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适应论框架下的语境论是一种以适应性为核心的生成观,它认为语境不是给定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受限生成过程。这种生成观将语境的建构性、自组织性、受限性与涌现性的关系的认识,提出到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它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生成"是受限的;2.语境生成的"过程"重于生成的"结果";3."生成"是涌现的。  相似文献   

2.
语境是在交际中动态生成的。元语用意识是交际者选择语言、做出语境顺应时表现出来的自反意识。发话人认知体系激活其心智运动的能力取决于其元语用意识凸显度的调控,故语境的生成有赖于发话人和释话人元语用意识凸显度的上升。区别于传统语言学语境研究,从U—I功能性实体的元语用意识行为角度出发,探讨语境生成中功能性实体的认知及心智成分控制这一语境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先锋文学研究焦点由传统小说的"写什么"转变为"怎么写",生成了小说新的审美维度,也对读者的既有审美惯性造成了巨大冲击,甚至导致读者的缺席.文章运用接受修辞学的相关理论,研究马原小说的接受语境与"元小说"语言的生成;"元叙述"的潜在接受者;接受者心理对先锋文学形成的影响,关注并考察先锋文学陌生化审美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语境,是言谈与书写被限定的所有要素、环境,是意义生成的基本条件。内潜于文本中的言谈、书写语境,又成为人们与文本对话的最大障碍。语境包括三个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层面:对话情境(释义场景)、历史情境(政治背景)和文化语境(心理预期)。语境是书写者摆脱不了的精神包袱,又是言谈者总想借用的精神拐杖。从"有语境"→"超语境"→"无语境",寻找"意义",便成了人类最大的生存困境———意义在语言中发生,又在语言中消失。  相似文献   

5.
雷州话生成的历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宋至清的雷州《言语志》系列中,可发现雷州三种语言的兴替过程。黎语在宋代与官话、东语三分天下,元明已成濒危语言。官话宋叫"汉音",元明叫"官话"。雷话宋代无名,但在乡村已成气候;元明叫东语,处在"做客"时期,但已从乡村进入城镇,影响力上升。清中叶黎语消亡,东语逐渐垄断雷州城乡,反客为主,雷话最终生成。伴随这个过程的是闽南人大规模进入雷州,社会变动和语言演变规律改变雷州语言的格局,促进雷话的最后生成。  相似文献   

6.
语境作为语言交际的客观存在,一直受到语言学、语用学、哲学等学界的关注。作为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对其生成机制的研究无疑有助于话语理解和文本解读。本文试图提出语境的符号、隐喻、时空和场域等四个维度,并对语境维度的叠加、统一、交互机制做出分析,从而实现理解语义和语用上的正确完整。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研究的语境理论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语言学中的所有问题几乎都跟语境不无关系.然而,在语言学研究中,语境是一个理论构建,是语言学家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来并确定为语境构成的因素.因此,如何进行语境的理论构建就成了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取得何种成果.在过去百余年的语言学发展过程中,语境的理论构建从完全的"内向"到"内外结合",再到"以人为本",极大地拓展了语言学的研究空间,反映了语言学的重要发展趋势.语言学研究在新世纪要有突破性的进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从相对封闭的、静态的、分类学的、外在的、给定的、与语言相分离和对立的语境构建转向更加开放的、动态的、交互的、内化的、生成的、与语言互嵌的和交错的语境构建.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道德舆论在生成过程中出现了与"沉默的螺旋"相反的现象.在虚拟语境中如何理解"孤立恐惧"和社会情境的逐渐减弱,从"反沉默螺旋"现象出现的原因中挖掘道德舆论在虚拟语境下理性和非理性传播路径.虚拟语境下道德舆论生成中"反沉默螺旋"现象导致公众情感控制理性、形成多元道德舆论环境、中坚分子不再沉默以及公共意见失去可靠性等问题.可以从培养虚拟语境下正面道德舆论的意见领袖、创造更加多元宽容的社会环境、注重道德舆论"把关人"的培养,不断在实践中修正"沉默的螺旋"理论,增强理论的现代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临时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存在自身的逻辑规律。自主性成分依托沟通语境的客观需要,彰显不同交流层次的寓意。在常规关系的牵引下,沟通主体双方利用心理距离长短,决定语境表达委婉度的强弱。委婉度的传达诱致信息缓冲度的渗透,在相邻/相似的牵引下,到达识别"婉底"的旨意。依存性成分"婉底",作为说话意向性的表征,回归到沟通主体意向的自主性,完成了临时委婉语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 ,歧义的触发存在多种原因 ,但其根本生成机制在于它是有限的语言手段的无限运用。是语言的创造性与节约性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并进一步说明了歧义对于语境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美术"译文首现于展览空间并不是一种翻译上的机缘巧合。因为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美术",乃是与公共领域内的艺术制度紧密相联的。明了"美术"历史生成的"跨历史文化语境"实践,明了民族国家主体在"跨文化历史语境"实践中的困顿和选择,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艺术现代性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来的推动国家现代性历程的文化自觉。而这也正是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在20世纪后期饱受当代艺术家诟病的向国家意识形态投诚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2.
"鲁迅形象"议题内含了融通鲁迅本体与鲁迅映像的话语实践,必须夯实在20世纪中国动态文化语境中才能开掘其内在的深层意蕴。鲁迅形象谱系的生成经历了从"前鲁迅"到"成为鲁迅"两个阶段,在这过程中,鲁迅形象言说的多样性与鲁迅形象本身的规定性的相互作用,凸显了鲁迅精神资源的多元性、超越性、变异性等特质,也呈现出复杂文化语境下阐释者的文化心理及思维形态。  相似文献   

