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的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上古的时候,姓与氏是分开的,当时的姓表示的是族号,氏表示的则是姓的分支。母系氏族公社确立后,由于子孙的不断繁衍,一个大族于是分成若干个支,散居于各地。这些分散出来的每一个小支,各自选用一个特殊的记号来作标志,以此区别于大族,这就是氏。由此可见,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则是小部落的称呼。《通鉴补记》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例如最早商人的祖先姓子,后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战国以后,姓与氏开始合一。顾炎武的《曰知录》卷十三“氏族”载:“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到东汉时期,通称之为姓。  相似文献   

2.
华夏姓氏滥觞于远古神话时代,其主要源头是神话中的"始祖赐姓"与"图腾为姓",中国第一古姓"风"就是图腾崇拜的结果.神话时代的"姓"与"氏"是一种血缘与地缘的标志,"同姓不婚"是姓氏的最基本功能.随着炎帝黄帝及其后裔的繁衍壮大,中华姓氏不断衍生,姓氏文化趋于丰富.当今华夏姓氏前100大姓其祖姓都出自神话时代的古姓,神话帝王及其后裔为当今华夏子孙的血缘祖先.<山海经>为我们提供了华夏古姓的史前资料.  相似文献   

3.
谈日本人姓名,首先要谈日本人氏姓的关系。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又要分清日本人的氏姓与中国人姓氏的差别。虽然“姓”和“氏”这两个汉字相同,但其概念不同,不能用中国人的姓氏来理解日本人的氏姓。中国人的姓是同一远祖的血缘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西周、春秋时期,氏为贵族的宗族标帜。三代以前,姓和氏分为二。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  相似文献   

4.
王成国 《北方论丛》2005,(4):96-100
唐代渤海国姓氏,除王族大氏而外,还有高、张、杨、窦、乌、李等右姓,以及几与汉族姓氏相通的所谓庶姓.从渤海民族姓氏构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渤海是一个多元性民族,渤海姓氏,是渤海接受中原文化,渤海民俗文化汉化后在姓氏文化上的反映.渤海姓氏文化同中原一样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渤海灭亡后,其民族原有文化特征已经显现不出来了,完全被中原文化所同化.  相似文献   

5.
古代姓氏浅谈暴希明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其实,在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最初某姓乃是某一母系集团的共同标记。根据古书记载,中国上古曾经历过知母不知父的时代。《商君书·开塞》:“天地设而民生之...  相似文献   

6.
汉代的"姓"已与先秦大大不同,汉代姓氏基本合二为一。汉代的"姓"已经是一种思想、一种统治思想,是在"人"的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一种控制族群、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统治的一种社会深层的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由"姓"所促成的不同群体,是当时社会的底层结构。  相似文献   

7.
我国姓氏之书远自周代已有世本,继之者有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篇,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六朝何承天《姓苑》,贾执《姓氏英贤传》,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宋代邵思之《姓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郑樵《通志氏族略》,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明代陈士元《姓觿》,凌迪知《万姓统谱》,清代张澍《姓氏寻源》,黄本骥《姓氏解纷》和《续通志·氏族略》等著述,此外散见于古籍中有关姓氏之资料尤多。前人从简单的著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复姓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透过这一个个复姓,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历史知识。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 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  相似文献   

9.
古罗子国     
罗子国是商代中叶羋部落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羋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受周王朝的压迫,随楚国迁到湖北房县和宣城。春秋初期,为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又被迁至湖南汨罗。一、罗子国的起源和立国罗是祝融氏吴回之后,可能是荆楚的一个先祖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与楚国属于同姓、同祖。  相似文献   

10.
姓氏产生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总数已累积至二万多条,而我们对姓氏之研究、分类、汇编也经历了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西周设有掌管姓氏世系之机构,战国时已有掇集姓氏之单篇文献流传.东汉王符率先对姓氏进行分类,使我们对先秦姓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六朝因九品中正制的铨选制度,使姓氏与谱牒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唐代虽以科举取士选官,却仍未摆脱世族门第理念,所以自刘宋曾产生一部纯粹姓氏书--何承天<姓苑>后,一直都得不到独立的完善和发展,即使是享誉学林的林宝<元和姓纂>,仍然带有谱系的性质.五代战乱,谱牒散佚殆尽,宋代虽亦大量修谱,旨在收族而不在矜伐门第,故产生了类似于词典的姓氏书<姓解>.伴随着韵书的成熟与完善,姓氏书开始用韵来编排.南北宋之交,郑樵<氏族略>对姓氏的分类与研究,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对姓氏的考证,成为姓氏书发展史上的双璧.  相似文献   

