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题解作文素材是为了达到特定写作目的而选用的材料。同样的素材,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上为不同的目的服务。在考试中尤其足高考时,一方面,由于紧张,或由于平时素材的积累还很薄弱,面对话题,考生会有“咬断笔杆不放松”而发出“巧妇难为无米炊”的感慨;另一方面,对于素材的认识和运用,考生往往又易陷入误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高考语文试卷,仅作文就占60分,有人把作文称作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考生都想在高考中写一篇内容新颖独到、语言有特色的精彩而规范的作文,可是优秀文章并不是在高考那短暂一刻间形成的,这就需要考生在考前有一个扎扎实实的准备过程和积累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高考的话题作文,给中学生的写作带来了较大的写作空间,它减小了审题难度,降低了跑题的可能性。那么.在偌大的写作空间之中,如何把学生积累的生活素材、知识素材.快速组织起来,选择最能发挥学生写作能力的题材,快速进入写作状态,则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有文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发展等级”评分的内容之一。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中,一篇篇文采飞扬的佳作成为话题作文的一大“亮点”。而修辞出新,文句有意蕴则让这“亮点”更加熠熠生辉。在众多的修辞手法当中,排比特别引人注目,能给人一种宏伟的气势。下面就从五个方面谈谈巧用排比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高考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作文,一听到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  相似文献   

6.
清末裁驿问题是我国交通事业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对此,当时舆论争论纷纭,而直接关涉此中的主要是邮传部和陆军部,两大职能部门表面上的裁、存之争的背后,掩藏着的是利益驱动。在今天看来,清末裁驿的主要驱动力量来自于交通自身的发展需要,而相关部门的利益平衡则是制约裁驿进程的关键因素,我们从邮传部与陆军部的折冲中即可洞悉端倪。  相似文献   

7.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所掌握的众多素材,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分析素材,才可能真正全面地掌握和占有素材。只有全方位地掌握了素材,才能在写作过程中真正做到信手拈来。我们往往强调素材积累,有时却忽略了对素材的分析和理解,以至于我们积累了很多素材,在写作过程中真正能运用的素材却比较少。  相似文献   

8.
《说文》段注“浑言”、“析言”所涉动词词义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浑言”、“析言”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经常使用的训诂术语,它们涉及到的动词共56条。这些动词,按其词义关系,可分为四类:1.同类行为,不同称述;2.同一行为,不同称述;3.同一称述,不同行为;4不同称述,泛专异指。本对这些动词的词义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提起写作文,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显然是学生在脑海中缺乏可供习作的素材,也就是平时没有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这个“材源”应来自于生活。所以说,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去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是积累习作素材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考场作文要有机智,要想脱颖而出.非要有“个性”不可。“个性”用著名作家王蒙的话讲就是“亏他想得出”。母爱是个永恒的主题了,但前二年江苏高考就有一篇写母爱的个性作文脱颖而出,至今在省内作文界仍是经典教学素材。文章描写了一位傻外婆,精神上有点问题,除了自己的女儿外,谁都不认识:有一次家里来客人了,在饭桌上,  相似文献   

11.
农村作文教学必须唱响“农村特色”的主旋律。谱好“以民间文学为支点、多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农村生活、广泛积累素材;结合农村实际,教给学生方法;挖掘乡土资源,搭建展示平台”的作文教学四部曲。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全国高考已尘埃落定.纵观今年作文试题.可以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今年作文命题革故鼎新,打破了连续三年“关系型”话题、“三自”方针、“故事”材料一统天下的格局.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生机,体现了以下六“性”、六“化”:人文性、整体性、广泛性、时代性、地域性、领悟性;人性化、一体化、多元化、生活化、个性化、理性化。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生活积累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相似文献   

14.
每次写作文,总会发现有学生愁眉苦脸,半天都动不了笔。细问之下,总会有这样一个答案:“没内容可写。” 同学们最缺乏的“内容”,其实就是写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高考的话题作文,给中学生的写作带来了较大的写作空间,它减小了审题难度,降低了跑题的可能性。那么,在偌大的写作空间之中,如何把学生积累的生活素材、知识素材,快速组织起来,选择最能发挥学生写作能力的题材,快速进入写作状态,则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验一法,叫做“对着话题提问”。成效明显。具体做法列举如下:首先,我们把所给话题分成四部分,为具体起见,我们以2003年高考话  相似文献   

16.
如何根据作文议论说理的需要选择最恰当的素材,如何紧扣作文的中心对所选的素材进行分析论述,如何根据作文的中心的需要适当地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这些都是现在生活面狭窄、素材积累少的高中生在作文中比较头疼的问题。下面就结合一些作文片段写作的示例与同学们一起分析一下相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有人向高尔基请教写作之道:“什么对你比较困难?”高尔基回答:“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其实,绘就漂亮的“豹尾”也同样是比较困难的,又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我们像重视开头一样来重视结尾。品读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研究其结尾制胜艺术,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导写: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中的“美”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横线上填写的内容即本文的选材范围。  相似文献   

19.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用好的素材去“装点”。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将素材运用到作文中,不但取不到预想的效果,而且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每一个素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运用好素材,使素材得以“燃烧”,紧紧地为你所持的观点服务,这涉及到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写议论,一般离不开例证法。举例论证时除注意事例的典型、真实外,还要力求选择新颖的、有震撼力的材料。新鲜动人的材料,才能强化论证效果,才能使章吸引人、说服人。我们希望大家平时多积累作素材,更倡导学会变换角度活用事例,因为同一则材料的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梳理,对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各种因素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相互转化作具体剖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