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名教自然之辩是天人之辩在魏晋时代的独特展现,因而也就是对人文原则与自然原则分裂冲突问题的理论探讨.王弼持"名教本于自然"论.他通过化当然为自然而建构道德本体,在某种程度上重建了儒家价值体系,但对理性的作用未能作出适当的定位.嵇康、阮籍持"越名教而任自然"论.他们强调自然与主体的内在意愿相融合,这样名教的合理性就发生了问题,结论必然是超越名教,其末流流于放纵无行,完全丧失了个性自觉.裴頠以"崇有"论著称,其理论将人生价值与社会责任相联,突出了名教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一面,也对颓弊的士风有所匡正,但对名教现实缺乏批判精神,有因顺现实、政治说教的倾向.郭象持"名教乃自然之迹"论.一方面,他用"自性"(性分)来解释仁义礼乐、等级秩序、社会分工的形成,从而强调了人文原则.另一方面,他用"迹"与"所以迹"这一对范畴来解释名教的异化,从而突出了自然原则.在郭象这里,名教与自然、理性自觉与意志自愿内在地统一了起来,人文原则和自然原则有机融合,从而为其个体道德学说的阐发廓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2.
杨帆  高德胜 《学术交流》2006,(12):16-18
当代政治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自由主义的诞生,新自由主义诞生的标志则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罗尔斯对社会契约的使用方式预设了原初状态中的签约者具有某种先在的权利,这种先在的权利植根于人的一种自然的道德人格能力。人在道德人格能力上的平等使得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关心和尊重。这表明作为公平的正义建立在一种自然权利的根本预设之上,这一根本预设就是平等的关心和尊重。这一预设使得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具有一种自然权利论特征的同时又超越了传统的自然权利论的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3.
因果性问题作为西方近代才出现的哲学问题,成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最具现代哲学精神的哲学家休谟建构其人性科学首先和重点探讨的哲学问题.休谟的哲学立场和理论特色在其因果论中得到集中反映和体现,历史影响深远和广泛,也常常遭受攻击和被误解.本文在近年来学界对休谟因果性问题的新的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对休谟哲学的性质的把握,以及对休谟因果论的思想进路的深入理析,认为休谟从人性入手研究哲学,其因果论的实质是人性科学视域下的人性与认识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认识的人性根源和根据问题.休谟因果论具有鲜明的人性论特征以及心灵哲学倾向,开辟了一条研究因果性问题的主体之路、人性之路、心灵之路.  相似文献   

4.
《人类理解研究》是近代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一本主要哲学著作,是他接受了处女作《人性论》失败的经验教训后,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材而写成的。这本书文字简洁通俗,内容充实集中。休谟自己也认为这是“包含他的思想感情和哲学原理的唯一的一本书” 《人类理解研究》,顾名思  相似文献   

5.
按照罗尔斯关于公平即正义的界定,发展中国家这类最少受惠者在世界贸易组织中被边缘化是其正义性缺失的主要表现.发展中国家利益被边缘化是WTO长期以来以自由为价值核心向度的必然结果,因此,自身讨价还价能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很难发起有效的体制改革,构建正义的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公民社会是构建WTO正义性的重要力量,其有效路径包括:组织国际性集体社会行动影响WTO的决策、正式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活动、对发达国家进行游说和施压和与发展中国家直接合作.全球公民社会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可以改变赤裸裸的权力政治,赋予国家行为以伦理价值的约束,使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为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两性平等到不平等,再从不平等到平等和谐的发展过程,既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但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两性平等与和谐不会自然到来,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争取.从争取性别平等开始,回归到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9,(1):45-52
生态问题不是天然就具有的,而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里的一定阶段包含着三层含义:认识论层面上的生态意识的生成,即人对自然有机体代谢机制断裂的认识;在生产的物质基础层面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即资本积累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裂变;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呈现出来的消费主义观念,即资产阶级的启蒙理性和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念扭曲了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王乐理 《浙江学刊》2006,(5):108-113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使用的正义理论,关系到城邦诸要素在公职和政治权利分配中所占的份额,以及不同要素搭配时适用的数量平等与比值平等原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主和共和因素、法治精神以及切实可行的施政经验。  相似文献   

9.
从自然权利的视角看列奥·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列奥·施特劳斯看来,真正的政治哲学应该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应该是一种前科学和前哲学的东西.前科学和前哲学的东西就是作为对象之存在的自然本身.正是生命的那种自然性的规定,才提供了一种自然的权利.这种自然的权利是政治哲学全部内容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周文华 《唐都学刊》2005,21(5):103-106
法的正义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在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关系上,人们传统上倾向于重实体正义、轻程序正义,甚至认为实体正义决定程序正义。实际上,程序正义具有独立于实体正义的价值,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应该得到足够重视,但又不能把程序正义绝对化。  相似文献   