11.
某堂堂男子汉竟被人介绍说:“这位是女经理。”及至见到他的名片,方知姓女。 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我国56个民族的姓氏达11969个。稀姓甚多,且十分有趣,如色彩类有红、赤;植物类有竹、菊;动物类有鸦、雕;金属类有铅、铜;贬词类有死、尸、爬、丧等。有的姓读音特别,如“万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汉族姓氏的起源很早,大约在四、五千年之前,一些主要的姓氏就已经出现。姓氏究竟有多少,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史料很多,具说不一。 现存较早记载古代姓氏的文献,是东汉时期应劭撰写的《风俗通义·姓氏篇》,里面列举的姓氏约有500多个。北宋时期的《百家姓》起初收集494个姓氏,其中单姓434个,复姓60个。后增补到500多个姓氏。明朝初期的《千家姓》,收有姓氏1968个。从那以后,明、清两朝还有人编写出了《古今万姓统谱》和《御制百家姓》。《中国人名大辞典》收集姓氏4129个,其中单姓2288个,复姓1689个,三字姓143个,四字姓7个,五字姓2个。 有关专家认为,汉族见于历史文献的姓氏约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这些姓不包括四姓和蒙古族、满族译改的姓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姓氏。  相似文献   

13.
古代佛教僧人在东晋道安提倡姓“释”之前,按照“从师命氏”原则,都以师父之姓冠为己姓.汉文僧传中出现一批“帛”姓僧人,其籍贯有印度人、西域人、龟兹人、中原人.但是后来有学者将凡冠以“帛”姓的僧人,均推测为龟兹人.以后以讹为真,长期误传.其不仅使僧人籍贯上的错讹流传,也因这些僧人的佛学派属、译经性质而造成龟兹佛教历史、思想体系论述失当.给龟兹佛教史研究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佛教经典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考辩,以纠正长期的不实之词,还古代僧人“姓氏”问题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4.
姓氏起源与河南谢钧祥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华姓氏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探讨姓氏起源与河南的关系,不仅是整个姓氏研究中的关键课题,而且有助于海外华人实现寻根敬祖的夙愿,促进省内外、...  相似文献   

15.
记载"八姓入闽"的现有文献中,乾隆《福州府志》引路振《九国志》应为何乔远《闽书》之误,且路振《九国志》无"八姓入闽"之记载;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嘉靖《固始县志》和光绪《漳浦县志》所引《闽中记》,为宋代林世程《闽中记》,非唐代林谞《闽中记》。历代正史、地方志书及谱牒资料所载,中原入闽姓氏并非始于永嘉,"永嘉南渡"诸姓未尽入闽,而永嘉入闽姓氏亦非仅局限于"八姓",故"八姓入闽"并非移民史实,而是移民传说。林宝《元和姓纂》为"八姓入闽"传说的逻辑起点,初为林、黄二姓入闽,唐宋之际演变为林、陈、黄、郑四姓,或黄、陈、郑三姓入闽,至元祐年间始定型为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明清之后,"八姓入闽"传说由姓氏源流叙述转为地方历史叙述,并经由地方志书传至中原和台湾,流传至今,成为豫闽台两岸三地跨区域移民传说。  相似文献   

16.
从古今中外小说的创作生态来看,各种文本叙述大都不是凭着空穴来风,后起文本总是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关涉先期文本.为此,西方文论家们提出了-套颇具影响的"互文性"理论."互文"原本是一种有关"互文见意"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17.
华夏娃氏起源可上溯炎黄及夏、商、周三代,而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至公元19世纪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始用姓氏;英国至11世纪贵族始有固定好姓氏,16世纪乎民才普遍使用姓氏;日本明治维新后,于1870年、1875年政府两次颁令平民也必须使用姓氏;泰国1912年,土耳其1934年始用姓氏。①人类社会由原始群而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其血统与财产之继承权皆以母系计。每一氏族,即以每个老祖母为代表的一个公有制母系大家族;每一氏族,各有标志与徽号,即图腾,具有宗教崇拜色彩。进而产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与标…  相似文献   

18.
墨子姓氏、先祖考略郭成智,张新河墨子到底姓什么,犹如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故里在什么地方一样,也诸说不一。由于姓氏是溯及一个人先祖和其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故探究墨子姓氏,也成了重要课题。本来,从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墨子为“墨翟”和《吕氏春秋》高诱...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的渊源——华夏先民在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已有了图腾崇拜。夏族以"龙"为图腾,夷族以"凤"为图腾。"龙、凤"在当时是先民部落的"神",以后成了氏族名。"神话传说"至文字时代,被记录于先秦史籍传诵至今。如夏族的祖先神为"黄能、黄龙、轩辕、黄帝",有"董、姜、姬、姚"诸姓,夷族祖先神为"凤",有"风、斟、子"诸姓。考证"龙"的原始物征为"鳄","凤"为孔雀。只是古音转化使然。说明母系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氏"。这是中国特色的"姓氏学",在全世界的古文明史国为独一无二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湖南维吾尔族是明代从西域迁往湖南的军事移民。本文论述了湖南维吾尔族的历史源流:迁徙的过程、定居湖南时的人口数量、姓氏的来源以及民族认同的变迁,揭示了“维吾尔族不一定姓翦,但姓翦的一定是维吾尔族”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