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许抗生 《河北学刊》2005,25(1):194-198
"理"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概念,产生于先秦时期,经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理学思想。张岱年十分重视对"理"概念的研究,在早期即有专门研究"理"思想的文章,在后期的著作中也多次对"理"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揭示了"理"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为人们准确地把握"理"概念的多重含义、更好地认识中国哲学的特质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从"兼爱"思想的范畴出发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理论,这一思想与现代社会工作价值观有很多契合之处.今天重新挖掘墨家"兼爱"思想中所蕴含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对于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墨家对于概念“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墨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军事工程师。《墨经》是“世界最古名学之书。”其在中国和世界逻辑史上都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墨家对于“名”的本质、“名”的分类、“名”的定义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这些均构成了墨家逻辑学之概念论部分 ,墨家对于“名”(概念 )的研究对我们的逻辑思维是富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2014,(5)
现今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几乎都以"十论"来介绍墨子的思想,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通过详细阅读并对照《墨子》与其他早期子书,可以得出与此不同的结论:一、"十论"或许不是墨子思想的最初产物,而是在《墨子》编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二、周汉诸子在谈论墨家学说时,并非总是一致地以"十论"描述墨学,通常只提"十论"中的某几条标语。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唐宋以后的儒者与当代学者常以"兼爱"为墨子核心的主张,但早期诸子(除孟子以外)并不都认为"兼爱"是专属于特定思想家或学派的理论。如果我们留意古今学者在对墨家的认识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或许会重新思考我们对墨学先入为主的看法,并对早期墨学的面貌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灵字的繁体构形是巫师祈雨之象,由此生成它的两种基本含义:一种意义与神灵相关;一种意义指降落、下行。先秦楚辞中的灵保、神保,指的是巫师扮演神灵的角色,取自灵字的第一种含义,其中保字指的也是神。先秦楚辞出现的灵修、灵氛、灵均、灵雨、扬灵、威灵怒,取灵字的第二种含义,指的是降临、下行。至于神以灵,则是兼取两种意义。先秦时期的谥号、楚人的命名、楚文化典籍的相关寓言,均涉及到灵字的两种基本含义。先秦楚辞解读所出现的失误,往往是因为对灵字用一种意义相贯而无法圆通。  相似文献   

6.
杨朱是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其"贵己"重生"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先秦学术数百年之久,然而这样一种学说,却被视为"极端利己主义"和"极端纵欲主义",在中国历史上遭受了两千多年的不公正待遇.杨朱思想固然存在着某些缺陷,但绝非一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能论定的.  相似文献   

7.
兰宇冬 《文史哲》2012,(3):123-131
佛教的输入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而在佛经翻译过程中,借助中国词汇表达佛学概念不但丰富了中国词汇本身的含义,更促使了中国诗人创造出新的意象和词汇,"色"字的翻译和诗学运用就是其中最为重要但又最容易忽略的一例。"色"字在先秦两汉中所具有的意义较为固定,而随着汉代佛经的翻译用"色"指代佛经中重要佛学概念,"色"字的含义得到扩大,从东晋开始进一步促成诗人创造出新的词汇和意象。通过对"色"字概念的历史梳理,并前后比较其运用的差异,贯穿对具体诗人与佛教关系的探讨,可以从一个侧面把握宗教对于文学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在中古文学变革中诗歌所承担的先锋作用,藉此加深对古典文化与文学的双向理解。  相似文献   

8.
傅山与墨学     
解启扬  陈洁 《云梦学刊》2001,22(3):53-56
傅山的墨学研究是其子学研究的一部分,既有文字的校释,也有思想内容的阐发.他肯定墨家的兼爱思想,并把"兼爱"与"交利"相连.对于墨家的功利思想也予以肯定,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经世思想.他对墨家的逻辑思想也大力发掘,是先秦逻辑思想的延续.他的墨学研究不仅具有学术史的意义,也具有思想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复杂、含义最为歧异的概念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具有多义性,它最基本的规定是自觉的目的性和突出的操控性。从多方面的考察看,马克思确实把文学视为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以后至今,"意识形态"概念主要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从评价性概念到描述性概念的转变,从理论化的思想体系到包括感性意识内容的扩展,从有意识到涵盖无意识内容的延伸以及泛政治化。  相似文献   

10.
首先结合墨子兼爱非攻思想,断定"义"字原始形体当为"羛"。这体现了墨子摒弃自我,摒弃武力的兼爱思想;进而结合《墨子》文本,具体分析墨家以何为"不义",以何为"义",以何为"仁"。在综合各家观点基础上,得出结论:墨家之"仁"就是兼爱,墨家之"义"就是天下公利,只有兼相爱,才能交相利。"仁"是"义"的前提和基础,"义"是"仁"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1.
吴越 《江汉论坛》2002,2(9):11-16
议论德法两治及二者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时,应以有关历史理念为参照,防止在基本概念上模糊与空洞,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本文以儒法两家和启蒙思想家有关学说为底本,着重论述德治与法治是治国方略或治国主张,同道德与法律不可等同;现代中国实行德法两治和二者相结合治国方略,应明确其当代含义与执治主体,避免在理论上出现深层的重大矛盾。  相似文献   

