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多元复合转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起跳器.为此,高技术产业发展绩效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对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2003~2007年数据进行平均化的基础上,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合理的评价结论.对我国进一步发展高技术产业有极大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服务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而成的新业态.文章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实证分析了高技术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贡献度,结果表明:高技术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专利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技术服务业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动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近十年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有效性评价,得出湖北省高技术产业投入在大多数年份有效的结论;并进一步运用改进的DEA交叉评价模型对不同年份进行排序分析,从而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的效率进行了纵向的动态评价,以期为相关部门合理评估高技术产业和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最后简要提出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技生产力越来越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的背景下,我国各地区都加大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力度.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生产经营、科技投入、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各省区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运用灰色关联法和计量模型测算了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与GDP的关联度及高技术产业对浙江省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度,并进一步测算了高技术产业内部的行业贡献度.研究发现:浙江省高技术产业与GDP的关联度较低;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不同行业对高技术产业整体的贡献度差异较大,发展不够均衡;目前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等,最后提出整合现有高技术产业人才资源、优化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C-D生产函数建立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模型,对我国1995~2005年间,28个省(直辖市)的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进行测算,并作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7.
绿色创新是新时代实现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根据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内涵,运用R聚类和变异系数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筛选,最终确定了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云模型评价方法,对2009—202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绿色创新能力由低水平向高水平逐年演化,整体呈趋好态势发展,但仍然存在部分约束性短版。  相似文献   

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产业增长乏力,但是新经济却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高技术产业作为工业新经济的代表,相比传统制造业在增长速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运用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从投资、生产和就业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揭示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25.17%,对后危机时代抑制投资过快下滑起到了缓冲作用;其不变价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2.05%,比GDP年均增长率高出12.44个百分点,尤其在经济下行阶段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6.92%;高技术产业对其他行业的生产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尤其是对传统制造业的拉动效果突出.促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应对经济下行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OECD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与我国对应的高技术产业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我国界定的高技术产业不能达到国际上认同的标准的结论:指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界定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历史阶段制定R&D经费投入、高技术人才投入指标的量化标准,由此来界定我国的高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199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检验.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研究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浙江省高技术产业为例,运用卢卡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1995-2011年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浙江高技术产业模型符合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增长有积极贡献,但其贡献率略低于物质资本的贡献率等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增强科技、经济竞争力,提高综合实力的主要措施。以现代产业理论和统计理论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陕西省经济发展环境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而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直接影响了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增长。因此,为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机制,乃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浙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珊  章守明 《浙江统计》2009,(11):26-28
本文依据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相关理论,运用相关模型和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DEA分析浙江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并对其技术创新能力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4.
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分解为技术研发过程和技术转化过程,通过构建网络SBM模型和Tobit模型,较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了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高技术产业形成了以原始创新资源投入为主,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资源投入为辅的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体效率和两子过程效率都较低,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相对于技术研发过程的低效而言,技术转化过程并不是导致技术创新活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表现为两过程效率的双重低下或一高一低;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高技术产业的内涵特点,从全局性、创新性、先导性和动态性四个层面上,构建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9-2012年数据,运用突变级数法对我国五大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差异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多属性灰色聚类评估方法不能准确地反映聚类对象的优势、劣势以及改进的方向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属性联合灰色聚类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评估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综合评估多个属性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且产业内、外部发展建设状况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更好、更快地促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增长极,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效应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以哈根的协同理论为依据,以制度创新、结构创新、行为创新为切入点,构建了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目前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我国1995~2010年关于高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数据,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长期以及短期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且彼此的作用影响将长期持续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转型;高技术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19.
根据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文章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研发过程和技术转化过程,通过构建链形结构的关联网络DEA模型对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率和两个子过程效率都偏低,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技术转化过程并不是导致技术创新活动相对低下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两过程效率的一高一低或双重低效;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对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三大方面提出了1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总体规模、相对产出和相对投入为主要成分,揭示了各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与原因,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类别判断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