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歌 《人生与伴侣》2006,(12):61-61
有个人我并不喜欢她,但她很喜欢我。她比我大八岁,是台湾人,是我们公司供应商的一个部门经理。从一开始就是她主动追求我,当我们第三次见面的时候.她就迫不及待地向我表白。当时我对她不是很动心,觉得自己也比较有能力,以至于她百般邀请我去她公司发展。我也没答应。  相似文献   

2.
黾子 《新天地》2016,(5):12-13
我与许燕吉为金陵老年大学的同窗好友,一起读书论文十几年,直到2013年夏天,我们同在黄山避暑,一个月内朝夕相处,我才真正为她的风度与气质深深折服。她最喜欢的打扮是穿着她自己用手工缝的一件素色衬衫,脸上挂着大大的笑容。出身书香门第的她非常爱惜书籍,从不把书本放在不洁之处,或随手折叠,阅读时总端端正正地坐着。她对物质生活无任何要求,掉在地上的食物拾起来洗洗放入口中,待人却非常宽厚,慷慨资助有困难的亲友。她曾经身处黑暗,但她没有让这黑暗吞没自己,亲手把自己领向光明。她得到的一切都是她自己争取来的,她说,我不相信一个好的家庭必须有血缘参与其中,我的家庭是我争取回来的。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有一位睿智的老太太。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向她问问题。而她也总是有问必答。 小孩中有一个调皮鬼。有一天他抓到了一只小鸟。他双手捧着那只鸟,然后招来一群朋友,对他们说:“我们去耍弄一下那个老太太,好不好?我先问她手里有什么,当然她会说有只鸟。  相似文献   

4.
吴作兴 《老友》2013,(2):39-39
我和妻子的结合,虽说不上是“患难之交”,但也称得上是“贫贱之交”。那一年,我是一个22岁的农民.居住在一个穷得有名的小山沟里,房子上面盖的是稻草.外出劳作要走一里多山路。她居住在修河边一个地广人多的大村庄.因生父早亡而家境贫困。曾经有几个家庭条件较好的青年向她求婚,她都没答应。后来她却答应嫁给家庭条件不好且相貌平平的我,这也许是我们命中有缘分。  相似文献   

5.
家庭网吧     
《老友》2003,(1)
我上海一个网友,她今年78岁有余,我们经常相遇在聊天室。她和我无话不谈,我和她,用她的话说,想说啥就说啥。她是东北人,早年在上海工作,我们从国事聊到家事,甚至于个人生活细节:我说,我一个孙子上大学,一个孙子才四岁。大孙子如何的文静,小孙子如此的调皮难照应,爸爸妈妈都很忙,我们老了带不动,担心小阿姨  相似文献   

6.
会走路的梦     
铁凝 《社区》2008,(26):21-21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起来。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的一次不幸。  相似文献   

7.
不忘中国话     
儿子被西雅图基因研究所聘为研究科学家举家去了美国。前些时候儿子从美国打电话给我们,小孙女婧婧争着与我们讲话,她用英语向我们问好,祝我们身体健康。其实我懂英语,有意装作听不懂,要她用中文再讲一遍。并对她说爷爷奶奶很想她,问她什么时候回中国,婧婧说等她过两年上小学放暑假时一定来看我们。我说到时候恐怕你已不会说中国话了。谁知,她却像个小大人似的说,我是中国人,我和爸爸妈妈的祖国是中国,我不会忘记中国话。我连连夸她是好孩子。 10年前,我曾经接待过一位旅居美国几十年的老华侨,他祖籍江苏响水,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南京工作,我很少见到他们,就在这时,一名陌生人给我母亲般的关爱。……她的一举一动,她对我的关心与照料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她其实也有自己的女儿,她待我像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好,我会珍惜这样一个好的机会。今年,她又打来电话,让我暑假去她家玩儿,此时我的心情用词语是无法形容的。”  相似文献   

9.
早晨刚到校,就见到我班上的一群孩子围着一个女孩。走近一看,原来被围着的又是霞。因为家庭过分的宠爱,霞性格孤僻,平时在班上很不合群。连课任老师也常常因为她的“不合作”而对她颇有看法。今早,是因为霞值日来迟了,遭到了其他值日生的“围攻”。霞站在那里,流着眼泪。我走上前,其他孩子便纷纷向我诉说着霞的不是;而霞一言不发,毫不为自己辩解。看着泪流满面的她,我知道她已在认错了,只是没有说出口。我想帮她擦一下眼泪,可是一掏口袋,发现手帕没有带。于是,我便伸出手臂,用衬衫的衣袖将她满脸的泪痕轻轻地拭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今天上午,我们过了足足一节课的保龄球瘾。游戏开始了,第一个上场的是我们班的“小百灵”封培培。只见她两手紧握着球,恐怕被别人抢走似的。封培培迅速把球扔了出去,球缓缓地向前滚去。“啪!”可惜只打中了一个。她撅着小嘴走开了。第二个上场的是一向很自信的于秋弟。她顺手拿起球,轻巧地向“滑道”上一扔,说来也怪,这个保龄球特别听她的使唤。不偏不斜刚好打了个正着,只听“哗哗”几声,一下子七八个保龄球瓶就地倒下。她得意地向我们走来,似乎在向我们显示她的成功!此时的我哪还有心思再关注她的表情,因为马上就轮到我了。我不知怎么的?紧…  相似文献   