12.
何为本质,如何直观?——关于现象学观念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质及其直观或观念及其直观的问题是现象学思想方法的重中之重。第一"逻辑研究"的标题是"表达与含义",这更多地是因为这一研究与《逻辑研究》第一卷中讨论的纯粹逻辑学主题的内在联系。事实上,《逻辑研究》更应当叫做《本质论研究》,亦即"对本质及其直观方式的研究"。第一"逻辑研究"的主题也可以更明确地表述为:对在语言活动中的本质及其直观方式的研究。根据这一研究,含义既区别于表达和符号,又区别于体验,同时还区别于对象,因此,作为观念统一的含义被展示为一种特有存在,这也为现象学的观念论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而在第一"逻辑研究"中得以显明的在直观行为与符号行为之间、观念(含义)与概念(表达)之间的本质性的奠基关系,最终也论证了在意识哲学与语言哲学之间的本质性的奠基关系。无论现象学今天有了多么长足的发展,仍有必要一再反思地回溯到本质及其直观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3.
英汉被动句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汉被动句都可以分成结构被动句与意义被动句。在结构形式上,英语被动句式的形式较为单一,由“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汉语中占主体的是大量的无标记被动句式,不占主体的有标记被动句却有着多种多样的结构表现形式。在语义含义上,汉语被动句主要用以表达不如意或不希望的事,英语被动句几乎没有情感意义上的限制。在语用功能上,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比较广泛,汉语中被动语态用得较少。  相似文献   

14.
江水玲  赵斌 《东岳论丛》2002,23(6):91-92
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 ,我们认为 ,其义利观的思想内涵尤为精湛。一、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义利问题 ,或义利之辩 ,在孔子之前就早已有之。作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道德思想家和实践家 ,孔子对义利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 ,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义利思想体系。对于义利的含义 ,孔子认为 ,“义” ,指道义 ,即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利” ,指功利 ,即人们的物质利益。在义利的关系问题上 ,孔子认为 ,义利既不可分割 ,又以义为先 ,以义制利。要求人们在谋求利益时 ,要符合道义 ,见利思义。依据上述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 ,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先…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的墨家辩学研究,在讨论墨家辩学是否有"真"观念时,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考察这两种意见,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争议焦点主要在于墨家提出的判断言辞是非的标准,墨家是否有相当于语义"真"的语词,以及墨家是否有作为真值承担者的命题三个方面。墨家提出了"三表法"和"天志"作为判断言辞是非的标准,"三表法"中的"本""原"两条已经潜在地包含了"真"观念。墨家辩学用以表达"真"观念的语词主要是"当","然""是"和"可"三个语词也可用以表达"真"。墨家辩学所说的"辞"在本质上就是命题,"辞"的"当"与"不当"也相应于命题的"真"与"假"。据此观之,墨家辩学具有符合论意义上的"真"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丁为祥 《文史哲》2023,(4):46-56+166
在中国思想史中,墨家是一个最奇特的思想流派。一方面,它对国人思想影响之深,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一种对墨家的强烈期待,但作为一个思想学派,墨家却在秦统一后彻底“中绝”了;另一方面,就献身精神与拯救热情而言,墨家最为高尚,也最富于献身精神,但却又被古代主流思想家批评为“无父”“反天下之心”。就对中国思想文化之贡献而言,中国人从平等追求、兼爱情怀一直到所谓“明是非”“审治乱”的逻辑,实际上都出自墨家;但中国古代社会之周期性震荡,民众之唯利是图、麻木不仁乃至于以邻为壑,似乎也都与墨家的作用后果存在着分不开的联系。因此,对于墨家,人们在表示敬仰、钦佩的同时,又不能不报以沉重而又苦涩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潘诺夫斯基于1920年发表的<艺术意志的概念>为其后来的美学思想以及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基础.它既是潘氏对于里格尔"艺术意志"概念的重新诠释.也是对沃尔夫林理论的批判的深化.潘氏认为,美学的任务--超越了历史理解、形式分析和内容解释--是要利用艺术意志,建立先验有效的范畴去发现根本存在于艺术现象之中的内在含义.同时.这也显示了他希望探询视觉艺术的历史语法的深刻意识.  相似文献   

18.
彝语地名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彝语地名学这个概念,并对彝语地名的起源、含义、分类等作了简述指出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有助于旅游发展、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以及地方史、民族史等多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可为彝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认为云贵川称甸地名、称赕地名源于彝语及彝语支民族语的观点,对于字典、辞书修改对甸字、赕字的解释,也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华北"一词的出现至迟不晚于1880年代,与近代来华的传教士直接相关。晚清民国前期,对其使用影响最大的是体育运动会。"九·一八"事变后,"华北"概念逐渐淡出体育界,其使用更多地与日本的侵略相连。"华北"概念最初的含义极有可能就是中华帝国北部的意思,但当时人们认为"华北"指北方几省的观点更为普遍,不过究竟是哪几省则莫衷一是。某种程度上"华北"与清朝前叶所出"北五省"概念有着隐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是合同法研究中人们常常使用的两个重要概念 ,正当人们为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展开争论之时 ,人们又在广泛使用另一个重要概念———合同的有效成立 (或表述为有效成立的合同 )。① 本文拟对合同有效成立的含义、构成条件及其与合同成立、合同生效的关系作一探讨。一、合同有效成立的含义合同的有效成立是由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组合而成的复合概念 ,是指合同的有效存在 ,是合同成立中的一种。与此相适应 ,有效成立的合同是指已经成立且能产生效力的合同。在各国的合同法中 ,几乎找不到有关合同成立一词的统一的定义。在英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