12.
徐志国 《社会》2019,39(5):80-105
休谟的国家理论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规范意义上的,即认为政治制度有野蛮与文明之分,只有文明的政府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自由与繁荣,其理想形式是经过科学设计的共和制政府;另一个是经验意义上的,即认为政府权威建立在人们公共意见的基础之上,其形成有着自然的历史过程,并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两个维度的基础之上,休谟一方面探讨了商业、风俗及理性的发展如何影响人们公共信念的变化,进而推动人类政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休谟指出,鉴于社会大众易受迷信的影响,社会的明智之士应当采取“审慎的社会变革观”,在尊重传统和保持权威的条件下推动正义和自由的实现,并要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从共享发展理念看中国公平正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丽梅 《创新》2016,(3):70-77
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全体人民平等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注重解决我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当前公正缺失的积极应对,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关于公平正义理论的重大升华。可以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探索公平正义的实现:坚守基本民生底线,突出民生建设重点,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物质保障;做出有效制度安排,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实现公正正义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合理引导人民心理预期,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4.
派系及其治理:休谟社会政治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国 《社会》2018,38(1):134-159
基于历史观察和其思想的内在逻辑,休谟将“派系”问题及其治理作为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休谟分析了“派系”产生的人性基础和基本类型,进而提出派系治理的三种路径。首先,商业、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可以促进人们理性的增长以及相互之间的同情,从而可以瓦解极端的信念和增进社会的团结;其次,文明的政治秩序的构建不应当依赖于道德,而应当建立起派系之间的相互制衡;再次,宗教派系的极端性对社会秩序构成了重大威胁,为了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必须在宗教宽容的基础上保持世俗政府对宗教的控制。休谟的派系治理思想具有立足商业社会的现代视野,既致力于减弱和消除极端派系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又使温和的派系成为促进社会繁荣与发展的动力,在近代西方社会秩序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考虑到严峻的高龄化形势,20世纪中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审视医疗这一稀缺资源在社会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分配的公正性问题。功利主义指导下的年龄标准模型因主张限制向高龄群体分配医疗资源而饱受伦理与法律争议。在机会平等主义学者的推动下, Medicare最终确立了医疗资源应该向高龄人口倾斜的分配模式,从实质上确保了其获取医疗服务的平等性,保障了医疗资源的公正分配。  相似文献   

16.
论公平正义的观念和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正义观念永存于每个人心中,关系到人的精神满足和幸福.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公平正义应该是政治追求的首要价值,这是相对于政治的其他价值比较而言的,也是相对于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美是艺术的首要价值而言的.公平正义要以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不能超越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社会政治状况和人们的政治地位的改变作用于人们的政治立场和见解,能够改变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思维逻辑.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在立法活动中,公平正义的基础往往不容易把握.法律不可能对所有的公平正义问题都立法,立法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片面的政治原则论或效率优先论,认为政治可以超越法律、效率可以超越公平;二是法治万能论,认为有了健全的法律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7.
王秀华 《唐都学刊》2006,22(3):14-19
正义之所以为正义而有别于纯粹利他主义和纯粹利己主义之处在于:正义的条件性,即一个人遵守正义之规范以他人对正义的遵守为前提和条件,正义不是最高,但是最好。同时,作为道德命令,正义又必须是无条件的,即每个人都必须把正义作为义务而绝对遵守,不论其他人是否也能做到。条件性和无条件性同为正义的两面。这样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得以并存有赖于条件性的转移和超越。只有高于正义,才能实现正义。慈继伟在《正义的两面》一书中所表达的这一正义观,对推进当前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弥生子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疯狂时期,弥生子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同情者,文学思想性贴近时代,流露出进步的人道主义意识。本文围绕弥生子的两篇代表作《真知子》和《年轻的儿子》,论述其文学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19.
腐败案件的高发案率是中国当前所处的社会转型期的突出特点。为了适应治理腐败犯罪的需要,中国刑事司法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侦查体制、办案原则,并且注重依靠群众查办腐败案件,注重打击重点的随时调整。中国刑事司法注重提高腐败案件的侦查能力和加强反腐败刑事司法的规范化建设等,这是中国反腐败策略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中国在反腐败刑事程序如何与国际公约对接等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也指引着中国刑事司法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网络直播是信息时代的直接产物,也是社会泛娱乐化的突出表现之一。观看网络直播时,购买虚拟礼物对主播进行"打赏"的消费模式获得了平台用户的高度认可。"送礼"既承载着送礼者的神圣情感,也难掩相对理性的个人动机;平台主动创造虚拟维度的"社会网"空间,利用稀缺性资源调动被现实世界网络结构束缚的个体"能动性"和"反结构"需求,实现不同资本之间的有机转化;"礼物"价值和"送礼"频率不断叠加的现象背后是"文化""结构"与"资本"的共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