13.
对于具体语境下隐喻的评价意义生成机制,"互动"论和"双域映射"论都缺乏足够的解释力,而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则可以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从概念合成的角度来看,名词性隐喻的评价意义源于"两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部分元素入合成空间",而句子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以及认知语境是选择投射元素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叙述语言的生成是一个涉及文艺心理学和文学语言学的论题。本文通过对心理学、语言学、文艺学诸多材料的梳理、归纳,论述了叙述语言的生成机制、叙述主体的“定向”、“意愿”和“词语”、“句式”等因素在叙述语言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叙述者如何克服“语言痛苦”,内部语言如何顺利转化为外部语言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动作内化而运演所构成图式(意义)的符码化。基于这一理论,根据"语言与意义"的分-合程度,"语言与意义"关系史可以宏观地三分为:"合一期"(未分)、"对一期"(和谐)与"分一期"(分离)。从"对一期"转变为"分一期"的两大促因是:一,异语言(方言之间)的互遇;二,异媒介(音符与形符)的互省。在希腊特定历史语境中,这两大促因均为缺项或弱项。虽然希腊人后来借用了腓尼基字母创造了文字,但该文字不过是音符的形化。这使希腊迟迟没有迈入"分一期",而是继续沉浸在"对一期"的欢欣之中。绵长"对一期"中语言与意义的"和谐关系"凝化为一种集体记忆,作为母本扩延至西方、演绎至现代,便形成了"语音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战略大环境的转变、法律方式的拓展、法治整体规划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话语生成呈现出并行、衔接、均衡的特点.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思想内涵得到新的发展,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全面依...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从语言顺应的四个方面(即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探讨了语用模糊的生成和理解及其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以期语言使用者能恰当地运用语用模糊,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呐喊》编集中为各篇小说"补记"了篇末日期,"双十节"是贯穿始终的隐形线索。《呐喊》各篇作品发表的五四新文化语境,使得小说家的辛亥、民初体验处在被五四挤压乃至覆盖的状态。鲁迅由张勋复辟事件激活了自民国元年便已开篇的"头发的故事",并将其扩展为《呐喊》的整体脉络。由"感今"而触发的"怀旧"一开始便是《呐喊》的写作动力,与"时事"相重叠的"历史"则构成了《呐喊》单篇文本的生成机制。在《呐喊》的出版过程与版本变迁中,鲁迅借助现代出版印刷媒介实施其艺术构想。印刷字体的细微差异既揭示了小说家将围绕"头发的故事"而展开的"双十怀古"题旨,与典型的五四语境相融合,也为新文学"善本"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19.
"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核心和基础。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词语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表征是连接语言和意义的认知纽带。"语言游戏说"中的语境依赖、生活体验、规则遵守和家族相似等观点反映出人类探寻语言认知路径的一些取向特点。基于认知视阈阐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从而能够更好地解释语言在现实中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20.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的特点决定其人物语言在简练中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和会话含意。译者在翻译人物语言时首先要根据原文语境和自己的认知推理对原文的会话含意"显化"理解;但表达时则应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及小说语言本身的文学形象性和审美性等特点,找到最佳的且与原文相似的关联性,或"隐"或"显",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