11.
咫尺天涯     
我一会儿看你,一会儿看云,我看你时很远,看云时很近。 ——题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和清之间出现了一道屏障。看上去似乎很容易捅破,却让我们无法穿越。她不再是我的倾诉对象,当我有烦恼时,向她倾吐。在她的身边,出现了许多朋友。每一天,她们一起上学放学;  相似文献   

12.
社科文荟     
邻居的小孩安静,是个盲童。春天到来以后,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子,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安静是个细腻的女孩子。我相信,她的没有视觉的世界,和我们一样丰富,甚至可能有比我们更丰富的地方。我们用眼睛看到浅绿深红的世界,安静用她的心来感受和理解。安静的面前,同样是一个层次分明浓淡有致的春天。安静极缓极缓地伸出她的手。在花香的引导下,她的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白蝴蝶。  相似文献   

13.
漂亮的女狼     
一位姑娘向一个小伙子求爱。她写了一封求爱信。信上说:“人们都说我是一位漂亮的女狼.假如我们两个人……”小伙子见信,忍俊不禁,很有礼貌地写了回信,说:“狼姑娘.谢谢你的美意。非常遗憾,我不敢答应你。我幸亏是在信上遇见你.要是在路上碰见,我可就没命了!”  相似文献   

14.
突然心血来潮,翻看最初开通博客的记录。那时有一个叫“梅林听雨”的博友,是我博客里的常客。我们在彼此的博客里评论留言,好不热闹。那时的她刚大学毕业,在一所中学教语文。作为同行,她叫我前辈,在网络里,我们是心心相通的朋友。我和她交往了有大半年。  相似文献   

15.
颖子 《人生与伴侣》2014,(12):41-41
菲菲是我多年前的朋友,我们断断续续地一直有联系,最近某天突然在家门口的超市遇上了她,才知道她搬来离我家不远的一个小区了,她现在是专职主妇,天天就是看孩子做饭,我的工作时间很自由,她没事就来我家。我还记着她第一次来我家就数落冰箱小,其实我觉得冰箱还可以,西门子的,高1.62米,足够我用了?她就说你怎么才用这么小的冰箱,东西装得下吗?我们家双开门的大冰箱都有很多东西放不进去呢……接着她又开始数落我的柜子,她说你怎么还在用板式的家具,我说这柜子当时买的时候比较赶,想买实木的,但等的时间太久了。  相似文献   

16.
据说整个婴孩时期,我最感兴趣的一种物质是眼镜。那个年代,戴眼镜的人并不多,偏我们家就有一个,我妈。据说在所有她抱我的时间里,只要我醒着,都会坚决地伸着小手去抓她的眼镜。终于有一次,她躲闪不及,眼镜被我成功地抓下来丢在地上摔碎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妈只要一抱我,就会先把眼镜摘了。  相似文献   

17.
致命一击     
不久前,一个朋友向我诉苦,她被她的同事给了致命一击,非常气愤。  相似文献   

18.
陈亦权 《社区》2012,(27):60-60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参加了一个同学小聚会,聚会上,大伙儿都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各自的事业发展,只有一个同学,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拿着手机阅读着什么。 我好奇地凑过去问她,她告诉我说她的手机里安装着一个唐诗宋词的软件,空闲的时候,她就会拿出来读读,像现在她感觉自己插不上什么话,就独自坐到一边读起了唐诗宋词,此刻正读着一首李白的《蜀道难》呢。我也非常爱好唐诗宋词,就坐了下来和她聊起了。正聊着,几个同学摇摇晃晃地过来叫我们去喝酒,听到我们正在谈唐诗宋词,他们一个个都不屑地说:“切,那是小孩子的玩意儿!”  相似文献   

19.
一个女人,用一根细绒线,几根毛衣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她就是陈红。初见陈红,感叹于她的纤秀与典雅。我知道,她是“老三届”中的一员,但在她淡淡的微笑中,却找不到一丝丝沧桑与无奈,那是她的同辈人曾经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在我印象中,织毛衣,每个像陈红这样年纪的女人几乎都会的,但没有一个人像陈红这样用一根细绒线,几根毛衣针织出了今天这番令人瞩目的事业:迄今为止,这位没进过高等学府的女士是我国唯一一位国际羊毛局正式承认并专门为她举行个人服装展示会的中国设计师;1993年8月,“陈红”服装商标问世,使她成为上海第…  相似文献   

20.
海同 《人生与伴侣》2007,(10):14-15
我们沿着马路一直走一直走,一辆卡车飞驰而过,扬起漫天的尘土,她不说话,我也不说。天黑了,星星出来了,我的脚似乎磨出泡了,她不说话,我也不说。走到一个人工湖边,我脱了鞋子查看脚掌,她一块接一块地往湖里扔石子,两岸的霓虹碎了一池,我在潋滟的灯火水色里目瞪口呆。她站起身,去路边的小店买了两把水果刀,递给我,我接过一把放进右手边的口袋,绑紧鞋带,继续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