向衰败;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将会取代工业文明而引导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本文论证了生态文明兴起的客观必然性,阐述了生态文明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类起源问题有多种说法,以一祖(一元)、起源地为"亚非洲"的说法比较妥切.人类发展到5万年至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后,形成的蒙古利亚人,约于二三万年前至一万年前迁入美洲.他们在被大海隔离而孤居美洲后,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下创造了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原始文化(乃至中古世纪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破译<山海经>>一书,将美洲的原始文化归为中国史前"三皇"、"五帝"(几乎都判定为今四川人)创造的,是不客观公正的,也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